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無言勝萬言—麥特與麥斯Matthias & Maxime

 


以前一起看多藍的朋友,竟然不知道這片上映(場次實際上也少得要命)。去之前在想,若不是宣傳不夠,就是時代不同了⋯。

有朋友問我:如何?我說:老友見面(畢竟經歷過多藍全盛時期,很久沒有在大螢幕上看到他,還是有一種老朋友的感覺),先得十分。其他的話,我覺得群戲的部分很棒,人與人的關係也表達的細緻,音樂也非常多藍,但感覺是一部蠻難討論的電影。於我個人而言,還是喜歡,但非多藍片子最愛的一部。全片我最喜歡的一段是麥特睡不著去游泳的部分—什麼都沒有說,同時也說了非常多。看完再看那張大大的劇照,覺得多藍的電影果然無言勝萬言。

散場時,八成的人都等到片尾結束,應該都是粉絲吧(私自以為)。希望票房不要太差,不然未來也許就很難在大銀幕上看多藍的片了!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2021個人電影回顧:院線與串流

 

今年院線停了好幾個月,雖然一年下來看片的總數沒有少太多,但大半都是在串流上看的。院線片要選出十部,不能說不行,只是好像不太能代表今年觀影的總體感受。因此今年院線片的部分,選五部片,另五部選則是今年在串流上看到很喜歡的電影(大多不是今年的片)。

院線:

1.醉好的時光

2.偶然與想像

3.南巫

4.詭老

5.花漾女子

串流:

1.賣場華爾滋

2.歡樂時光

3.幻愛

4.惡女訂製服

5.淺草小子

院線方面,今年個人版上洗版式好評的《沙丘》《美國女孩》,我都算是喜歡,可不算是大愛。比較小眾的《算牌手》《瀑布》《金錢男孩》各有各的獨特魅力,令我印象頗深,但好像與前列五名的喜愛度有點距離,所以放在此處。影集的方面,今年看的比往年都多,不過最喜歡的還是麥可弗拉納根編導的《午夜彌撒》(Netflix)以及凱特溫絲蕾主演的《東城奇案》(HBO)。

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諧星的技藝與現場舞台獨有的魅力—淺草小子Asakusa Kid

 

#淺草小子

N台自製的《淺草小子》,在我版上不算是大熱,但還算有一些討論。原本就有收入片單,卻意外在朋友家一起看了。

因為是北野武的回憶,所以劇情方面不能說是有什麼超厲害的地方。不過,故事呈現得好,從第一場戲就吸引住觀眾,不小心就看完全片的那種電影。

如同朋友所說大泉洋大概從來沒被拍的這麼帥過,柳樂優彌則是可以讓人忘記他是誰的那種演出(說實話他也不像北野武,但在故事中你會忘了他原本是誰)。兩人的師徒之情也確實是本片重點。

電影展現出過往諧星的技藝與現場舞台獨有的魅力,在時代轉換之際,年輕一代諧星「成功」的方式和定義改變了—他們往前衝向成功的時候,前一代的諧星正被時代所拋棄。對我個人來說,這種變化是這片最好看的地方。

講技藝的電影,歌舞自然不可少;講諧星漫才,金句當然也不少。就算是完全不懂這些的我,也可以非常享受這部片。

改變人的華美服裝—惡女訂製服The Dressmaker

 



與聖誕節無關的推薦:《惡女訂製服》。

簡介其實不太吸引人,算是為了看一下幾年前的凱特溫絲蕾而看,結果十分滿意這個聖誕夜選片。

這片有一點西部片的味道,但是以澳洲、以女性為主體,混了復仇類型的西部片。沒有槍戰、沒有印地安人,只有一件又一件改變人的華美服裝。聽起來超級怪,但看下去卻很有意思。

除了凱特溫絲蕾之外,還有雷神索爾的弟弟(不是洛基,是長得頗像的親弟弟)與《超時空攔截》的女主角(雖說兩位角色都有點花瓶,但這電影𥚃,花瓶也是很重要的)。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一整個文化的問題—改革好萊塢This Changes Everything

 


重看完《一一》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後,又進入了很沒有動力看片的狀態。

在幾個平台上面逛啊逛,終於決定看看這部紀錄片。本來想說大概就是像簡介那樣子,不必期待有什麼明確劇情,沒想到《改革好萊塢》真的講了好些一般人(如我)不曉得的事,例如:默片時代女性編導其實不少,電影有了聲音後,需要的資本增加,改變為更加重視營收票房的體制,女性編導的數量才大幅下降。今日許多女性電影工作者都感受到美國視影工作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問題,回頭發現此前也有數位女性導演向好萊塢工會提出質疑,但只在很短的時間裡增加了一點女導演的比例,很快地又變回原本的樣子。由此延伸出來的問題則是:大量以男性為主的節目(即使兒童的節目都是大量男性角色配上一兩個女性角色,且女性角色多半沒有自己的性格、志業與聲音)。這一切並不是一部片或一個個案,而是一整個文化的問題,因而必須從美國憲法出發去規範。

這是一部2018年的紀錄片,結論看起來也很2018:影事從業人員男性和女性的比例應該50/50,白人以外種族也應該有平等競爭工作的機會等等。後來的事,大家也知道了,就是奧斯卡也將此種「政治正確」的態度引入評選標準。

也許有人會覺得太過「政治正確」的電影並不是那麼好看(老實說,我自己有時也會這樣覺得),但是這部《改革好萊塢》讓我看到這一波波要求的意義在於:除非有人去推動、有法律去規範,否則一個長期存在的文化不會自動發生變化。影視產業不變化的結果,近年我們也看得很清楚(掌有大權的人,利用自身權勢去侵害他人)。影視產業的變,也許會需要一些時間讓競爭正規化(而不是為「政治正確」而「政治正確」),但長遠來說,應該是對整個產業和觀眾都是好的。

#暴雪事件其實也揭露遊戲產業結構和文化其實也是有一樣的問題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三刷《一一》

 


1.電影裡下雨,外面也下雨。《一一》的世界,台北到不行。

2.台北的場景我都不熟,但東海的我熟。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最開頭全家外拍的戲是在東海大學文理大道外,(大家比較不會知道的)最末的喪禮也是在東海,只是是東海附小的教室(如今也許已經不那麼有味道)。全片最觸動我的也就是最開始和最後。

3.2000年,還不流行什麼彩蛋吧?但看過(更難以看到的)《麻將》的朋友們一定會同意N.Y Bagel第一幕是《麻將》彩蛋。婷婷坐在警局的畫面也讓我直接想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小四。雖然不知道這些完全不影響觀看,但知道者會知道楊德昌自有宇宙。

4.之前壁虎先生金馬文中提到的兩個缺點,我今日看起來也不覺得是缺點。反而覺得缺點是片中對女性角色的描繪(相對於男性角色,顯得單調且單薄),很難令人感到同理和共鳴。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這麼覺得(而且看到第三or四次才覺得)?

5.音樂很棒,無論是隱喻部分,還是配樂,都棒!

三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三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超棒!除了小明給我感覺太過刻意(像是象徵性的空殼子)、哈尼的服裝很詭異、有些對白還是蠻奇怪外,鏡頭呈現的世界、故事要傳達的訊息、各種光影效果與角色心境變化都精彩。

2.看到哈尼跟小四各提一次的《戰爭與和平》,忍不住想說:這片在「有大道理想說,最終卻是各種小細節而令人著迷」的部分,有像到托爾斯泰(不過老實說我也沒有看過《戰爭與和平》所以無法確定)。

3.其他專屬於三刷的驚喜也不少(例如一閃而過的蔡琴、還是孩子的柯宇綸、白色恐怖的大冰塊刑、狗演員自然又可愛),也許再過幾年重看,又是另一種感受。

4.還是一句話:N台有,沒看過的人,快看。

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淚腺的運作-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

 

可能是之前被洗版洗得太過,結果個人感覺是好看,但沒有像眾人(?)那樣激動。故事的時代跟我成長的時代差不多,確實召喚出很多回憶(同時又覺得好像與個人經驗沒有那麼相合)。不過《美國女孩》裡的熟面孔們讓我一直想起室友最近常說的:演員演不好,很多時候是編導的責任(選角選了誰,中間給了什麼指引,最後的版本留下了哪些片段)。《美國女孩》演員們自然的演出,讓我清楚感受到室友這話的道理。

看完之後,回頭看了更多討論,發現除了影評和朋友心得外,阮導的訪談也如雨後春筍一般,一口氣冒出了一大堆。實在太多,我沒有全讀,目前比較有印象的是李屏瑤的podcast「違章女生lalaLand」的訪談。

可能因為可以直接聽到導演的聲音,所以聽訪談的過程,完全感受到這位年輕導演的個人魅力,並且多了解了一些電影之外的事,像是導演跟家人一起去諮商的經驗、如何重現那年代的房子、台灣倒垃圾的文化(?)、馬場那一段如何成為現在的樣貌。而對我個人來說,最有感的是:小光和阮導在分享「看藝術作品時流淚」和「為自己流淚」兩種狀況。阮導說她以前比較容易在接觸藝術作品時流淚,比較會為自己流淚以後,反而比較少在看電影等藝術作品時流淚。

我自己是屬於看電影沒有流過淚的人(一起去看《美國女孩》的朋友說我根本沒有「哭點」),「為自己流淚」對我來說更直覺容易(情緒一個激動就哭出來,非常本能)。我曾仔細想過,雖然沒有真的哭出來過,但讓我幾乎要流出淚來的電影,還是有一些,像是《海邊的曼徹斯特》、《一日一生》(嗯,我暫時想不到更多)。這兩部片非常不同,甚至可以說是沒有交集,所以究竟是什麼讓我產生流淚的衝動呢?我只花了一點的時間,就想通了:是一種對現實強烈的「無能為力感」。這種「無能為力感」也可能是我為自己流淚時的感受。

《美國女孩》其實也有「無能為力感」的部分,只是最終表現出來的方式,還是比較年輕且仍有韌性的狀態,最終來說,電影裡保留了更多成長蛻變的可能。聽完訪談,我感覺阮導還有很多故事可說,會期待她之後的作品。

2021年12月2日 星期四

三個故事,其實都是一種心理治療—偶然與想像Wheel of Fortune and Fantasy

 

總是給我意外驚喜的導演濱口竜介,今年有兩部片要上,一部是《偶然與想像》,一部是(改編村上作品的)《在車上》( Drive My Car)。

《偶然與想像》在我臉書同溫層,非常夯,上週末上映後就一波洗版。我週末剛好都有事,想說這片應該不會那麼快下吧。沒想到週一聽說它場次超少,昨天看到許多地方都撐不到下週。整個嚇到(這就是臉書同溫層與現實的距離嗎?),趕緊跟老闆請了半天假去看這片。

可能是關心這片的人也跟我有同樣心情,今日華山光點中午場次,坐了半滿。撇開電影開播前有一個怪人在開場前四處遊走,口裡唸著:那麼多無業遊民來這裡看電影...不談,觀影氣氛算是美好。

結論來說,三段故事我的排名是:2>3>1,但每一段都有令人驚豔和喜歡的部分。無法想像這些演員在讀劇本時怎麼樣去想—明明是很不可思議的安排,一切卻自然得像是本來就會這樣發展的樣子。故事中的故事,更是完全用對白就抓住人的腦袋,讓人透過想像補完一切(絕對比實際演出來還更棒)。難怪傳說連是枝裕和都嫉妒濱口的才華(應該有這回事吧?)。

***以下有雷***


幾點特別喜歡和覺得可惜的地方:第一段前半在車上的那場兩位女子對話的長戲,非常棒,但最後結尾的處理讓我想到洪常秀的《這時對,那時錯》 (剛好我滿不喜歡這部片的,所以...嗯)。第二段在老師研究室的整段都太棒(電影就是要像這樣子啊啊),結尾也有一點神秘感(可以說是最沒有遺憾的一段)。第三段算是沒有特別不喜歡的地方,前面誤解到後面的角色扮演都讓人感覺導演對人與人關係有特殊洞察和感應(是否已是一種超能力?)。唯有最後小彩跑起來的時候,很想叫她別跑,穿涼鞋跑步會跌倒啊(對不起,出戲王是我)。然後猛然想起自己疑似曾經搬著個人行裏箱走過「仙台車站」前的那個大大天橋。電影與現實於此交會,有什麼比此更魔幻。

散場回程路上,跟前幾天在台中看了這片的學姐聊了以上內容(還不小心坐過站),聊到最後發現:三個故事,其實都是一種心理治療吧。現實人生大概沒法這樣子發展,不過能夠對號入座的人,應該可以得到某種療癒吧?(但絕對不能抱著看療癒片的心去看,你會大失望)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他有的一切想法都是別人給的—金錢男孩MONEYBOYS

 


(本文有雷,未看勿入)

昨日同朋友衝了百老匯早場的《金錢男孩》。最後一幕結束、進入字幕的時候,我轉頭就看到朋友淚如雨下,他說:很久沒有看電影這樣哭了,上一次應該是《情書》。

離場之後,我們大聊了一下各自的感想。他非常喜歡這部片,尤其是最後 Phum Viphurit 〈Hello, Anxiety〉音樂上場,接上最後一個隨著音樂起舞的長鏡頭。他比較不懂的是電影一開始就說是中國南方虛構城市的故事,為什麼全片要在台灣取景(片尾有說明)?雖然有些地方,他有被說服(是發生在中國南方的故事),但其中幾幕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哪裡哪裡。

我很同意他大部分的想法,也一樣覺得最後一幕很棒(我聽的音樂沒有朋友多,但電影裡出現兩次,頗為關鍵的Phum Viphurit 〈Hello, Anxiety〉,前幾年極紅且令人印象深刻。工作室同事放他歌曲的時候,我問說是什麼,然後就加到日常工作常聽曲目之中。〈Hello, Anxiety〉的曲子,龍和飛的舞步,配合起來真的是勝過千言萬語)。不過,關於為什麼在全片在台取景拍攝的部分,就我對近幾年對岸的理解,完全是一個技術問題。我認為這題材在原本設定的地方拍,根本不可能。有一些地方,確如朋友說,一眼就可以看出在台灣(有一些甚至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哪裡的景),但盡可能簡化或還原的場景,還是令我對整個劇組的用心充滿敬意。

回到劇情本身,個人覺得有一個比較讓我在意的地方:一是對白的重覆。首先是飛回鄉,跟龍見到的時候,龍就說去找過他。後來他們在溪邊,落水游泳前,他又說一次。再者是曉來的老婆對飛說「我想要像蜘蛛」一段,立馬被飛拿去跟龍說。不是不能理解對白的用意,但看到的時候還是會覺得很突兀。

相對來說,電影裡那些不說明白的橋段,反而深得我心。像是飛同行朋友群的幾場戲,像飛一而再的阻止龍入行,像飛在吊床上生氣,像龍邀飛跳舞,像是龍買了重機載飛兜風等。這些部分,讓主角「男妓」有比較真實的形象-他為家人入行,深知做這行的身不由己,知道這行的運作和規矩。他不是沒有愛,也不是沒有對象,只是他有的一切想法都是別人給的,他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麼?應該怎麼做?

整部電影與我預想的差滿多(畢竟我完全不曉得會是一個在台灣拍的中國故事,更不曉得導演竟是以愛情為主線去呈現男妓生活的樣貌),但我覺得跟我預想完全不同是好的。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文藝型黑幫片?—手捲煙Hand Rolled Cigarette

 

去年入圍金馬很多項都摃龜的香港片。週一在catchplay+上架,立馬和室友一起看了。

電影拍的很美很精緻,演員表演自然而有說服力。林家棟也是挺有名的演員,但室友和我最有印象的卻是《失眠》裡的大反派,看這片時一直有種不能太信他的幻覺。整片看完,覺得這選角滿好,真的是要像他這種型的人,才適合這一個複雜的角色。演出文尼的Bipin Karma也非常可愛,把該角色的迷惘表現得剛剛好。

比較可惜的大概就是劇情的部分,以類型片來說好像沒有那麼夠力。動作設計方面,較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辣雞對抓到的人用刑的部分,打鬥和追跑的場面跟其他動作片比的話,似乎是較弱一些。

兩位主角的情誼,以現實來說,不太合理,但在電影裡,似乎可以同理(只是暗暗覺得是否故意拍得有點超越友誼?)。也許把片當作文藝片看會比較好看。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照顧與被照顧-瀑布The Falls

 


有些電影是絕對不能被爆雷,一旦被爆就不好看;但有些電影,看之前被爆一點雷,或大概知道會有什麼特質和情節,卻可以提升觀影的樂趣和感受。《瀑布》對我來說是後者。

《瀑布》是原本就預定要看的電影,後來因為身邊朋友評價兩極(我個人接收到的評價兩極,但朋友說她的版面是一面倒的好評,也是挺有趣的現象),加上如果不喜歡《陽光普照》的慎入等說法,一度讓我懶人病發作,想等串流再看。

週間一直在看與不看之間搖擺,直到週五,心一橫,聽了金馬會客室的《瀑布》訪談(這時已決定讓他們爆我雷),才有了週六早起去看早場的決心。

週六一早的百老匯戲院,久違地排了隊,大多是看《永恆族》的年輕男女,《瀑布》雖沒有滿場,五排也坐了四排。進場後,空調的聲音一度佔滿影廳,前一排的觀眾帶了大亨堡進來(是的,電影院解封飲食了),吃完還不斷拿起手機看時間。意外的是這些都不影響我看《瀑布》的心情。

完全可以理解覺得《瀑布》不妙、怪和很多地方像唸台詞等負評,看的時候我一如預期地出戲,並且覺得這實在是部調性詭異的電影。然而,我卻出乎自己意料地被這個故事吸引,甚至出戲院後第一件事就是傳訊給提醒我這片不妙的朋友說:我很喜歡。

前幾年的《陽光普照》,我第一時間就跟朋友看了。最奇怪和難以接受的部分,我不討厭,而許多人最喜歡的部分,是我最不喜歡的部分(不喜歡到幾乎可以說無法喜歡這片)。後來重看了前三分之一兩次,還是覺得整體來說無法很喜歡那片,但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看,卻還是有喜歡的地方。

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看,《瀑布》給我感覺也是好壞參半,因此我無法說覺得它很棒、拍得很好,但貫穿整部片的主題,卻緊緊抓住我,讓我只能說:我很喜歡。有些人(可能是絕大多數的人?)可能會覺得我說的是「思覺失調」,實際上我想說的是「照顧與被照顧」的關係。

十八歲的女孩,從不知道媽媽發生什麼事、父母婚姻出了什麼問題、家裡的經濟狀況如何、還沒走出叛逆期的狀態,在疫情爆發期間,迎來所有的問題。「照顧與被照顧」的角色一夕之間轉變(這點在現實中滿不合理的,但拍電影麻),忽然之間,她要長大成人、要接受母親的轉變、跟父親攤牌、要學會計算生活收支、要學會理解和陪伴。整個過程確實就像電影裡演那種水壩無預警洩洪一樣,讓人難以招架。

為什麼這樣的故事會吸引我呢?因為我覺得現實生命裡,這樣的事一直存在,每天都發生在某一個人身上,只是也許不是發生在十八歲,而是二十歲、三十歲或四十歲,但總有那麼一個時間點,人會被迫長大,「照顧與被照顧」的角色倒轉過來(或者也不能說完全倒轉,而是在變化中取得新的平衡)。雖然《瀑布》把這個過程濃縮得有點過度,叫我完全意識到這是一部戲,無法完全相信裡面的角色(更不用說有些橋段和對白把人推到更外邊去,這點倒是非常鍾導),可最終還是喜歡而且接受這樣的安排,並且感謝這部電影給的一切。

王淨真的好棒,賈靜雯也沒有讓我失望,配樂深得我心,最後的片尾曲也沒有破壞這片結尾。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婚姻」與「愛」之間—婚姻場景Scenes from a Marriage

 


終於在catchplay+上看完了由奧斯卡伊薩克、潔西卡雀絲坦主演的《婚姻場景》。

其實從它開始播映就一直有注意這片。除了因為它改編自英格瑪·柏格曼製作的1973年瑞典同名迷你影集《婚姻場景》外,奧斯卡伊薩克、潔西卡雀絲坦兩位演員都是我非常喜歡的演員,實在沒有理由不看。

本來打算上週末兩天看完,開看之後才發現這影集似乎不適合一口氣。每一集之間留一點時間,似乎更貼近故事進展的脈絡。

我沒有看過經典瑞典柏格曼版本的《婚姻場景》,因此無法做什麼比較分析,純粹一個現代觀眾的感受,《婚姻場景》帶我思考婚姻、情感與人生的許多向度。透過簡單的人物場景、大量對白,細膩精巧地呈現婚姻關係暗潮洶湧的問題。

看完前四集的時候,我想到曾看過網路文章寫說柏格曼版本的《婚姻場景》讓瑞典離婚率大增,而今日版本的《婚姻場景》則讓我覺得:不是離婚率大增吧?根本是不想結婚。等到看完第五集,我的想法又改變了。

從表面上美好圓滿的婚姻開始出現裂縫、其中一方愛上其他對象、分居狀態與是否要接受遠洋升遷的機會、正式離婚與舊事物說再見、久別重逢。原本我想不到身邊有朋友經歷過這一切,到最後一集,男主角跟女主角說:就像有人說的,把一塊膠布從牆上撕下來,它還是黏得回去,但是已經沒辦法像第一次黏上去那樣緊。忽然之間,我想到一位朋友。他和他男友在一起很多年,分過手又復合,斷續之間大約過了十一年。他們真的分手後,我再次見到他,他已經暫時不想要談感情,生活擠滿了工作與其他行程。即便他們是沒有婚姻關係,但與一個人長久在一起,到了家人的程度以後,若是分開,似乎就難以避免地帶著那份關係留下的東西,繼續往前。愛,也許無法像原初那樣純真深刻,但愛的其他形式也可能因此而得到發展。

現實的婚姻關係,不是在外遇或離婚的狀態下,也存在許多驚濤駭浪,不過相對傳統的感情觀可能會是男主角父母那類—無論相處再不愉快,夫妻都可以繼續維持著關係,無論是為了自己的信念或是孩子。而這一整部影集,便是試圖透過極端的狀況展現出「婚姻」與「愛」之間複雜且變動的關係。

影集裡呈現有許多非常現代、非常新潮的關係,像開放式關係或是為了生小孩而成為夫妻等。今日觀眾也許都略有耳聞,但透過這影集卻可以看見這些關係也不是什麼完美的關係,在婚姻關係中存在的問題,也可能成為這些新形態關係的問題。整部影集的目的似乎在於讓觀眾看到問題,跟著主角們思考問題,至於最終得到什麼體悟,也許就見仁見智。

在影集的實際內容外,新版《婚姻場景》還有兩件事讓我覺得頗為有趣。其一是原本的女主角是蜜雪兒威廉絲,如果是她演出,我想我依然會很想看,但由潔西卡雀絲坦,在事業女強人的方面給我滿滿的說服力(不曉得劇本是不是有為演員而再調整過)。其二是影集在片頭片尾(第一到四集的片頭,第五集的片尾)拍攝了奧斯卡伊薩克、潔西卡雀絲坦兩位演員走進和走出版場裡的畫面,房子裡架滿了攝影收音器材,四周工作人員都戴著口罩穿梭,演員走進去,然後開鏡。我的內心:哇,真的是「婚姻場景」(以及,在疫情期間拍片真不容易)。

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頗有創意的溫子仁電影—疾厄Malignant

 

室友在院線看完溫子仁今年的新片回來後,我問他如何?滿有創意的,不太像恐怖片,有一點像超級英雄片,但這片不能爆雷,等串流有片我可以自己看。

沒想到沒過多久,HBO GO就上架了。因為室友的評價,讓本來對這片完全無興趣的我產生了興趣,看到catchplay+上有片,就立馬找時間看了。

老實說,前半段真的還好,大概就是可以繼續看下去的程度而已,但後半謎底揭曉的部分,確實可以自圓其說,讓前半部分一些不曉得在幹麻的劇情有了意義。幾個畫面特效和戰鬥場面,也讓人覺得誠意十足。整部看完是偏好評的。

不過就是不要期得它是恐怖就是了。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是什麼讓你有殺人的決心?—以吾之名My Name

 


在Netflix熱情推薦之下,本週跟室友一起追了韓國的迷你影集《以吾之名》。

之前雖然看過不少韓國電影,但韓國的劇,我們好像還沒有成功完整追完過,所以一開始沒有抱什麼期望,只是想說看個幾分鐘,如果不好看,咔片也沒什麼大不了。沒想到就一集接著一集看了下去(因為要等我下班,如果室友一個人追,可能一個晚上就完食了)。

《以吾之名》的劇情難免讓人想到《無間道》,角色設定難免讓人想到幾年前的韓片《惡女》(走道上的一對多則讓人想到《原罪犯》),但即使如此,本劇還是發揮了劇的優勢(有很長的時間舖陳),以不過於沈重的方式(不得不說劇組在氣氛的拿揑方面很高明),把女主角的心理轉折透過情節完整展現出來。

如果細究角色的生死與強度,還是有頗多不合理處,不過放在警匪或女性復仇類型下去看,那些根本不是什麼問題,因為這類故事重點始終是:究竟是什麼讓你有殺人的決心?若是以這一個點來說,《以吾之名》可以說讓女主角從不確定的狀態一路成長到想透,每一轉折都有在這個問題上多添上些力量。

至於劇情實際上演了什麼,我想,就讓大家自己去看啦!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印度奇案—邪密滿屋:印度家族集體死亡案House of Secrets: The Burari Deaths

 


週末跟室友又陷入不知道要看什麼的囧境,在Catchplay+ 和Netflix上面逛來逛去,最終決定給Netflix紀錄片《邪密滿屋:印度家族集體死亡案》一個機會。

《邪密滿屋:印度家族集體死亡案》是一部三集的迷你影集,以2018年印度一則奇案為題,第一集描述這則奇案被發現的第一第二天,印度全國人民如何震驚、警方與記者對這事最初的看法、媒體的風向等,不斷引導觀眾去猜測一個根本的問題「究竟是他殺還是自殺?」,直到第一集結尾才揭開這則奇案的第一層面紗:沒有外人入侵這一戶人家,全部的物件都是他們自家人所預備。

第二集開始警探和記者透過留在家中的十一本日記,回溯整個家庭的歷史,持續追問: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使他們全家十一個人做出這樣的行動?第三集更聚焦於影響全家人,主導一切的人物心理,試圖解釋他一個人如何決定全家人的行動?以及為什麼外人始終沒有發現異狀等問題。

看的過程,我一直跟室友說:現實果真超越虛構。這光是第一集,就完勝許多懸疑推理片了吧?雖然結局無法像虛構故事,有一個精確完整的說法(畢竟虛構故事都是有一個作者),一切都只能說就所有的證據作出判定,但了解整個事件本身,就已令人有諸多省思。

似乎應該感謝Netlfix願意持續做這類玄案或奇案的紀錄片(對印度人來說,那可能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件,但對我們來說,若不是這樣的紀錄片放在平台上,應該很難得知)。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兔嘲女與宿怨男—詭老Old

 


在Catchplay+串流上看到奈沙馬蘭今年新片《詭老》,立刻就用單租券看了。

電影前二十分鐘(還沒進到沙灘)比較沒那麼有趣,但進入沙灘之後,就漸漸有奈沙馬蘭的味道(嗯,畢竟電影裡都有奈沙馬蘭帶路了XD)。

看到最後覺得意外好看(可能是之前聽說得評價太差,所以有降低一些期待)。故事以時光流逝為核心,把人面對生命(生老病死)的心理快速地呈現出來。想看恐怖片的人八九成會失望,但若是奈粉(?)應該還是可以享受這部電影。

此外,個人對於《兔嘲男孩》裡的女孩、《宿怨》的兒子兩位演員的出現感到十分驚喜。非常期待兩位之後的演出~


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如何讓觀眾信服?—鱷魚Grit

 


《鱷魚》預告和宣傳主打愛情,想是愛情電影還是可以吃到滿大一票觀眾,但李心潔、柯震東的組合應該還是挺讓人吃驚。看到預告和宣傳的時候,就非常好奇,這故事要如何讓觀眾信服?

沒想到導演深知「年齡差距」在電影中展現出的樣子,李心潔被拍得魅力依舊,柯震東的角色設定也讓人隨著故事慢慢理解他的特質與狀態,最終可以理解兩人之間的情感如何成立。再加上,以「釘子戶」為題材,整個故事帶出黑白兩道與土地開發等地方問題,使得電影裡的愛情並不致於太過露骨煽情,反而有一種被逼到一個地步,只能坦白的情境。

由於自己並沒有遇過土地開發的糾紛,所以電影裡展示的土地問題,我不確定在現實中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最後又以什麼樣的方式解決,但電影裡男女主角的情感,卻隨著這樣故事發展產生說服力。

此外,李康生這部片裡的演出,我覺得滿不錯(意外!)。以山豬、河馬與鱷魚作對,也是頗有意思(可愛~)。不過,一開場柯震東出獄後下公車的時候,公車正面寫著「請全程配戴口罩」,接著後面有兩個戴口罩的路人經過,差點以為這片也跟疫情有關(但再繼續看一下,就會發現和劇情完全無關)。

2021年10月4日 星期一

電影做不到的—午夜彌撒Midnight Mass

 

在《魷魚遊戲》紅透半邊天的這幾週,心還在恐怖片那裡的室友帶我重看了他恐怖片單上的《殘穢》、《宿怨》、《兇兆》。

回頭在Netflix和Catchplay+串流上找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電影或影集,卻點來點去點不到一部想看了。室友問了比較有在關心美國影劇消息的弟弟,竟問到《鬼入侵》和《鬼莊園》(包含編導麥可弗拉納根(Mike Flanagan)在內)的主創團隊有一部新劇上架,叫《午夜彌撒》。立馬點開來看。

《午夜彌撒》一共七集,每集約一小時,分別以聖經的經卷為標題,不難想像內容引用大量聖經經文與天主教傳統,但整部片看下來會發現它的精彩來自於對吸血鬼類型創發。

看的過程,我一直不斷讚嘆編導的想像,從最初的線索到最後的結局,有懸疑驚悚的劇情,卻能夠深入地探索家庭和愛情、小鎮發展的困境、酒駕殺人的心理陰影、911後美國對中東族裔的排斥與壓迫,乃至於人類對於生命的思考,看完有一種被洗刷和救贖(從最近的片荒中救贖)的感覺。

我是一個看劇看很少的人(雖然今年又比去年和前年看得多),但從《鬼入侵》、《鬼莊園》到這部《午夜彌撒》,我感覺導演麥可弗拉納根就是一個適合拍影集的人。他拍的長戲(給角色大量對白互動的時間)很好看,那是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裡做不到的(事實上,他拍的電影,也沒辦法做到)。他和Netflix的合作,可以說是串流時代的福音;他拍的恐怖片,總是懂得用恐怖去呈現關係,用人的恐懼去展現人類的思考和情感。如果他繼續維持水準,我相信,有一天,大家會尊他為「療癒系恐怖大師」(?)。

2021年9月30日 星期四

比較精緻一點的「B級片」?—高玩殺手Copshop(Netflix片名:警局殺陣)

 

搶在新一集《007》上映前去看了《高玩殺手》(想今天過後場次應該就極少了)。

百老匯週間的小廳,除了我們之外,竟然還有一位老先生。一進場就問說:現在不用梅花座了嗎?

我們說:是,好像從27還28開始解禁吧。

他又問:那可以喝水嗎?

我們說:不知道,可能要買票時問一下工作人員。

他回說:唉來不及了,今天沒帶水。以前每天看兩三部片,現在看一部就渴得受不了。電影一結束就趕快離開找水喝。梅花座不錯,但不能喝水實在痛苦啊。

我們笑笑,有點不曉得要回答什麼。影聽的燈暗了下來。

網路上好像把《高玩殺手》歸類為「懸疑驚悚」,宣傳則有點導向「動作片」(可能因為傑瑞德巴特勒和法蘭克葛里洛的關係),實際上卻給人一種「B級片」的感覺(比較精緻一點的「B級片」?)。

故事並不複雜,八成的戲都在一間偏僻的小警局完成(英文片名還是比較合乎電影內容,中文片名感覺不太能觸及正確觀眾?),打鬥的場面並不算多,雖然有一些血腥場面,但要說懸疑驚悚,大概也不太能滿足恐怖片迷。

不過,故意做得很復古的片頭與配樂、非黑非白的角色設定、奇怪的幽默、大量出來領便當的人與有點莫名的結局,看的時候可以清楚感覺到導演刻意想要營造這樣的氛圍,而實際他也做到了(故事本身沒什麼,但幾個角色在那裡忙來忙去,就是...滿有趣的)。如果你對「B級片」有點興趣(基本上也不是真的「B級片」吧?我看的還不算多,不太確定那個定義和界線),那你應該可以享受這部片。

又,在百老匯的小銀幕看這片,個人覺得意外適合。


2021年9月27日 星期一

另一種「一夜狂奔」—絕命凱特Kate

 


九月有點片荒,Netflix和Catchplay+兩個串流平台上找來找去,找不到幾部想看的片。平台推薦的新片,除了新鮮上架的《自殺突擊隊:集結》外,大部分的片都看不滿十分鐘就棄看。原本《絕命凱特》也是這樣。直到室友去院線看了Maggie Q主演的《刺客密令》,覺得同類型的片,好像可以繼續把《絕命凱特》看完。

我沒有看《刺客密令》,單看《絕命凱特》,覺得還算滿喜歡電影的風格和視覺效果。大量的投射動畫與霓虹燈、摩天樓、市場路邊攤,混搭日本傳統的大宅與和室,讓西方殺手殺進日本黑道世界的簡單故事,有了自己的魅力。雖然看的時候,難免想到《追殺比爾》、《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黑寡婦》,但它呈現的世界、整體節奏和幽默,算是滿合我胃口。演員選得挺好,幾場正面對決也算是誠意十足。奇怪的「(業配?)爆爆檸檬」也是讓人覺得很想知道那到底是什麼東西(後來看到有文章說那是不存在的飲料,直覺上讓人想到的是在台灣已經買不到的CC lemon 。只是不曉得日本還有沒有?如果有的話,看完應該會想要立馬去便利商店買一打回家冰冰箱吧?)

問室友:《絕命凱特》與《刺客密令》有像嗎?

他說:不像。《絕命凱特》的打鬥比較有說服力。

我們一致認同的是,《絕命凱特》還像「一夜狂奔」那類的片。原本以為叫《絕命凱特》實在沒有什麼吸引力,看完發現它片名頗實在,真的就是「絕命」硬拼到底的凱特。

2021年9月24日 星期五

非常岡恩、非常對味—自殺突擊隊:集結The Suicide Squad

 


週末發現還在院線的《自殺突擊隊:集結》(The Suicide Squad)竟然已經可以在catchplay+上面看了(主要應該是因為HBO GO的關係)。

原本就知道的這部《自殺突擊隊:集結》評價頗好,放鬆點開來看,果然非常岡恩、非常對味—好像「自殺突擊隊」就是應該這樣。

雖然我也不是極度討厭之前那版《自殺突擊隊》的人,但不能不說,這次的《自殺突擊隊:集結》才真正讓人感受到這些角色的壞、蠢、怪、瘋。反派的部分,也不強調什麼深度,基本上跟「自殺突擊隊」一樣瘋癲。結尾不能算是很驚喜,但是定調且貫徹喜劇的路線,可以說是笑點不斷、爽度十足(音樂對我來說也是配得令人愉快的剛剛好)。

比較有意思的應該是「和平使者」的片尾,本以為是為續集鋪路,後來發現是會有獨立影集。雖然約翰·希南的演出確實令人眼睛一亮,但實在不知道HBO華納能不能把後續的路走好。不過,當個觀眾,其實好像也都沒差。

總之,看完對岡恩在華納DC宇宙未來的發展還是有點期待。

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現實中做不出來的,只好在電影中實現—沙丘Dune

 

終於看到《沙丘》。不曉得是下班去看太累還是配樂音效本身就是要這麼磅礡,電影過一半左右,我的頭就開始痛,直到結束都沒有停下來。上一部這種狀況(且更為嚴重的)是《敦克爾克大行動》。想想,還好沒去看IMAX版或泰坦廳,不然應該痛苦加倍。 不過,看的時候,有覺得這部片的IMAX應該會更好。許多畫面,讓人覺得上面應該還會有一塊的感覺。還好我個人對此也不太追求,短期之內不想再承受一次這種等級的聲音刺激。疲憊+10。 回到電影本身。這類片並非我所偏好,但觀看且進入到全新世界的感覺,大概是在《天能》之後,第一部讓我覺得值得的電影(老實說這幾個月進電影院的次數實在也不多啦)。此外,比預期還要多的熟面孔(對長期看電影的人來說,這陣容說是眾星雲集,不為過),如室友所說:根本美漫角色大集合(看過的人會懂)。 至於讓眾多少女為之瘋狂的甜茶,我倒是...很還好(只能說從來不曉得少女心為何?)。倒是沒有認出史戴倫史柯斯嘉(明明滿喜歡這位演員的啊)覺得QQ(臉盲沒藥救),然後佩服都可以明確認出他來的室友(幾乎所有著名演員都被認出來了)。 又,很喜歡像蜻蜓一樣的飛機~(現實中做不出來的,只好在電影中實現啦!)

2021年9月18日 星期六

原諒自己,原諒別人-算牌手The Card Counter

 

還沒看本週最強片《沙丘》,卻看了由《沙丘》主要角色之一的奧斯卡·伊薩克主演的《算牌手》。看起來是一部小眾片,男主、男配與反派卻都是有印象的演員。不算太複雜的劇情,剛剛好地把主角的心理狀態、生命歷程與目標轉變呈現出來。節奏不算快,但有足夠吸引人的氛圍情境,所展示犯罪之人的精神世界也令我動容。此外,主角和配角們對話也可以說金句不少,像是「原諒自己,原諒別人,都是一種解脫」(忘了原句,大意如此?)、「他其實想要去做,只是需要一個藉口」等,讓人對主角產生十分的敬意。

看《算牌手》,會覺得奧斯卡·伊薩克是個很棒的演員。看完聽同行的朋友和他弟弟聊起這位演員,竟然有點難說出他比較為人所知的影片。回頭查了一下,他在《醉鄉民謠》、《人造意識》、《暴力年代》、《滅絕》的演出都滿令人印象深刻,不過相對來說比較大眾的電影應該是《X戰警:天啟》裡的天啟(但這個角色比較不是那麼能看出來,而且天啟的評價也比較差,大概不太會被記憶)(好像還有星際大戰後傳,但是剛好我們都沒看,不然應該是這個最大眾和有名吧?),再來應該就是今年這部《沙丘》以及傳說明年會在迪士尼串流上架的影集《月光騎士》。看起來,他之後應該會有很好的發展吧!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讓密閉地下室空間的效果不斷放大—驗屍官The Autopsy Of Jane Doe

 

(劇透,未看勿入)

幾年前室友看了《驗屍官》後,跟我大推。忘記當時因為什麼原因沒有看(大概是自己一個人懶懶的),後來在看別部有關驗屍的片時,室友一再提起,加上另外有朋友看了也大推,就一直把《驗屍官》這片放在心底。

最近有點串流片荒,便跟室友一起看了《驗屍官》(他二刷,我一刷)。一口氣看完,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近年看有關驗屍的片時,室友都會想起這部片:因為它就是一部完完全全在用驗屍去呈現的電影。

故事說起來很簡單,就是警探在原因不明的命案現場發現了一個無名無身份的女屍,希望主角父子透過解剖找出她的死因。接著便是由表而裏的解剖過程。兩人觀察到狀況,卻一再顯示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女屍。先是兒子懷疑,接著不願相信一切玄怪的父親也接受一切怪事都是被這女屍所詛咒。

嗯,就是很恐怖片的那種劇情,但是拍起來真的令人折服。尤其是那個女屍的製作(化裝改造得太成功),還有那個鈴聲,讓密閉地下室空間的效果不斷放大,集中高強度地把這個片子的恐怖展現出來。

看完覺得好看,算是近期看得較滿足的恐怖片。又,可能是心理準備作得太足,最終沒有覺得太過恐怖(?)。未來有機會應該可以再刷的一部片。

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垂直九十度的熱血人生&赤手登峰


前幾週連續看了《垂直90度的熱血人生》(The Dawn Wall)和《赤手登峰》(Free Solo)兩部攀岩的紀錄片。除了對湯米、凱文、艾力克斯都留下極鮮明的印象,也初略地見識到攀岩的魅力。

《垂直90度的熱血人生》可以說是湯米的傳記片,完整說明他高潮迭起的人生經歷,一面聚焦在他與凱文攀登黎明之牆的日子,一面拍攝各種關於湯米、凱文與酋長岩的故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湯米失去了左手食指。左手是他的慣用手,同時對攀岩家來說,失去食指幾乎等於斷送自己的攀業未來。沒想到湯米竟能夠透過各種自我訓練,繼續攀岩,甚至比過往更強。

凱文作為這故事的主要配角,雖然也是個強者,但原本擅長的並不是這種長時間挑戰一個全新路線的攀岩類型(更不用說黎明之牆是難度極高的路線),僅僅是因為看到湯米在為了黎明之牆做準備,而自告奮勇參加。沒想到卻在接下來幾年之間,成為湯米重要的伙伴。若沒有他,這部紀錄片的好看度,應該會少掉一半。片尾說明看到凱文日後似乎往徒手攀岩的方向發展,還沒有看《赤手登峰》的我,也只是想說它是一種攀岩類型,看了《赤手登峰》才知道:那不是一般的攀岩啊!

《赤手登峰》拍攝主角艾力克斯決定徒手攀登酋長岩的故事(因為湯米是酋長岩專家,所以在這片裡算是艾力克斯的顧問)。艾力克斯是與湯米很不一樣的攀岩家,他性格奇異,住在車子上多年,超乎常人的膽量與專注力,攀岩時看起來像是超人類。透過影片,我們可以看到所謂徒手攀岩,有許多行前的準備,熟悉環境、路線規劃(一般攀岩也需要)、研究各個段落需使用的技能,接著配上安全裝備,先分段試驗,最後才是正式上場(正式不表示一定要爬到完,若狀況不確定,也應該為了安全,中途放棄)。

徒手攀岩怎麼看都是極為危險的一種運動,一般人(像我)幾乎是無從理解這樣的運動。因為整個過程需要極為專注,最好不要有外在因素影響。因此最理想的狀況是獨自,安安靜靜地將它完成。答應拍攝這紀錄片的艾力克斯與他的朋友們可以說是完成了一個共識,透過默契去完成這部片的拍攝。

我覺得兩部片都非常精彩。即便是完全不認識這項運動的我,也可以深深被吸引。

2021年9月6日 星期一

打破對音樂會的想像—李希特舒眠曲Max Richter's Sleep

 


《李希特舒眠曲》(Max Richter's Sleep )是一個講述李希特長達八小時的作品《sleep》從發想到巡演的故事。單看故事本身,挺像是神秘宗教的大型宣傳片,但它的音樂卻確實吸引我,讓我一直看下去。

看這片之前我對李希特的認識只有他配過《異星入境》的音樂,可以說是一無所知。而感覺這部紀錄片確實也是拍給像我這樣的人看,簡單介紹這位作曲家(並沒有很深入,但勾勒得十分親切),由他的伴侶、合作人與觀眾的視角,完成這一個打破許多人對音樂會想像的巡演計劃。

比較可惜(但也可以理解的事),整部紀錄片中的人都對這個實驗音樂持極度正面的想法,看起來連李希特自己也十分滿意最後的成果。在電腦前觀看的我,心中難免在想,如果我在現場,會有一樣的感受嗎?排排躺著的人之中,應該有不少會打鼾的人,對去到現場的人想說,不會造成任何困擾嗎?想著想著,就默默覺得,也許宅在家中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這樣的音樂會太不適合我這樣的俗人?)

看完之後,我才回頭去聽《sleep》的專輯。嗯,超舒眠。如果研究生時期遇上這首曲子,我應該會真的試著放著它來睡覺。


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聲音的技術—電影音效傳奇:好萊塢之聲Making Waves

 


幾年前在金馬影展時看了《電影配樂傳奇》,當時覺得它敍事有點亂,但可以看到很多今日不太可能回頭去看的電影經典配樂又可以增加一些電影幕後的知識,所以覺得還滿喜歡。後來甚至跟室友在catchplay+串流上二刷了那片。

一直對技術層面的東西很感興趣,看到《電影音效傳奇:好萊塢之聲》上架的時候,也把它加入收藏。放了一陣子,漸漸也忘了(catchpaly+的缺點大概就是它不會一直提醒你加入片單但還沒有看的片有哪些...)。昨晚又在catchplay+平台上面亂亂逛,一看到這片,就決定趕快看起來。

個人覺得《電影音效傳奇:好萊塢之聲》結構比《電影配樂傳奇》清楚很多。整部片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從默片發展到杜比音效(多聲道立體環繞)的歷史進展(中間當然穿插一些重要人物),後半則是用一個儀表圖示來解說今日的好萊塢電影幕後的聲音由什麼組成。

以一個半小時的紀錄片來說,它梳理的算是十分清楚,節奏也十分輕快,一口氣看完不會是什麼問題。個人覺得比較可惜的大概只有因為要涵蓋的內容實在太多,各個部分的介紹都非常快速,以致於看下來還是有點像走馬看花,並沒辦法真正深入了解各部分的技術(不過這片的目標本來也不在深入,所以很合理)。對電影幕後有興趣的人,可以把它當電影通識來看,應該還是會頗有收穫的。

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完全愛上許鞍華—好好拍電影Keep Rolling

 


算是從《桃姐》才第一次看許鞍華的電影,後來看過《天水圍的日與夜》(很喜歡)、《黃金時代》(金馬一刷,院線二刷,很喜歡)、《明月幾時有》(覺得這片很特別,無法想像許鞍華以外的人會拍),中間有看過許鞍華一些訪談,還有幕後花絮之類的影片,對許鞍華的印象一直很好,對她的人生也十分好奇(畢竟要回頭追她以前的作品還是有點難度)。

因此《好好拍電影》上院線時滿想要去看的,但不知怎麼的,就沒有看到。後來也不是特別記得這片,直到週末catchplay+串流平台上架這片。

一看到這片,立馬點下去看。一口氣看完,完全愛上許鞍華。我想專業的影評應該非常多了。

我看完只想說:她也太真實、太可愛、太好笑了吧!這部片一定要用看的,聽轉述就一點趣味也沒有,看不到許鞍華整個人的性格、開自己玩笑的樣子、回憶過去與煩惱的樣子,這些都是一定要看才會覺得有意思的東西。看了才明白,為什麼她電影可以有這麼大的彈性,有時很歷史,有時很社會,有時很文藝,有時又...很風趣。因為她是一個感受力很強、充滿活力,思想很豐富的人。

除了許鞍華本人外,這紀錄片也透過許鞍華的電影講述了香港社會與香港電影這幾十年來的變化。雖然沒有太多用力於此,但卻在取捨之間,清楚地把香港的過去與現在勾勒了出來。在被許鞍華本人逗樂的同時感到背後有某種艱難,無論是電影創作的市場考量、香港回歸後的合資片拍攝或是更近期的在中國各地的電影宣傳。

回想台灣電影也許也經歷類似的變化,只是很少(或者說根本沒有)有一位導演,經歷這一切,還能夠保有自己投入電影創作的熱情和理念。



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從頭到尾都是犯法的事業—暗網青年毒梟The Teenage Drug Lord

《暗網青年毒梟》,聽起來就很聳動的故事。

聽說青年被抓當時就很轟動,後來還拍成德劇《全歐最酷線上藥頭》。可能個人不太有國際觀,也沒有看過德劇,《暗網青年毒梟》格外令我驚奇。

十九歲的青年,在網路上光明正大地賣起各種毒品和處方藥。他所有的知識都來自暗網,他極為擅長隱匿蹤跡,一手包辦所有事務的方式,讓警方偵破案件事大吃一驚。

影片直接訪問和拍攝麥斯、為他作心理評估的醫師、偵破案件的警員、檢察官等與此案直接相關的人物。沒有老派電影或影集那種高潮迭起,這個故事可以濃縮為一個由意外造成的白手起家創業故事,只是他所創的事業從頭到尾都是犯法的。

然而《暗網青年毒梟》最有價值的地方不在於他的創業(他的創業很簡單,就是一個點子,他行動了,意外大獲成功,一路擴大經營),也不在於警方的偵察(偵察的部分可以說是十分有趣和幽默),而是在於鏡頭前的麥斯—那過分自信的笑容,無所畏懼(或無所謂)的狀態。

麥斯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為什麼創立這樣的網站?不會覺得自己傷害到他人嗎?為什麼把客戶的資料留在電腦裡?那打不開的加密錢包裡究竟有多少錢?導演用交叉訪談的方式呈現這一切,把最後的問題留給觀眾自己去想(因為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答案)。

我不確麥斯是不是可信賴的敍事者,可我頗相信影片中他說快被抓到前遇上的各種細瑣問題(像是封條機壞掉,作息亂掉,出貨delay等問題)的狀態。現實中的網路創業者也必定會遇上這些困難,正常的作法應該是想辦法找到人,把營運模式改為分工,這樣才能長長久久。當時候麥斯選擇自己繼續撐著或許是因為他知道他做的是風險極高的網路買賣(一點差錯都不能有,而他也不信任別人的分工),另外的可能是這個事業已經超過他所能負荷(也許想放掉又找不到方式),只能順水推舟繼續在上面花時間。轟轟烈烈的結束對他來說也許是出乎意外,但也許也是當時的他能夠得到最好的結果(對警方來說也許也是)。

至於最後的重操舊業(這次他信任別人了)...嗯,只能說,也許賣毒事業跟吸毒一樣容易成癮?

2021年8月25日 星期三

如果有人想要出錢買你的公司—我不流行二十年Ga-Tau Chang

 


《我不流行二十年》(Ga-Tau Chang)上映時就知道這片,也頗有興趣,但就是少了些動力進電影院。最近待在家裡,每天刷catchplay+,看有什麼可以看的片,昨天看到這片,就想說:看看吧。

角頭音樂,老實說我不是很熟,不過紀錄片裡的許多歌手卻是我們熟悉的,像陳建年、紀曉君和巴奈,尤其是巴奈。那是大學畢業不務正業在書店打工的日子裡最常聽的一張專輯(當時聽爛的另一張專輯是陳綺貞的《魚》)。即便後來沒有再常聽,到影片後半巴奈出現,唱那「你知道你自己是誰嗎」的時候,還是一秒回憶起那曲調。

張四十三,我更不熟。在看這片之前,隱約知道它是角頭的老闆,其他就不知道了。看了這片,才知道他,才知道為什麼他要做角頭音樂(以及為什麼角頭要叫角頭)。

紀錄片以「要不要賣掉公司(或是結束公司)」作為主軸,張四十三藉著這個問題,找了許多最初一起做角頭的人來聊,一面對著鏡頭說:「不要亂開公司,就像你不要亂搞一塊地來。你要去整理它,要花時間啊。」(非原文,但大意如此?)但看到影片後半會發現,整個片子是張四十三的中年危機,而看到片尾片段的人會知道,這也是張四十三的一個「行銷」(?)。

「賣或不賣,繼續或不繼續」與我們觀眾確實沒有太大關係,但是透過這紀錄片,我看到的是一個事業經過兩個十年之後,可能發生的事:如果有人想要出錢買你一手創立的公司,你會怎麼做?以及為什麼?我很意外地在這部紀錄片中看到張四十三對這件事的思考,某種程度講出了大部分台灣小公司的現實。

2021年8月17日 星期二

追尋夢想過程中的人事物—出發Run for Dream

 


去年某日在catchplay+上看到一部記錄台灣選手陳彥博十年間在世界各地參加極地馬拉松的紀錄片《出發》。他非常喜歡和推薦,但我卻在很前面的地方就因為覺得出戲(照理說紀錄片應該不會有這種感覺才是),沒有耐心和動力繼續看完。

最近聽室友談了許多登聖母峰的事(主要是從電影《聖母峰》聊起),我忽然對《出發》產生了興趣。週末便自己在catchplay+上再試著看了一次。

這一次我看完了,而且覺得它確實如室友所言,是值得一看的作品。首先,陳彥博無疑是世界級的選手,即或他最後沒有得到那一年的總冠軍,也是令人敬佩的超馬選手。其次是那些極地的畫面,在疫情如此的現在看,彷彿都是夢境。再則是存在感並不特別強的配樂,在看的時候,我就猜想是亂彈阿翔,片尾果然在字幕上得到證實。

雖然我覺得電影在敘事上並沒有什麼特出,主要就是陳彥博旁白,然後依著時序將他每年參加的比賽串連起來,表面看起來好像就是一個「勇敢去實現夢想」那一類的勵志故事(這點可能是一開始讓我看不下去的原因)。慢慢靜靜地看下去,低調的音樂,壯麗的景色,充滿熱情的陳彥博,讓我看到那個勵志後面,大量挑戰極限的訓練、無數次的崩潰與重生、各個比賽地方的文化、選手之間既競爭也扶持的關係,最後我感覺這片講的不是「夢想實現」(雖然對陳彥博和整個劇組來說「夢想實現」很重要啦),而是那個「追尋夢想過程中的人事物」(有痛苦也有快樂)。

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Netflix的原創紀錄片《海洋陰謀》(Seaspiracy)

週末和室友一起看了Netflix的原創紀錄片《海洋陰謀》。原本在導演去日本偷偷拍攝的地方,就覺得太過晃動和血腥看不太下去,但放置一天後,又覺得想知道後續發展而繼續看。

整部片看完,確實對於全球海洋的議題有更多的理解,對於環保團體倡議的議題產生更多懷疑,然而卻不能不說它的討論方式與結論與此前看過的《畜牧業的陰謀:永遠不能說的秘密》(現在在Netflix上好像叫 《奶牛陰謀: 永遠不能說的秘密》)頗為相似,而綜合兩部片的結論—不吃魚,不吃肉(特別是牛肉)—又與《茹素的力量》(Netflix原創紀錄片)論點相合。

我想起此前讀過的一本書Melanie Joy, PhD《盲目的肉食主義者:我們愛狗卻吃豬、穿牛皮》。我回頭找了當時寫的讀書心得:「這是一本素食主義者對肉食主義世界深刻批判的書籍。作者立場鮮明,由人類的感覺出發、提出許多證據,指明『肉食主義」』這個美國文化中被過度合理化的權威價值觀,如何虐待動物、如何破壞環境,甚至是如何損害我們的身體與自由。」如今這個批判也許更加擴大,不只是「畜牧」,「漁業」對地球的傷害也極為巨大而難以修補。

雖然「少吃肉」、「少吃魚」,不要再相信政府、大企業、環保團體的宣傳,或許是一個方向。然而,看這些紀錄片的時候,很難不覺得「人類與人類便利和文明的生活」本身才是問題。回歸到根本,我個人傾向比較不極端的一種想法:只取所需,不要浪費,對所食用的一切心存敬意。


《盲目的肉食主義者:我們愛狗卻吃豬、穿牛皮》心得全文:http://ueiwei.blogspot.com/2017/01/melanie-joy-phd.html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討論恐怖片公式的恐怖片—驚聲尖叫Scream

 


Netflix上出現《驚聲尖叫》(Scream)影集,問恐怖片迷的室友是否有興趣,得到了「比較想重看原版」的回應。不久便發現catchplay+上竟然有原版(但是要用券換就是了),便趁著週末一起看了第一集和第二集。

《驚聲尖叫》恐怖度極低,娛樂度極高。大量後設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看仍充滿趣味。說它是恐怖片,不如說它是拆解恐怖片的恐怖片。十分適合一邊吃東西一邊看(爆米花電影?),即使是完全不懂恐怖片的人也可以享受的電影。

看完第一集,會以為第二集沒什麼好說,說了可能也沒什麼樂趣,沒想到第二集也不差。除了拿「恐怖片公式」來說嘴外,也把玩第一集的各樣元素。雖然像電影裡的電影討論課所說:要超越第一集太難,但作為續集仍值得鼓掌。

看完頗能理解這片被稱為經典的理由,有機會可能會看看第三和四集,但不確定它還能不能玩出新花樣,所以先不會抱太高期待。

2021年8月9日 星期一

不同處境底下的女性—歡樂時光Happy Hour

 


《歡樂時光》為濱口竜介2015年的電影,今年三月在台灣以前編後編的方式上映。當時朋友圈中傳來不少好評。但前後編加起來五個多小時的片,實在無法太有動力去看。

前陣子看到catchplay+上架這部片,立馬就存入待看清單。沒想到點開的第一次,卻在十分鐘之內就咔片了。

片頭音樂和畫面其實不錯,但四位女主角坐著聊天的部分,怎麼聽怎麼怪。疫情期間,人特別沒有耐心,就在她們野餐結束時,我就先暫停不看了。

這週一跟室友看了Netflix部紀錄片《海洋陰謀》和劇情片《血色蝗災》、跟姐姐一起看了《那一夜》,感覺自己的耐心回歸,決定週末再挑戰一次《歡樂時光》。

結果《歡樂時光》不負我的期待,三十分鐘開始變得好看,看到前編結束時,已經非常喜歡,完全無停頓地點開後編,一口氣看到結束。

此前我其實只看過濱口竜介的《睡著也好,醒來也罷》。那是一部神秘迷人的片,看完讓人腦洞大開。但還不足以讓我馬上成為導演的粉絲。

去年到今年濱口竜介幾部作品《間諜之妻》(他參與編劇)、《偶然與想像》以及改編村上作品的《在車上》在三大影展上備受矚目。可以看到相關文章談到他之前這部《歡樂時光》,如何如何的特別,且在當時如何受到討論。

對我來說,《歡樂時光》是一個從人際關係的表面慢慢深入到底層的故事。一開場那種幾乎勸退人的古怪氣氛和對白,卻是後續劇情發展極重要的基石。一大段的空間展演,一大段流於表面的對話,忽然爆出的秘密,忽然受挫的情感,讓人一直一直期待這個故事如何繼續。

前編三個多小時的故事,把電影前十分鐘的世界徹底拆解,把每個人的困難和弱點完全攤在觀眾眼前。後編順著前編留下的線索,她們真實處境和想法一個接一個被翻出來,進入最初看這片時完全無法想像的場景與結尾。

非常戲劇化,同時又十分貼近日常生活的感覺。當鏡頭直直對著演員的臉,我們看到的更多他們的生命(逃避、壓抑、忍耐),但處在一般日常的他們自己卻不一定意識或察覺,只是繼續過著日子,不知道有什麼別的辦法。

人可以以自己真實的樣貌與其他人相處嗎?夫妻怎麼樣的對話才算是溝通?溝通一定需要語言嗎?過了中年的人,還能夠改變嗎?究竟什麼是喜歡?什麼是愛?

一大堆問題被暗暗提出,主角接得驚慌,觀眾也被一再擊中。然後故事停在一個大家都揭開自己真實一面的時刻。留下大量空白給觀眾。

《歡樂時光》並不講「歡樂」,而是把看似「歡樂」的表象剖開,進到不同處境底下的女性心底,用光照出來。雖說和改編小說的《睡著也好,醒來也罷》在拍攝方式與演員上有很大差異,但在展示人的神秘和潛力方面,卻給我有點相似的感覺(完全無法想像同樣故事交到別的導演手上會拍出這樣的東西)。

現在,真的非常非常期待濱口導演的《在車上》。

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充滿溫情的—那一夜One Night

 

已經很久沒有跟姐姐一起看電影(因為大部分一起活動的時間都在工作)。這次因為AZ疫苗,把一天的工作日程轉到姐姐家,用午間休息時間,一起看了《那一夜》。

由於此前看過白石和彌《凶惡》、《她不知道那些鳥的名字》、《孤狼之血》不是殘暴就是虐心,所以在開看之前特別提醒怕血的姐姐,說白石和彌是殘虐系(?)的導演。但因為愛(是鈴木亮平,不是佐藤健喔),她說不怕(???)。

結果《那一夜》出我意料地不殘不虐,甚至還算是滿日式溫情。白石和彌還是一套精準選角,佐藤健當然是適合這角色,但更令人喜歡的無疑是讓姐姐大冒愛心的亮平和未來令人期待的松岡茉優,以及不知為何我姐可以一眼看出是演「阿信」的女演員田中裕子。

故事本身極為日本,關注的倫理議題,說實話並沒有太令人驚訝(特別是與《凶惡》、《她不知道那些鳥的名字》、《孤狼之血》三部一比,議題呈現就顯得沒有那麼驚世駭俗),但敍事方式和整體節奏還是挺好。順順看完不成問題。

據迷妹(姐姐)報導《孤狼之血》將出續集,鈴木亮平會加入演出。預告看起來很不錯,不過台灣這裡還沒有代理的消息。

2021年7月20日 星期二

Netflix 《恐懼大街》三部曲

 


愛好恐怖片的室友這幾週在Netflix和Catchplay+找了好幾部片,但幾乎沒有一部看得下去,不是十分鐘內就咔片,就是看到一半覺得不行棄看。Netflix《恐懼大街》原本也是被咔片的其中一部,而且是十分鐘內就被咔的那一類。

過去這週末,比較有在發漏網路評論的室友弟弟說:聽說《恐懼大街》的第二、三集很好看。室友才決定再給它們一次機會。

《恐懼大街1:1994》真的是需要努力才能看完的第一集,除了放下伏筆之外的部分,都滿普通,甚至有些不合理之處,但看到最後直接接《恐懼大街2:1978》,整個感覺就不一樣了。

《恐懼大街2:1978》回溯到十多年前,女主角轉為過去的倖存者和她的姐妹,故事有了新生命外,也開始進入解謎。看得一度忘了睡覺時間,跟第一集要一邊聊天才能撐過的狀況,完全不同。

到《恐懼大街3:1666》,往前回溯到根源,第一集和第二集留下的許多問題,漸漸得到解答。解答之後的第二部分,甚至還轉變成有點靠片的風格。

看完三集之後,我似乎比室友更喜歡這系列的電影。雖然覺得它有很多不合理(比如很多角色重傷都不會死之類的),但援引經典恐怖片角色的設計、倒吃甘蔗敍事與最後決戰,都讓我頗為享受。

google了一下《恐懼大街》,知道它根據美國作家R·L·史坦恩(R.L. Stine)的暢銷系作所改編(第三集片尾其實有寫),為三部曲《恐懼大街1:1994》、《恐懼大街2:1978》、《恐懼大街3:1666》,原本是20世紀福斯製作,因為過去一年疫情影響才輾轉由Netflix發行。

看完這樣的消息,室友淡淡地說:還好最後由Netflix發行。

我也滿認同。如果上了院線,第一集不夠好看,大概就很難再進場看第二和第三集。再則,第二和第三集不連著看也叫人很難受。應該說,這就是一部三集為一體的作品,在Netflix上面,可以隨自己時間追看,似乎是最理想的方式。現在的結果,也許算是疫情期間,少數的好事?

2021年7月14日 星期三

克里斯汀、瑪莉安與布魯諾—賣場華爾滋In the Aisles

 

前幾年《賣場華爾滋》上映時,有看到一些評論,有點印象,但並沒有覺得它有什麼特別吸引人的地方。也一直不曉得catchplay+有這片,直到上週某天看了《寂寞診療室》後才發現這部片有在平台上。再隔了幾天,點開來,原本也只是想說看看,沒有覺得一定要看完。沒想到從一開賣場裡堆高機的畫面和音樂,就完全抓住我。

進入三級警戒之後,不曉得為什麼,好像看電影的耐心少了很多。以前一週看個三五部電影是常態,最近則常常找不到片看。在看了影集《東城奇案》和《女鼓手》之後,就只看完《金鋼大戰哥吉拉》、《家族極道物語》、《寂寞診療室》和《匪類》。想看的片還是很多,但就是沒有動力和耐心。

《賣場華爾滋》卻意外地讓我整個心都靜下來,享受看電影的時光。

看簡介可能會以為這是個愛情故事,但實際看完會發現愛情的成份不是沒有,只是完全只是點睛的作用,似乎不應該把它當作愛情故事看。故事的重點在於那一個賣場的空間與人,就像故事分章的方式(其實覺得完全不分章也沒有關係,可能是為了點出全故事的重點,所以做此安排):克里斯汀、瑪莉安與布魯諾,他們的生活與心境,透過少量的對白,只透過音樂(音樂真的幫這片加了很多分)、畫面和劇情去暗示。

而最吸引我的是故事呈現的賣場工作,輪大夜班的主角,日覆一日的生活在從東西德合併後就留在這裡的員工群中。雖然是遠在德國的故事,卻完全可以貼近我們日常的感受:孤獨、無聊、沒有意義感。我難得非常入戲地想:如何在這樣的生活中,繼續活下去?

電影結束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男女主角靜靜地看著堆高機,靜靜聽它發出類似海浪的聲音。他們應該都沒有找到自己的答案,但故事結束了,留下很多空間和問號,讓時間停在那裡。

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復古、幽默、史蒂芬索德柏—勿下錯招No Sudden Move

 

在catchplay+上看了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拍的《匪類》。

其實完全不曉得有這部片的存在,只是週末和室友在N台和C台上找片...實在找不到什麼想看的片,找了好久,忽然看到史蒂芬索德柏的名字加上一字排開好萊塢有名演員,就決定一看。

像導演之前的《瘋人院》那樣,像魚眼一樣帶有復古風味的鏡頭和場景,懸疑為基底的黑道故事,冷面笑匠型的幽默,可以說是在家看電影的絕佳選擇。

相對於此前看的《教父》或《家族極道物語》,本片以邊緣型的混混為主角,隨著劇情慢慢展示該城市的黑幫版圖,要簡單看,可以很簡單,要認真了解,也可以感受到地方勢力的複雜。最後輕輕帶出一點黑幫世界的道理,不說教,只點到。

有機會,我會想再看一次的片。

2021年6月7日 星期一

時局變化與個人命運—教父II&III

 


週六追一集週日追一集,終於把教父三部補完。第一部在我心中完勝二三部,毫無懸念。

第二集拍得也算是好,在第一集的基礎上,進一步呈現第一代教父和第二代教父性格命運與他們在所處時代建立自己帝國的過程。人物面貌精彩豐滿,雖然沒有像看第一集那種揭開黑手黨神秘面紗的感覺,但二代教父在努力讓家族事業擴大並轉向合法的過程中,漸漸走向與父親全然不同的道路。對比於一代教父開創事業的過程,我們可以明確感覺到美國社會文化在時代巨輪中的變動。

第三集也可以說是好看(意思是會很想要一口氣把它看完),但我個人覺得明顯缺點有二。一是前兩集教父都盡可能不把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說出來,營造出深不可測的感覺,而第三集中教父不只一次把自己在想的事情說出來(雖然可以理解是藉此突顯接班者文森的魯莽,但連城府很深的教父本人,都把自己的恐懼和企圖直接地告訴身邊的人,我個人實在不太能接受。)其次是角色的形象,雖說第三集重點在於呈現二代教父的晚年,他在病後放下許多重擔,而願意向主教告解和凱表明自己(這些都是我喜歡的設定),但文森和他的女兒,不曉得是一種好來塢風氣還是怎麼的,樣版的要死,讓我有種錯棚的感覺。

如果把三集當作一個整體去想,至少有一個優點,就是二代教父自己的一線非常完整,把時局變化與個人命運緊緊連結。但同時又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大家覺得一二集遠好過第三集。


幾乎可以說是為我們上了美國黑手黨的一課

2021年6月3日 星期四

成本不高但效果極佳—三人要守密,兩人得死去Behind Her Eyes

 

#三人要守密兩人得死去
#Netflix

另一部在疫情三級警戒中追完的劇是Netflix迷你影集《三人要守密,兩人得死去》(Behind Her Eyes)。個人覺得這部劇要快速追完,最好一口氣或一兩天,絕對不要先看任何評論(因為很容不小心被雷到,而少了樂趣)。

之前這片剛上架時好像有一定熱度,但當時室友和我沒有追,只是一直覺得它的中文片名取得很...嗯,有道理(???)。後來是聽室友的弟弟說這部故事好、拍得也好(室友弟弟算是很挑劇追,推薦大多是有品質保證),才又回到我們追補的片單中。

在不劇透的狀況下,有點難談這部好看的點;而劇透的討論,網上應該可以查到很多,我也就不特別說。但如果疫情期間宅在家又有訂Netflix的話,我建議就什麼都不知道,點開來看吧~六集不長,連我都可以享受~相信你也可以(???)。


2021年6月2日 星期三

一代人的歷史—我記得Remember

 


週末在catchplay+上看了艾騰·伊格言《我記得》(Remember)。這是我第二部艾騰·伊格言的作品,上一部是《特別嘉賓》。兩部都很棒。

艾騰·伊格言應該算滿有名的導演,也知道幾位朋友都是他的粉絲,可相對於其他國際名導,他好像比較是在小眾圈子流傳。甚至catchplay+上的介紹還以諾蘭早期的《記憶拼圖》來形容這片。

看完可以理解這個介紹的用意,不過真的說起來《我記得》裡的「記憶」只是個推動一切的設計,由此去回溯二戰時期納粹集中營發生的事。透過主角追查六十年前殺害親人的兇手,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代人的歷史。

故事精要簡單,留下的餘韻卻悠長。

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受傷的人彼此扶助—東城奇案Mare of Easttown

 


台灣疫情爆發最開始一週,室友和我在catchplay+上追起HBO拍的迷你影集《東城奇案》(Mare of Easttown)。原本以為它是像N台迷你影集那樣,一口氣就把全部都放上架,看到第三集才發現,啊,它還有兩集沒有上架!(崩潰)(做夢都會夢到自己在看新一集的那種)

但《東城奇案》實在迷人,一腳踩下去,根本拔不出來。第一週看完五集之後,上週和這週都在週一晚上帶著滿滿滿的期待,點開最新一集。

雖然今年才過了不到一半,但我默默覺得這部會是全年我最喜歡的影集了(畢竟我看的影集那麼少)。

《東城奇案》如題名所示,就是在東城發生的奇異案件。劇情曲折,有很多故佈疑陣的線索和角色,故事推進的過程各種可能性都存在,就等編導怎麼去把它說明清楚。喜歡翻轉類型(不確定是否存在這種類型,但你懂我指的是什麼)的朋友應該會喜歡,但我個人喜愛這片的原因是故事所在的東城(你也可以說是世界觀):一個當代的故事,卻因為是一個小地方,所有人都認識所有人的小地方,導致它看起來像是發生在更早的某個時空的故事。

此外,這部影集裡的女性角色也令我十分驚豔。凱特溫絲蕾超棒,沒有話說,那種中年失意的狀態,魅力竟然還是爆表。其他女性角色也都非常鮮活,無論是梅珥的好姐妹,還是媽媽和女兒(啊媽媽太可愛,女兒太正,我愛他們一家)。

在這故事裡,沒有人是完美的人,有軟弱,有缺乏,有秘密(這是懸疑推理片一定要有的話),同時也有人與人之間真正的情誼。沒有煽情的情節,沒有愛情真偉大,也沒有什麼正義必定伸張的思想,有的是受傷的人彼此扶助。我愛這樣的東城,像故事裡的人那樣。

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

黑幫電影經典《教父》


其實還是看了很多片(防疫期間大家應該都看很多),但實在沒有時間和心思去記錄(也許等下週比較有空一次記一下)。唯有前天晚上(犧牲了一點睡眠時間,因為片子實在太長)的《教父》必須一記。


早就聽說這部黑幫類型經典,當初數位修復時有朋友大推,但想片長太長,想等串流。結果等到串流上了,也只是加入片單,遲遲未有動力觀看。前天和室友在N台上找來找去,不曉得要看什麼片,忽然看到教父2...回頭查N台也有第一集,便決定看了。

看完,已經多刷的室友問我覺得如何?我說:完全是我的菜啊。雖然是黑幫類型的片,但故事中的家族史(所謂史詩也是由此而來?)與人物性格的形塑與轉折,都是我所偏愛,拍出來的整體感更是令人無法不愛。阿爾帕西諾一輩子逃不出這片子的影響,似乎也不難想像。

室友說第二集也很棒,我期待。

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四月觀影紀錄:《真人快打》、《無名弒》、《武俠》

 


因為搬房間而像是經歷一場大地震的四月,零散的時間,大多在讀書。到最後一週,才恢復了些精神,看了幾部片(大多是室友挑的)。五月默默開始(並且已經過了三天),怕再不加減記錄,很快就會忘光光。

1.《真人快打》

室友在youtuber介紹而感興趣,問我知不知道這片,我說:有點印象,但不曉得已經拍完了。事實上卻不單拍完,而且上映,現在場次已經少到不行。原本想說,時間若是合不來,我就不看,沒想到剛好京站威秀剛好有一場次是我時間上剛好的。就跟去了。

看完覺得電玩改編的電影好像不太是我的菜。不過,回家路上聽室友分享,再看了youtuber的討論,對這片的印象提升了不少。(但還是沒有太多心得可以寫,就很廢的記錄一下)

2.《無名弒》

也是即將下檔的片。設定與近年許多片子很雷同(退休的高手復出的故事),但輕鬆幽默很多(單日只剩一場的國賓長春坐到近全滿,並且笑聲不斷)。室友的評價是:沒有不好看,但在同類型片中並沒有太特別,只有主角主動想要回到殺爆別人的世界這點比較特別(因為其他的主角大多是被現實所逼才回頭),此外就是前半部的幽默比較剛好,最後大戰的戰鬥偏向搞笑就不太行了。我同意他的說法(基本上對此類型也不熟)。

3.《武俠》

一直沒有特別喜歡陳可辛的電影,所以Netflix有這片時,只是加入片單而遲遲未看。已經看過兩次的室友原本是說可以一看,但他沒有想再看,結果因著《無名弒》而決定與我再刷一次《武俠》。因為《武俠》設定也是退休殺手被逼出來再打的故事(只是發生在清末的中國)。

看完,還是不喜歡陳可辛(對我來說太煽情了),但《武俠》的結節做得用心,戰鬥部分也好看,算是值得一看的電影。


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張吉安《南巫》(The Story of Southern Islet)

 


終於看了從金馬傳出好評之後就一直放在心上的《南巫》。避開各種影評,最終證明是對的。什麼都不知道去看就對了~

最直覺的感想是:這是有「降頭」的《童年往事》吧!(但其實我一直沒有補完《童年往事》啊啊)鏡頭非常侯孝賢-定格不動、卻充滿張力。神鬼們的妝容則頗有雲門舞集(或其他戲劇,但恕我無知,無法提出太多說明)感,不恐怖,但令人敬畏。

個人最佩服的是導演拍出了那個時空(時間是導演小時候,空間則是在泰國、馬來西亞邊界,混居了各種民族,也因此有各種語言和宗教信仰),最喜歡的則是山神與出海的部分。

雖然不是恐怖片(應該說不是一般人想的恐怖片),但女主角卻有恐怖片女主角的強韌堅毅(看到一半時就在想,這部片會獻給父母吧!結果片尾真的出現「獻給在邊界的父母」)。

2021年4月6日 星期二

錢買不到的東西—當男人戀愛時


本來就有注意到這部片,但預告完全不吸引我,看了茄子蛋的MV完更覺得好像不用進電影院看(咦)。在連假第二天上班時才被廣播燒到(其實也只是聽到說翻拍得很接地氣之類的),問了朋友,朋友一口答應,就決定隔天衝書展完接著在誠品電影院看這片。
看完最大的心得是:這⋯茄子蛋的巨型宣傳片嗎?除了為這片做的主題曲外,還用了另一首〈日常〉,出現的時機都很好(老實說我更愛〈日常〉出現的那一段)。
其次是原以影片設定在十幾二十年前,沒有想到是在2014年。主要場景在桃園(我超不熟認不出),復古卻沒有任何不真實的感覺(這點也許不如演員表現吸睛,卻是我最喜歡的部分)。
至於討論度最高的演員部分。邱澤似乎已經完全知道怎麼成為成哥,角色好得過分,看的時候還是會相信他(?)。許瑋倫甯的台語雖然囧囧,但我們這代不少人都會聽不會說,所以在設定上好像也沒有什麼問題。
主線故事和愛情的部分,浪漫到不行(不愧是韓片翻拍),我個人是完全無法入戲。倒是成哥工作和家庭的部分,頗有說服力。
結論大概是⋯台灣還是滿會拍愛情片的。電影說「錢買不到愛」,某方面來說是很夢幻的想法,可再想想,確實如此。「錢」可以買到的東西很多,但確實不是「愛」這樣的東西。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再見帝國—游牧人生Nomadland

 


終於去看了趙婷導演、法蘭西絲麥朵曼主演的《游牧人生》(Nomadland)。

除了各方傳來的好評與金獎加持外,這部電影以大型工廠倒閉後的「車居族」為題材,原本就十分吸引我。可以說是從去年一路等到今年。

電影非常安靜、美麗,沒有什麼大起大落,卻仍對美國社會作出深刻的描繪,同時展示了編導對現代人工作、生活、愛、家等概念的思考。一部令人尊敬的作品。

看完你不會想要去修行、去流浪,你也不會忽然對世界的一切有新的想法,但你會理解主角(與她路上遇到的人們)所經歷的一切,你會去想主角想過的問題,你重新思考世界。

電影片尾寫著「獻給那些不得不離開的人/我們路上見」。有些人是主動選擇,更多人是被動造成,但一旦你上路,那旅程就是你的旅程。

女主角回到帝國鎮,跟她熟悉的一切說再見後,開著自己的「家(車)」離開。她告別了帝國也告別了美國夢,走進逐工作而居、不累積資本、擁抱伴伙的人生。

(至於美國到底怎麼了?我建議看Netflix紀錄片《美國工廠》)

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

扭曲的正義—花漾女子 Promising Young Woman

 

(本文有雷,未看勿入)


決定要看《花漾女子》之後,就避開了大部分的網路評論(雖然還是看到了好些標題),大概知道它是一部女性復仇的電影(各種廣告都強打這主題,預告也不斷強化這類型),讓我好奇的自然是:女主角的動機為何?她要做什麼?以及如何做到。

電影出我意料地通俗直白。一開場就展示了女主角凱西日常生活的樣態,在咖啡店工作、與父母同住,晚上到酒吧假裝醉倒,看看路過的男性會怎麼做?

故事因著一個往日醫學院的男同學出現在凱西面前而開啟新的方向。一條線是多年後的新消息使凱西展開了她的復仇計劃,一條線則是仿照好萊塢愛情片那樣的故事(女主角與男主角彼此產生好感之類)。不難預料兩條線交錯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以及後面還會發生什麼事(是的,就是你想像的那樣)。難預料的是女主角要用什麼方式結束這一個復仇計劃。

電影確實沒有一般「伸張正義」類的電影那種「爽」度(看預告或廣告可能會有這種錯誤期待),但個人以為《花漾女子》在「讓人思考」與「好看」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讓人能夠一面猜測劇情發展,一面對於其中的角色產生更多的理解。

「性別」,是這部片大到不能再大的主題。無論是最表層的男性撿屍女性(並被沒有醉昏的女性嚇個屁滾尿流),還是更深層的其他女性、學校、司法體制的共犯結構。電影呈現這些的方式可以說十分精準,但讓我個人最有感的是「凱西式復仇」的目標:記得妮娜,並且痛悔的人,得赦免。

因此,當當年幫那群犯案的男性脫罪的律師在自己面前下跪認罪、請求原諒的時候,凱西原諒了他;當那位說從學生時期就暗戀她的男子假裝不知道一切、試圖以「那時候還小」來帶過的時候(他甚至反問凱西「你就沒有後悔過?」),凱西沒有放過他。

但她一直沒有原諒自己。(個人以為)凱西裝醉的陷阱,除了想嚇/嗆爆那些想佔女性便宜人外,也是對自己的刑罰(因為她在妮娜出事的時候,未能在場)。她並未將自己置於應當受罰的人以外,她用自己的方式紀念妮娜,她想知道那些人記不記得那件事,以及有沒有一點感覺。

我似乎可以理解凱西的感受(甚至有可能過份地同理),看似極端的復仇行動(即便對比於其他「復仇」電影,也不確特別極端)背後,是她對過去自己以及對那些應當有罪之人的恨。

電影裡凱西與那些已經成年但顯然還很幼稚的男人們的對話,令人印象深刻。世界曾經(或者現在也是)對他們非常友善,只要去對地方、找對時間、用對方法,有罪的事也可以做得像是無罪一樣(然後,這些人還不斷說服自己:沒事沒事,那不是我的錯)。

這讓我想起最近頗紅的一本新書《扭曲的正義》(雖然我還沒有讀,只是看了網路上可以看到的一些文章與作者的粉專),「正義」時常無法通過正常管道得到伸張,而真相有時讓人無法面對。當你深切體會當事人或當事人的親屬所感受到的痛苦,你會對世界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但若你沒有機會體會(或是沒有那個腦子),那只能祝福你所做的一切不會在某一天回來找你(使你付出對應或更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