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異色、叛逆又正統—青春屠宰場piggy

 


完全不知道的一部片,因為恐怖片迷室友推薦而看,看完覺得:異色、叛逆又正統(混亂並列)的恐怖小品。女性成長歷程中複雜的人際關係與內心世界,果然只有女導演才拍得出來。

設定上,不同於恐怖片女主角一定要超正的傳統,女主角是被嘲笑霸凌、身材胖胖的豬肉舖女兒。這個設定讓傳統恐怖的東西,變成有些異色(不到獵奇,但絕不普通)。

劇情精準描繪出被背叛和霸凌者的恨意、叛逆期的浪漫幻想,再透過正統恐怖片女主角在最後爆發一波。許多細節都讓故事女主角處在向善還是向惡的掙扎中,心靈與肉體,在不斷被負向壓迫中變得殘弱。後半收尾的火力集中,也是透過一堆疊的方式,讓崩潰的女主角做出抉擇。

恐怖片的基底,幾乎是爽片的收尾。感謝室友讓我看到這片。

我心中的poor things—怒嗆人生Beef


完食《怒嗆人生》⋯

可能因為前幾天追《怒嗆人生》的期間,也讀了一些《可憐的東西》的好評,導致我看到中後段強烈覺得:那些說《可憐的東西》指出現實荒誕、透過主角反諷社會的觀點,全部都可以直接搬來讚美《怒嗆人生》!就在我說完之後,就看到畫面上的主角也說出...「你這可憐的傢伙」(第十集最後的對話)。這才真的是我心中的poor things !

看完同朋友聊起,朋友覺得影集呈現的方式比較極端,我則認為荒謬比真實更真,極致才能表達某些狀態。

說起來劇情是滿狗血,但透過這一切設計表達出來的東西,像是來自原生家庭的壓抑、移民的美國夢困境、成功的幻象,乃至於更深層更原始的人性本質—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好,不好的人,比起真的壞的人,又沒那麼壞。在好與壞的光譜之中,平凡人落在一個想要好,卻無法的狀態。越是拼命,越是深陷,最後憤怒、嫉妒、仇恨與暴力,還是會用某些方式爆發出來。

並非每個人都如此,只是那種極致,映照出來某一刻。

兩位主角的命運讓我想起《性愛成癮的男人》裡妹妹跟主角說的話:「我們都不是壞人,只是到了這個壞環境...。」只是劇的表達更深沉,兩位主角做出一個又一個選擇,不斷前進不斷努力,為了自己的選擇與夢想,卻陷入更空虛的狀態。

「一切都會消失」愛美對丹尼說。

愛美無法在喬治面前講真話,當她真的講了真話,結果卻像她最壞的想像。

丹尼無法對弟弟坦白,當他情急坦白,換來的卻是他最恐懼的結果(雖然最後發現不是他想的那樣)。

彷彿自由的人,並不自由。成功的人,並不快樂。擁有一切,無法滿足。這不是一部談心理諮商或身心靈的片,他們依然需要回到現實,面對無可挽救的人生。

對我來說這是部悲傷到算是虐的片(可能有些人不會覺得),但我已經很久沒有被影視作品如此感動(像是一種洗滌)。

2024年4月23日 星期二

看看別人喜歡什麼樣的電影-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

 


D+上架《可憐的東西》,火速看完。

怎麼說...心情複雜。以前覺得尤格格藍西莫讓人不舒服,同時令人印象深刻。那種不舒服即使沒重看,對劇情無印象,還是會有某個角色或某些設定狠狠烙在心裡。

《真寵》偏喜劇一些,但主角與配角演出還算是中了我的好球帶。

這次《可憐的東西》卻讓我感到有些匱乏,甚至無聊。前三分之一算是忍住咔片的衝動,到中間(上船之後),對於接下來發展燃起希望,過一半希望就熄滅,進入最後四分之一,只是為了看完而看完。

攝影、美術、音樂,依然是好,服裝與艾瑪史東也沒話說。這些讓我看完這片,並沒有真的很爛,反而是滿好的,只是很空洞的好。

看完跟友人說:童話女性主義教科書?滿足男性希望的版本

友人說:一點都不女性主義教科書啊。很多人執著於女性主義和諷刺父權,但我反而覺得電影是諷刺一切人類的荒謬,不限於父權。

不知道該同意還是不同意,因為我甚至並沒有對自己隨意說出的心得有任何證據和堅持。

這不是我會喜歡的電影,不過可以「看看別人喜歡什麼樣的電影」。

2024年4月15日 星期一

近期最折磨的經驗—九槍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也算是終於等到Catchplay+上架,迅速加入片單,終於在週日補完的一部片。

原本就知道會是不容易看的一部片,實際看下去,真的難。

紀錄片用了四段(如果我沒有記錯)警員的錄影,看到第二段(最主要的一段)已經暈得我不得不暫停下來休息一下。第三段和第四段,努力撐著才把這片看完。

暈眩的痛苦與片中移工的處境,讓這片成為近期最折磨的經驗。

推薦我的朋友說這片觀點很節制,我同意他的看法。串流上,在字幕結束後,有小段導演的話(雖然字幕好像有一處錯誤,但不影響理解),正片之中,更多的是透過鏡頭與事件去呈現,讓這部片不糾結於案件本身與審判,而是從時間與制度的方面去觀察。即或不是非常深入,也是給了觀眾許多日常無法注意到的面向去了解整個移工在台灣的實況。

中間一直在想那旁白是什麼,最後字幕說明是阮臉書上的文字。這個處理,也讓比較社會的案件,有一點心理上的側寫。移地生活,工作辛苦而環境充滿危險,藥物成癮(或是被控制),環境不友善等等,在他的文字中都可以感覺到那份憂鬱。

2024年4月11日 星期四

文學上的有罪,法律上的無罪—墜惡真相Anatomie d'une chute

 


終於看了自從上映之後就一直有友人推薦給我的《墜惡真相》,看完與室友聊各種細節聊到睡不著。非常感謝友人們提醒不要看任何影評或文章,隨著故事展開而產生的心境變化飽滿真實。

真相,顯然不是這部片編導要呈現的東西。但看完的時候,還是會討論起那樣的結局,到底是怎樣?

電影無意展示「真相」,而是展示法庭上認定的「有罪與無罪」。無論最後觀眾是認為女主角殺人或是丈夫自殺,結果都可以說是對的,因為這劇本真正呈現的只有剖析一事件的各種可能及最後法庭審判的有罪或無罪。

然而,我個人的心得卻走得有些偏(極可能腦補過度)。

從電影中段兩人在事發前一日爭吵的錄音檔(電影中補以畫面呈現)開始,我便無法克制地投射進丈夫的角色之中。腦中展開了一個可能性:這是謀殺,丈夫謀殺了自己,但不是一個很精密計劃的謀殺,而是在長期壓抑、屈辱轉化成憤怒的狀況下,帶有復仇味道的衝動行動。

私以為這樣的想法即便沒有被編導挑明說,卻有不少線索暗示,最主要的還是在那一段爭吵之中,一個人被逼迫到一個處境,無法得到最親密的人的幫助,而是被質問、被否定,極度憤怒以致於敲打自己(這裡我傾向相信女主角證詞,因為我本身是會以這種方式處理情緒問題的人)。第二天女主角像沒事一樣跟一個女的聊天,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

其他線索則在於幾次出現的電視節目,像討論八卦一樣討論女主角的作品中如何預演這一切。這點讓我想到丈夫必然是熟知女主角寫作的路線與所有作品,如果憤怒以致於產生相對的復仇之心,那麼創造一個讓女主角永遠無法忘記的事,就是他的遺作(寫作上他也許做不到,但在生命上他可以)

其三是我們的視角看到女主角各種謊言與毫不自覺的精神暴力。我難免想到女主角若是換成男的,丈夫換成妻子,這部片一樣可以成立,只是變得較為刻板——妻子因為被傷害而自殺,好像更可能,丈夫殺妻太容易,以致於無法讓人認為是一個值得這樣認真審判。這部女主角偏向中性,在事發之前充滿自信、思想前衛,真心認為只要丈夫同意就不會造成傷害。她沒想過她施加的壓力,如何傷害丈夫。在一般普通的狀態下,夫妻之間,時常是男性會如此傷害女性。這部片轉調了這樣的身份,而使得整個詮釋的幅度變得更大。

有人說這是女性電影,我完全不這樣覺得,若是有什麼可以貼上的標籤,我想「性別」可能更為適合。在電影中段開始,大量出現的不平衡感,性關係、社會成就、家事負擔、照顧責任與精神狀態的不平衝,除了移居至法國(移居之法國之前可能更加不平等)之外,女主角都站在權力較高的位置。

另有人說,因為兒子最後的證詞是一個選擇/決定,電影畫面配上的是他自己的聲音,因此是他虛構的。我認同這個觀察的一半,認同的是這不像其他片段直接用丈夫聲音演出,應是導演有意為之,可我認為兒子有太多可以說的事,他只是挑選了這一段,並且加上了他的詮釋。又有人說,兒子的這一段就是一個創作。我想若是所謂「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詮釋」,那我覺得這確實像是創作。

跟室友說完這些之後,問:是不是只有我這樣想...

他說:嗯,應該是你腦補太多。

腦補的過程太快樂,所以還是記錄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