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8日 星期一

《靈異女僕》(Servant) 至第三季

 


在室友弟弟的推薦下開看Apple TV的原創影集《靈異女僕》。三季幾乎都在馬不停蹄的狀態下追完(因為每集的長度不長,追完一季並不需要花太多時間)。

最近上架的第三季,相較於前兩季,故事進展的較慢,到後半集數時才展示出這季的主要重點:女僕地位的變化,男主人與女主人在家中地位的轉變,女僕與女主人之間的角力。

進展比較慢的時候,讓人繼續追下去的原因是女僕居家生活像時時裝秀(室友的感言)和男主人做菜的部分(彷彿是把這影集當作是[地獄廚房]之類的在拍)。

看完全季,會滿期待第四季的。內心有點希望它可以收的好,不要把前面營造出的故事玩壞(看影集最擔心的就是一季不如一季,最後爛尾)。

侯麥四季

 

《春天的故事》

好看死了欸!

上次看侯麥應該是在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看的⋯當時電影看太少,覺得蠻特別,卻沒有像今天看這樣「全身毛孔都被打開」(雞皮疙答?)的感覺。

故事、對白、角色,平實又出奇,滿滿電影感,完全無法轉述。女主角魅力爆表,巴黎魅力爆表,舒曼魅力爆表(?)。看來必須要一口氣補完才行了!


《冬天的故事》

1.因為還在《睡著也好,醒來也罷》的魔法中,從頭到尾都在等夏何洛出現⋯這樣算是被劇透了嗎?

2.女主角的魅力隨著故事發展越來越強,連小女孩都越來越可愛⋯十年前的我應該只覺得到底看了什麼,今日則感覺到侯麥無盡的文青力(雖說不清楚現在文青看不看侯麥,但覺得如果看了應該會有愛吧?)。

3.看的時候一方面想⋯像他們這樣習慣親親抱抱的文化,疫情的心理衝擊應該真的比東方國家大很多。一方面想⋯也許他們也不覺得疫情值得改變他們的文化(沒有法國的朋友,真的不知道他們怎麼想)。


《秋天的故事》

終於補完頗多朋友喜歡的《秋天的故事》。在鄉村與城市間遊走,由兩位朋友為中心牽扯出來的「找對象」的故事。巧妙運用了報章「徵婚啟事」的功能,又自己點出「不願落入俗套」的想法。靜靜地展現出友誼與愛情的奇妙關係。


《夏天的故事》

1.雖然還是很侯麥,可以理解「乞丐一夕變富翁」的困擾,但是看的過程真的很想揍男主角。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許多朋友四季中都最不喜歡這部。

2.其實不只是男生蠢,這片中(也許現實中)所有情感問題都很蠢。電影濃縮放大這樣「青春的愛情困擾」,還是有些意思,也頗為符合「夏」的感覺。有「情感選擇障礙」的必看,沒有障礙的就不一定要看(除非像我一樣目標是看完四季),很可能會受不了。

3.「水手民謠」挺好。


最後,我個人的四季喜好順序:春>冬>秋>夏。

2022年3月22日 星期二

「日常元素」很加分—咒Incantation

 

上週室友衝了首日之後,說他覺得可以跟我再看一次。為了週間的威秀優惠,昨日才進場。

1920京站威秀,坐到全滿。好在有感覺到這一次《咒》的威力,室友事先訂了票(才有夠好的位置)。

一度有點擔心剛開放吃喝不久的現場,會不會有什麼擾人的事情發生。沒想到,正片開始前還在吃吃喝喝的人,進入正片後就安靜下來。全場中央有一個人開了一下手機(沒有算太久,可能有旁邊的人提醒)外,觀影品質可稱優良。

(以下爆雷,未看入勿)

***

先談頗多人討論的「偽紀錄片」的部分。就像昨天《鬼病院:靈異直播(昆池岩)》最後提到的,我覺得「偽紀錄片」太多真的會乏。而此前聽到《咒》常與《薩滿》、《噩兆》(這部我沒有看)相比,難免把它當作「偽紀錄片」想像。看完,我覺得它確實用了很多「偽紀錄片」的鏡頭,但它有整體的構想,呈現的方式是「劇情片」,只是比較大量「偽紀錄片」的鏡頭。這點對我個人來說,是完全加分的。

其次是關於恐怖度。很悲劇的是,室友事前跟我說這片主要是毛,嚇人的畫面只有一兩個(網上比較有名的就是一個)。所以當那一幕即將出現實,我做好準備,結果眼睛眨了一下,那一幕就過了(超傻眼,回家請室友google給我看)。撇開最嚇人的那一幕不談,這部片恐怖嗎?我覺得是還不錯。原本就知道的「邪教詛咒」部分,場景、氣氛做好做滿(但基本上那條故事線就是死白目屁孩去亂搞事),最重要的「拉觀眾加入故事」執行的也十分得宜(雖然看過《真心話大冒險》和《白井》的人不會感到太驚喜,不過這片做出了自己的效果,值得鼓掌),令我覺得很加分的則是「日常元素」的運用(這點其實沒什麼特別,用的手法都算常見,但光是找到那個適合的房子,讓那些大家都熟悉的昆蟲、空間、聲音和其他物件一層一層去堆疊出恐怖感)。

但可能從頭到尾我都很意識地去看這部電影,以致於最終並沒有覺得「超級恐怖」(可能跟自己沒有太多民俗拜鬼神的經驗有關?),而是覺得它極有誠意且有實力執行出他的誠意。尤其是關於「母愛」的部分,透過劇情慢慢把女主角作為母親狀況呈現出來,由過去和現在的交錯,連成一個「母愛小孩」的過程。這條線是我個人覺得其他恐怖片沒有做到而《咒》做到的事。

看完出來,在廁所前互等的過程,聽到許多人討論電影裡的情節,像是「火佛修一,心薩嘸哞」、「你有辦法看到摩天輪左轉又右轉嗎?」或「你覺得恐怖嗎?」等。完全可以理解這片討論度極高(有可能觸及非恐怖片迷的觀眾的原因)。

真的要說缺點,其實還是有一些...像是諮商師的部分還是...有點尷尬(但其實因為諮商片段不算太多,所以還可以接受?),像是那個一開始帶小朋友回家穿背心的阿姨為什麼要去吞火燙的玻璃至死(是像女主角的父母一樣,只是被波及的人嗎?),我也不太懂為什麼女主角和小朋友分開生活的幾年都沒事,接回來一起住就被纏上了?小女孩是寫了名字所以被找上?還是因為看了影片?)以及最後為什麼女主角要說「忘記你的名字?」(忘了名字有用嗎?)


2022年3月21日 星期一

濱口竜介《天國尚遠》、《觸不到的肌膚》、《暗湧情事》

 


1.天國尚遠

啊...。女主角的妹妹(五月)竟然是《偶然與想像》第一段的友人(我果然臉盲沒有救)(感謝孫君留言更正)!

看到最後的感想是:這是純愛啊~(腦中浮現乙骨君) 


2.觸不到的肌膚



沒那麼喜歡,但看到兩位《偶然與想像》的演員出場(戲份不多)有點開心(臉盲者,硬要認臉)。 


3.暗湧情事 Passion (2008)

啊(又來)。2008年(應該是學生時期?)就拍出這樣的東西了嗎?同年紀的人應該嫉妒死了吧?

《偶然與想像》的班底大量戲份,角色個性和關係十分微妙,特殊設計的對白場景,挑戰觀眾的意圖也很明顯(果然就是會拍出《歡樂時光》、《睡著也好,醒來也罷》的導演)。

2016年台北電影節就做了濱口的專題,許多影評也早早發現了這位新星。這兩年才開始補完的我完全錯過,但想想若不是先看了後面的作品,我大概也沒有辦法像今天這樣自然地接受這部2008年的作品。 

2022年3月18日 星期五

阿莫多瓦 《平行母親》

1.趕在華山下片前(下週華山就沒有場次了),請假來看。疑似不少人同樣想法,買完票後面幾個人都買這場。不過就算如此也就只坐了中間三排,票房真的很差。

2.片頭看到Netflix有投資,沒機在院線看這片的阿莫粉絲也許可以期未來N台上架(雖說不知道代理權怎麼分配)。

3.不是粉絲的話,感覺可以先補完阿莫之前的作品。這部的訊息和觀點不那麼直覺,談情、換子的故事主線之外,更多是阿莫對西班牙說的話。

4.潘妮洛普就是應該像這樣沒錯!蘿西德帕瑪(Rossy de Palma)的配角演出也讓粉絲覺滿足。似乎應該再複習幾部阿莫舊片了~ 


 

2022年3月14日 星期一

二刷《魔女席瑪》

 


1.本片有大量閃光片段,應該有快速閃光警示卻沒有。對快速閃光有不良反應者勿入。

2.尤沃金提爾在《記憶乍響》之後,回到挪威拍攝的驚悚片。二刷覺得無論故事邏輯、角色心境、意象運用,都令我再次驚豔。

3.表達出來的觀點,今日看來並不新穎,但呈現出信仰、科學與超能關係仍值得細細感受(或是細思極恐?)。

4.追求恐怖的恐怖片迷可能會覺得全片步調慢且不夠嚇人,因此比較推薦偏好氛圍的恐怖片迷一看。

***

2018.9.29 一刷心得:

補完因為看過喜歡的影評人寫的文章而一直想看沒有看的《魔女席瑪》(Thelma)。

剛開以看時以為是冰島,看的過程一直誤以為是德國或東歐,結果居然是挪威片,而且還是《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的導演導的(顯示為真的完全沒有作功課,而且地理與語言知識不足)。雖然劇情沒有什麼驚人之處,但清楚呈現女孩/少女對自我能力發現的過程(加上信仰爭扎),還是頗為吸引我(反而是之前看過《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沒有那麼喜歡)。只是如果之前沒有看過《慾謀》、《下女的誘惑》(兩部朴贊郁)、《機械姬》、《陰牙人》(?)的話,可能會覺得這部片更棒。

離開然後回來—愛重奏Reprise

 

因為訂了好幾個串流,已經很久沒有去租片,此次為了完成尤沃金.提爾影展,特別去白鹿洞借了片。

2006年的電影,比《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早五年,比《世界上最爛的人》早十五年,無論是男主角還是導演都還很年輕時的作品。

看起來也確實是很年輕的人才拍的出的東西。兩位主角和他們的朋友是奧斯陸富二代(或至少中產階級二代),年過二十仍十足屁孩味道,講一些自以為是的違心之論,卻又偷偷做著相反的事。離開然後回來,世界一點也沒有變,或是悄悄變了。從不確定中慢慢摸出一條路。他們擁有的時間和自由,令人嫉妒。

電影前半部分碎得差點讓我看不下去,忍住看下去卻覺得整個人都青春起來(真的是青春的電影&原來我還是可以喜歡這麼文青味道的片)。想起朋友看完《世界上最爛的人》時說:「我不喜歡歐洲片,就是因為太真實了。」我想我喜歡歐洲片,就喜歡它的真實(即使只是那麼偏狹的世界)。

又,回顧到《愛重奏》,我真心為尤沃金.提爾導演感到開心。他讓我看到他生命與世界觀的擴展。同一個奧斯陸,一樣沒有太多現實壓力的理想青年,不一樣的思考與反饋。 

2022年3月11日 星期五

凝視人類心靈狀態— 記憶乍響Louder Than Bombs

 

尤沃金·提爾2015年的英語電影。印象中,當年上映的時候,看到不少好評和討論,但好像沒有什麼特別吸引我的地方,所以沒有去看。後來在串流上看到,也一直沒有特別動力點開。這次因為《世界上最爛的人》,回頭重看《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之後,才有了動力。

《記憶乍響》與其他尤沃金·提爾片子不同,是一部英語片,演員傑西·艾森柏格和伊莎貝·雨蓓是我們相對熟悉的演員。如果不是一開始就知道是尤沃金·提爾導的片,我大概看到結束都不會知道。

電影本身還是好看的,但真的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只有飾演康拉德的大衛·德魯伊。其他部分就是恰如其分,透過一個回顧展和一篇報導的機會,展現出一個戰地攝影師的家庭關係。可以感受到導演對於人類心靈狀態的關切:不是一種同情,而是一種凝視,並把那種凝視帶到觀眾面前。

有時間的話,打算再補個《愛重奏》,也許二刷《魔女席瑪》。

2022年3月10日 星期四

二刷《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

 


印象中並沒特別喜歡這片,會想重看完全是因為男主角在《世界上最爛的人》的演出,讓我忽然想復習一下這部片。

原以為是三刷這部片,看了之後才發現應該只是二刷,而且一刷應該是好幾年前的事。可能因為身邊好些朋友都因為這片成為導演尤沃金·提爾的粉,時不時都聽到這部片的事情,導致自己產生已經看過不只一次的幻覺。
再看還是沒有迷倒我,但這次看覺得拍的真的好。完全可以理解愛這片的人愛上什麼:主角遇上的困境是無法以任何客觀角度去說明,沒有人虧負他什麼,一切都很好,卻找不到出口。成癮的問題,只是一個切入點,實際上卻可以呈現出一個人與家人、朋友、戀人的關係,並自我價值感的消亡與背後的社會文化。

此外,看到《世界上最爛的人》的女主角有參一咖,雖然不是戲份很重的角色,但一看到就可以認出來,算是重看這片的意外驚喜。

2022年3月7日 星期一

二刷《睡著也好醒來也罷》

 


1.原來濱口早在此片就已經表露對契訶夫的愛。

2.濱口電影是否自有宇宙?難怪東出不能再演東槻了⋯⋯因為他已經是麥和亮平,再演東槻就太多惹(顯示為腦補過度)。

3.春代和岡崎的媽媽⋯都是在《非獸性男女》的重要配角,前面出現時嚇一跳,還是以為錯棚。

4.二刷覺得好好看。比第一次看更好看⋯⋯連莫名奇妙的地方都好看。雖然好像不到狂愛的地步,但可以如此自然巧妙地拍完這個違常的故事(且如此有說服力)⋯⋯真的不愧是文青夯導(雖不知《在車上》後,他的魅力是擴散還是消退)。

5.一切都與311有關,311就是這部片的魔幻時刻。


不安定的靈魂—世界上最爛的人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終於看了(在朋友圈中比《在車上》更熱烈的)《世界上最爛的人》。

此前沒有愛上導演成名作《八月三十一,我在奧斯陸》(疑似還看過兩次),這次卻完全可以投入這部片。

以分章加序跋的方式呈現出女主角十多年的人生。有幾幕奇幻的戲,展現出女主角的內心,但整部片給人的感覺非常真實。就像朋友說的「舉重若輕」,也就像朋友說的「每個都可以看見不同面向」。

我自己看到比較多的是女主角那種「不安定」的特質。從一開始的求學、兩次戀情的轉折到最後結局,她遇上看起來是世代、性別或人生規劃的問題,實際上卻是更細微更內在更自我的問題—也許她自己也不能全明白(或者該說「感覺」她明白,但「無法說給別人明白」)。而我個人覺得一切的好看和精彩,也都來自於女主角這種「不安定」的特質。

雖然看的過程中沒有帶入自己(反而是幾度把朋友的狀態帶入女主角),離開回程回想自己過往幾個看似深思理性的決定,底下也有混亂矛盾的部分(有時候只是選擇不去看見)。然後意識到這電影酷在讓人去經歷主角所經歷,讓人感覺而非評斷。「好」和「壞」在此不是「白」與「黑」,只有處境、想法與時間。

如果有人不喜歡這片,我不會意外,大家都喜歡這片⋯我可能會比較意外。


2022年3月1日 星期二

簡單但誠意的傳記電影—神聖電視台The Eyes of Tammy Faye

 


今年奧斯卡片中討論度頗低的一部片(如果不是室友的弟弟提到,我完全不知道的程度)。意外順利(原以為一定會咔片)一口氣看完,不得不說髮妝太強(畢竟迪士尼強項),潔西卡也很具說服力。而更令我感到驚喜的是:原以為這是一個揭露基督教/媒體黑暗面的片,看到最後發現其實是一個認真向人說明基督教信仰的電影(如果你真的看懂的話,它可能比所謂福音片更接近信仰本質)。迪士尼的本領果然還是不可小看,不過觀點實在非常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