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2日 星期二

假設性的現實—歡樂時光Happy Hour

 

在catchplay+上二刷濱口龍介的《歡樂時光》,之前總覺得還不是時候,最近受濱口大粉絲朋友在追濱口上院的舊作影響,忽然覺得可以重看《歡樂時光》。

超長的一部片,前後兩編分成四天看完。對劇情的印象不如自己以為的清楚,但在看的過程中還是可以略略想起接下來的故事,可能因此故事方面似乎沒有像第一次看那樣衝擊,反而在一些細節上被緊緊抓住。

其中最令我回味的是純和公平這一對,特別是全片主核的純。前編的純呈現出溫柔、脆弱和無法言說的特質,無論是臉的特寫還是四人一起在有馬溫泉時展現的笑容,都讓我動容。我完全可以理解她在法庭上所說,也認同她的各種選擇,同時想起身邊親近的人在近年發生的事(與純有些相似,不同的是對方不是公平那樣的人)。

在這種心情底下,後編那一開始的朗讀會,我聽得分神,如果坐在現場應該會直接睡著。朗讀會後的餐桌討論又把緊張感帶了回來,並一次將故事導向爆炸性的結局。濱口的結局處理非常強而有力,幾乎所有隱藏的問題都直接上了檯面,推向三十歲後半人能面臨最痛苦的高峰,但對我來說似乎仍遠不如前編結束時純在船上的背影。

看完之後,我想了兩天,為什麼第二次看這片我會喜歡前編比後編多那麼多呢?

得到的答案似乎是:雖然後編故事展開更令人驚訝,角色的選擇也是建立在前編留下的空缺(純的離開)上,但後編最終迎來三位女主角重大的選擇,對剛好跨越她們年紀的我來說,還是有些魔幻。受三位女主角影響的男性伴侶,也因此從現實的地面上懸浮了起來。

這樣的感受讓我好像比一刷時更理解濱口一點,更清楚的看見他故事從真實時空中慢慢往「假設性的現實」中漂上去,像是《睡著也好,醒來也罷》的後半轉折,像是整部《偶然與想像》,濱口不是要人看到「更真實」的世界,而是讓人在「假設性的現實」中思考:婚姻關係、喜歡與愛情、友誼與誠實等等。前編大部分都在畫下各種處境與可能性,後編才讓所有假設成形,讓角色被迫看清自身問題,然後有所行動。

我想我第一次看時,應該是喜歡後編那種強力震憾,但這一次前編留下的各種可能性卻更加令心悅誠服。

透過整個重看的過程,我似乎也了解到自己終究不會成為朋友那樣的粉絲,因為《歡樂時光》可能已是我目前最欣賞的濱口作品,但我偏愛的那些部分,卻不是濱口企圖所在(他企圖所在則可能造成我觀看上的困難)。

2023年8月15日 星期二

青春、愛情—你的鳥兒會唱歌And Your Bird Can Sing

 


本月完全被三宅唱迷住。雖然台灣能看到的片只有兩部電影和一部影集。影集《咒怨之始》三宅唱是主導演,但編劇原本就已完整,團隊其他成員感覺也比三宅唱本人更懂恐怖片,因此要說是他的作品,不如說是他接的案(但我還是很喜歡)。

至於《你的鳥兒會唱歌》和《惠子不能輸》兩部電影,都讓我不斷想起小津安二郎那句名言:「不管是電影或人生,都是以餘韻定輸贏」。

原本是在考慮要不要看《惠子不能輸》的狀況下補完了《你的鳥兒會唱歌》。看完《你的鳥兒會唱歌》沒兩天就又想要再重看,但對故事的印象還很深,所以先補了《惠子不能輸》,接著看完《咒怨之始》,大約隔了兩週,還是忍不住二刷《你的鳥兒會唱歌》。

其實我也不懂到底自己覺得哪裡好?《你的鳥兒會唱歌》有很多現實上我不喜歡的人事物,演員也沒有特別吸引我,故事好像也還好。無論一刷或二刷的時候,前半部分都讓我感覺有些不耐,但進入狀況後到結束,都可以說非常享受(到底享受什麼,我也不懂)。

看完後幾天,都會想起那個年輕人的玩樂、三人的關係、奇怪的書店同事,結局前柄本佑在清晨時坐著一付哭過的樣子,還有石橋靜河最後一幕的臉和眼神,也許還有函館—我唯一去過的北海道城市(而且剛好是青春正盛的時候,並且異於一般觀光客地選在夏天)。

所以我腦中自動浮現「餘韻」。以前看是枝裕和的《橫山家之味》有過這種感覺,但近年來看是枝裕和的電影,越來越少浮現這個念頭(近期的《嬰兒轉運站》和《怪物》,我只有失望,完全沒有感受到餘韻)。

爬文看到不少人說《惠子不能輸》是非常日式的電影,我不知道他們怎麼看《你的鳥兒會唱歌》,也是很日式嗎?

日本片我看得不多,日劇看得更是少,很多時候都是同溫層好評如潮,才決定看一下,而有些沒能看完,有些看完略感失望。我想我不是一個懂所謂「日式」的人,因此我認為三宅唱讓我回味的部分,跟「日式」應該不是太有關係。

我想了又想《你的鳥兒會唱歌》,終究是一個關於「青春和愛情」的故事。我們不確定劇中人物期望的是什麼樣的「愛情」,確定的是:即使生活侷促,「青春」仍有它自然的活力。

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

詛咒的隨機性—《咒怨之始》(呪怨:呪いの家)

 

《咒怨之始》在Netflix剛上架的那段時間,喜歡恐怖片的室友點開來看。看到第二集,覺得內容太黑暗(他不怕恐怖,但太黑暗不行),邀我加入一起看了第三集(有為我前情提要一下)。原本說好一起看完,但就一直停在第三集。

近期某日,他心血來潮,又繼續看了下去。看到第六集結束,發現竟然整季就結束了。結束的地方像是沒有結束一樣。上網去查,只查到「全六集」。

雖然結局像是沒有結一樣,令他有些困惑,但還是覺得好,積極地推薦我看。他說:很特別,不像一般的恐怖片,你一定會喜歡。我回:我才不要一個人看鬼片。

這兩週因為朋友圈出現一股搶救《惠子不能輸》票房的風潮,我先看了三宅唱的上部作品《你的鳥兒會唱歌》,接著看了《惠子不能輸》。在讀朋友傳來的訪談文章時,發現兩部作品中間,三宅唱去導了《咒怨之始》。這才決定回頭把它看了。

《咒怨之始》完全是我的菜。我在臉書上波了浮誇心得:「恐怖片的夢幻逸品,Netflix近期最佳沒有之一(其實是我根本看太少)。怕虐怕鬼怕黑暗力量者,千萬別點開。點開了看不下去就別看了!」而這幾天再回想都還認同這個初始的心得。

跟室友討論時,他說:在網路上,看到負評居多。

我有點意外,但又不太意外。畢竟想看《咒怨》的人看了這片,會覺得不喜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

《咒怨之始》根本不應該翻譯成「始」,直接用「咒怨之家」,也許會好一點。整齊的集劇,講究氣氛和故事,營造出一種更接近真實世界的恐怖感。令我感到最恐怖的不是鬼,是現實世界相應的案件映照出來「詛咒的隨機性」—某些人可以倖免(可能有原因,但也可能沒有原因)—就像現實中那些案件一樣,不是所有事情都有合理的因果。這種恐怖是埋在日常生活中的恐怖。我個人覺得遠比嚇人的鬼更加恐怖。

看完後二刷了《你的鳥兒會唱歌》,又看了一些訪談。三宅唱說,也許是因為他在《你的鳥兒會唱歌》裡拍出了「真實感」,所以《咒怨之始》劇組才會找上他。事實上,他很怕恐怖片。

我沒有覺得三宅唱需要繼續拍恐怖片,但我很高興他接下了《咒怨之始》導演一職。

2023年8月7日 星期一

更純粹的—惠子不能輸Small, Slow but Steady

 

想要在電影𥚃看到什麼特定議題的人會全然失望(還好這樣的人大概也不會看這片),但先知道這不是一部特別要說什麼的電影的人,看這部片卻像是什麼都看到了。

像是我看到疫情期間種種規定,對於一般人而言可能是麻煩,對聽障人士而言卻是更加深原本的阻礙(口罩使不認識他們的人無法意識到他們看不見臉,無法辨識所說的話)。然而,這也只是看的過程想到的面向,實際上,聽障者生活困境無所不在,疫情或是正式比賽都只是原本困難以可以見到的方式呈現出來。

可是要說這部電影在說聽障者的處境嗎?好像也不是。反而比較像是更純粹的層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身體的關係,人與群體的關係,人與自己內心的關係。

朋友說濱口很推薦三宅唱,我看時只覺如果把台灣比較熟悉的楊德昌和侯孝賢作為一個認知光譜,濱口和三宅似乎剛好各偏一邊(不精確但希望有用的比較)。

2023年8月4日 星期五

三宅唱《你的鳥兒會唱歌》

在同溫層眾推《惠子不能輸》的推動力下,回頭看了三宅唱的《你的鳥兒會唱歌》。剛開始有點無聊,過了二十分進入狀況後,越來越喜歡。朋友說看到最後,感受到導演要表達的意思,會很驚喜(所以她覺得要進電影院)。看到一半我就同意她了。

此前《你的鳥兒會唱歌》無論是片名、故事介紹還是角色,都讓我提不起勁來。「三人行」作為介紹的主體,卻回歸到非常普通的生活場景(聽朋友說惠子也是這樣),雖然可以感覺到它還是有故事線在走,看著看著仍會落入其中,相信裡面角色不合理的行動與情感。這大概是這部片最迷人之處。

至於朋友說看到最後的驚喜,我個人倒是沒有太在乎(即使我知道結局還是重要的),反而是中間三人一起出去鬼混玩樂時,一個rap主唱對觀眾說關於身體節奏律動的話,更讓我理解到導演的特質:不在於實際上講了什麼,而是觀眾與電影有身體感受上的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