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女畫家與偷畫賊 The Painter and the Thief

 


在giloo紀實影音上看的第一部影片《女畫家與偷畫賊》。

當初這片上映時就一直有想去看,但拖著拖著就沒看到,後來等串流又一直沒等到。本月用朋友分享的giloo終於看到這片。一點下去就一直被故事吸引著看下去,很高明的紀錄片,以一個竊案為起點,追蹤了兩位主角的人生故事(回溯並往前進),真的像是在看劇情片一樣的心情,一口氣就看完。

前半部分呈現出藝術作品給人震憾和力量。雖然不見得是完全正面,但卻是其他事物無法給予的可能性。後半部分則帶出藝術創作與現實的問題:藝術家的感情與創作很難分割,而現實的情感關係與經濟需要則無法忽視。

整部片看下來,不單是看到了藝術創作的靈感與現實,也看到不可思議的人生變化。不過,看畢心裡難免想...這故事還是必須在挪威這樣的地方才能成立(好想移民啊?)。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

Netflix觀影記錄:惡獵遊戲、攀登梅魯峰、禁食疑案

 

惡獵遊戲The Hunt

不算是特別精彩,但可以拿來殺時間的一部電影。女主角挺有魅力,大反派正也選的很好(這裡就不爆雷了),政治不正確的各種設定也讓我看得頗開心,比較可惜的大約就是最後大戰還是缺乏了點拳拳到肉感(這點其實也是有點要求太多)。

攀登梅魯峰MERU

華裔登山冒險家金國威的紀錄片作品。後來發現之前看過的《赤手登峰》與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影集《衝破極限》(在disney+可以看)都是他拍攝。三者相比《赤手登峰》還是最精彩,但《攀登梅魯峰》可以擴展世界上最強的登山者的整體狀態,而且觀察的時間更長,經歷的事作更多,更不必說金國威本身就是主角之一,心理層面的描繪也比較完整。《衝破極限》則可以說把《赤手登峰》和《攀登梅魯峰》都涵蓋進去,以精彩度來說不能與後兩者相比,但作為理解極限運動魅力與危險而言,還是值得一看(就算純看畫面都值得啦),只是教育的味道相對來說就比較濃重一點。

禁食疑案The Wonder

印象中有臉友提到,但沒有很深印象,純粹因為佛蘿倫絲·普伊(Florence Pugh) 主演而點開。故事講述一個護士至偏鄉觀察一個禁食四個月卻仍健康的小女孩。中間曲折就不說明,但滿喜歡全片核心「封閉文化對孩童造成怎樣的傷害(甚至死亡)」的觀點。這也讓我重新理解今日習以為常的義務教育的意義(即使學校教育有很多問題,仍是一個較會普及且開放的場域),也想起曾經想要讀但是(當時能力不足)讀不了的歷史學名著《英國十六至十八世紀的家庭、性與婚姻》(看完電影回頭去查這書,竟已絕版多年)。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那山、那屋、那餐—哈勇家GAGA

自從看到臉友在香港電影節看了《哈勇家》的短評,就一直把這片放在心上。連幾週事情太多,拖了又拖,以為這樣的小片,應該撐不到我能去看的時間,沒想到上週拿下金馬最佳導演,想應該可增點氣勢,多映個幾週。

個人覺得預告剪得十分勸退(看完正片覺得預告會吸引到的人跟會喜歡這片的人可能有點落差?),但一向是我觀影指南的老師、朋友與推特同溫層對這片的好評,終於讓我有前去看這片的動力。

結果電影的自然與美,竟然打動了我這石心。主軸事件的現代法律、現代政治,感覺是原住民片必須正視的問題。個人覺得這部片沒有全力去呈現問題,而是把它融進一個家庭故事。情節設計本身沒有什麼令人驚訝的部分,但就像推薦我的朋友所說:「好像什麼都沒說,又什麼都說了」。

個人真正喜愛的是導演對混雜各種文化習慣的生活記錄,透過山、屋、餐去呈現,人與人的關係遠近。山,不用多說,只是空空的景放在那就夠了,這裡卻還有真正的雪。主角一家三間屋子,老父親打算用傳統建起的屋子,不需要任何說明就展現了時代的變遷。最後是貫穿全片的餐食,全家人一起吃飯、與部落人一起吃飯、訂婚宴殺豬分豬、分開吃飯、一起烤火到最後的慶祝新成員再殺一次豬。一個泰雅族家族在一個新時代裡的生活樣貌就這樣被留在電影裡。

我很喜歡家庭故事,但正因為喜歡,所以更難被家庭故事所滿足。時常會有「雖然拍的很好,但是......」的感覺。《哈勇家》則出我意料地投我所好(可能也十分適合我現在的身心狀態,不能顯得輕率,也不能太過沉重。在重與輕的之間,它給出剛剛好的分量),讓我走出電影院的時候感覺大大地被滿足。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援引豐富恐怖片元素的小成本電影—死亡直播(2022) Deadstream

 

室友近日推薦2022年的《死亡直播》,說是比較搞笑的恐怖片。本來很沒有動力看,被推了幾次,還是看了。

如同室友所說,做的滿用心的一部片,故事算是實境型鬼屋片中加了些創意、化妝場景設計使小成本可以拍出小驚喜,嚇人與搞笑交錯的節奏也不錯。一個半小時,算是很不錯的恐怖小品。

看完後找圖時看到有人說是美版《昆池岩》,確實是有那種味道。不過,這部《死亡直播》以少少角色完成,援引的恐怖片元素豐富,喜歡小成本恐怖片且不怕噁心的人,應該會更喜歡這部。

2022年11月7日 星期一

二刷《世界上最爛的人》

 


二刷《世界上最爛的人》還是好看,在前男友生病之後與女主角的對話中想起(今天洗我腦洗得很兇的)韓炳哲書中討論的「他者」。

看完電影之後,立刻回頭去重讀《愛欲之死》。讀完覺得《愛欲之死》裡主要討論的「愛欲」並不適用於《世界上最爛的人》。因為《愛欲之死》聚焦於資本主義下,走向功績主義而憂鬱、焦慮且自戀的世界,人與「他者」的界線消失,「愛欲」被「色情」所取代。

《世界上最爛的人》卻是完全不同的故事。甚至女主角與兩任男友的關係,都可以說是一種「愛欲」的關係,她思考、感受和選擇,她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無論是「出軌」那長戲、分手時的爭論、醫院裡的對話,都展現了她對於兩段關係的認知(雖然她無法用語言表達得很完整,但她知道界線和在關係中她所期望)。即便時間上有重疊,在她的感知中,問題都不是發生在對方不好、自己不好或是沒有感情,而是更無法說明的「什麼」,讓她知道,某段關係到了該停止的時候。

從這個角度看,兩位男友都是女主角生命中重要的「他者」。在遇到前男友之前,她其實已經有過幾段關係,但在酒會上的聊天,讓他們發生關係,而後他們同居,參與對方的世界。「出軌」的事件也是發生在亂入婚禮趴的聊天中,兩人遊戲式的試探之中,一而再挑戰關係界線。兩者都不屬於韓炳哲所論述「相同者的地獄」,亦非一種「自戀的糾纏」。

回到二刷讓我想起「他者」的場景。醫院中,他們對彼此說,即使已經分開,還是時常在腦中聽到對方對自己說話。前男友對女主角說:我知道我們的關係是特別的,你不用說什麼,你的人生還長,但我已經到這裡了。生命中的「他者」,不是淺淺的關係,在一起或者分開如此簡單,而是成為某種「記憶」的方式存在(這或許也是前男友在最後說,他不想要假裝一切沒事,他不想要成為「記憶」,他想要跟女主角快樂的在家裡生活。)。

後一個男友對女主角的影響表面看起來沒有前男友那麼深刻,但電影裡還是給出一些訊息,像兩人剛在一起時,女主角說在他身邊她可以完全成為自己,不是說之前沒有,但不是出於她自願的。因為後一個男友是屬於生活人,不需要任何事都表達出來,只有簡單的默契。但女主角也從中理解到,並非完全屬於這樣的生活,她有她的想法、有想表達和討論的東西,時間到了她還是需要繼續往前進。後一個男朋友這樣的面向,無法滿足她。

我很喜歡《世界上最爛的人》呈現出「真正關係」的質地。人與人之間,不一定是有什麼結局(生兒育女)才是「幸福快樂」(非常美式的家庭構想)。每段真實的關係可以給一個人的東西遠超過所謂「結局」,而「那些東西」唯有透過「經歷」才能獲得(沒有人可以將自己的經歷轉移給他人)。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Disney+難得的佳作—宿劫Barbarian

 


(本文劇透,未看慎入)

Disney+難得的恐怖片佳作。其實已經很久沒有點開和家人共享的Disney+平台,就算開起來瀏覽了,也不曉得要看什麼,最後又再關閉。

週日早上,室友說他看了這部片,大推。我問說是什麼樣的片,有什麼我知道的演員嗎?他說恐怖片,演員大部分是沒名的,應該只有一個演it裡小丑的演員是我會知道的,但拍的很好。

當天我就看了。大概看到一半左右,就覺得:哇唷,這可能有機會進年度十大。看完則幾乎肯定它會進(但老實說那是我今年看的片實在遠少於往年,所以這點可能也沒什麼)。

滿滿的恐怖片元素:勇敢良善聰明的女主角、令人憂心的開場、不信邪的男性角色、無能的警方、變態造成的超強怪物。敍事線上頗有巧思,角色安排跳脫刻版印象,緊張與放鬆的節奏極佳,正義必勝的過程也安排得宜。此外,故事虧了美國租借房屋的問題、呈現底特律某區的全然衰敗、諷刺了嘴上說一套實際做另一套的人(特別影射美國影視文化中的男演員?)。

中文片名《宿劫》不能說翻的差,但可能默默上架,也沒看到什麼討論,有點可惜。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紀錄片《艾米漢默家族黑幕》(House of Hammer)

 


老實說片子的成果有些不如預期,只能說相對於已經定獻的案件,此案門檻實在太高。全三集描繪出的故事極深且黑暗,但始終繞不出一個論點:艾米漢默的病態是整個家族四代共有,處理方式也如出一轍。
我想起我所受的歷史教育,總覺得三集繞著「同」發展,實在有些不妙。如果能夠層層遞進地展現每代「同中之異」或許可以更讓人理解此案為何成為如此困難的案件。
不過期望歸期望,現實歸現實。三集看下來,還是能夠同理主創團隊的處境(願意出面的人有限,沒有呈現出來的更多很可能永遠也不會被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