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6日 星期二

單人攀登的極限—登山者TheAlpinist

 


室友在catchplay+發現的紀錄片。由《赤手登峰》團隊拍攝的一部單人攀登的紀錄片。主角是不那麼知名的Marc-AndréLeclerc(雖然俗人如我,知不知名根本不清楚,但影片中說他完全不用社群什麼去宣傳自己,手機也是在這片拍攝之後才開始使用?)。如果此前如果有看過《垂直九十度的熱血人生》,可能較理解攀岩世界;而如果看過《赤手登峰》,可能比較能快速理這位主角驚人之處(如果連這兩部比較知名的片都沒看過,那似乎也不會想看這部)。以及老實說,翻作《攀登者》可能更貼近這個傳記故事,然而那名已經被中國出品的大片給佔有,此處翻作《登山者》給我一種說不出來的古怪。

2022年8月15日 星期一

會想在大銀幕體驗的電影—不!NOPE

 


昨天中午跟朋友去另一位朋友家吃了一頓清爽美好的越式春捲大餐,最後喝牛肉湯、吃甜點的時候,聊起電影和影集。

朋友:什麼樣的電影會讓你想進電影院呢?

我:中過新冠之後就很少進電影院,現在幾乎都是覺得某片一定要在大銀幕看才能完整體驗的電影,才會讓我想要進電影院。

離開回程途中,打開手機,看到一位朋友傳訊說:你們一定要看《不!》,另一個群組兩位朋友說:《不!》好像好評很多。回到家,室友說:不如我們去看《不!》吧?

結果就莫名奇妙的衝了。

京站威秀七點場,觀眾出乎意料地不多。故事並不複雜,但拍得很有意思。看的過程,我腦中浮現下午跟朋友聊天所說:進電影院是為了看「會想在大銀幕體驗的電影」。

回程步行到機車停車處的路上,跟室友聊了這片。兩人都覺得好看,但細部想法卻有些不同。室友認為《不!》有點太穩了,還是《逃出絕命鎮》最棒,《我們》雖然不如預期好看,至少可以感受到導演的野心。此外,他覺得《不!》讓他想到奈·沙馬蘭的《靈異象限》,而他更喜歡後者。

我自己則覺得構想上有點像昆汀拍《從前有個好萊塢》那樣,導演喬登·皮爾把自己私心喜歡的東西,移植重組在這部電影中,表達他想法的同時,又緊緊抓住觀眾的注意力。《逃出絕命鎮》其實也做了一樣的事,但《不!》展現方式更多更直接。因此,我覺得從題材、選角到故事編排,都能感受到導演在建造屬於他的黑人電影宇宙。奈·沙馬蘭電影裡總是有著迷人的神秘學與宗教性,在喬登·皮爾這裡更多是黑人歷史與影視文化。老實說我也是偏好老奈,不過喬登·皮爾三部電影下來,不能不說對他還是有所期待。

《不!》現在在台灣的票房應該是輸爆《子彈列車》。希望第一週口碑發酵之後,可以穩穩賣一波。畢竟還是希望導演下次的片,也可以順利引進台灣。因為我覺得這電影適合在大銀幕上看。

2022年8月9日 星期二

二刷《慾謀》&二刷《蝙蝠:血色情慾》

 


看完《分手的決心》,回頭二刷《下女的誘惑》後,頗想知道自己對朴贊郁片的愛度是否會隨著二刷而改變。剛好回想起來比較想要二刷的兩部目前都有在串流上,趁著還有熱情,趕緊補完。

現在D+平台上的《慾謀》,二刷依然覺得讚。雖然片長在朴片中算是較短,節奏卻相對來說更加明快精準。女主角的轉大人過程,極為緊湊,一步接著一步,可以說是沒有浪費任何一個畫面。

現在跟《下女的誘惑》一樣在N台上的《蝙蝠:血色情慾》,二刷喜愛度卻略為減弱。可能是神父一步一步墮入毀滅的過程與最終結局都還印象深刻,一些有意思的設計雖然忘了,但再次出現時似乎沒辦法帶來同樣驚喜感。此外就是近年可能被麥可·弗拉納根(N台《鬼入侵》、《鬼莊園》和《午夜彌撒》的導演)養大了胃口,總覺得兩個多小時的《蝙蝠:血色情慾》僅能給神父一個人足夠舞台,女主角儘管亮眼,卻有點不夠深入人心(對比於神父的象徵意味較重)。今日回頭去看2009年的動畫畫面,也覺得有點太過簡單出戲(這點與《下女的誘惑》類似)。一次都還沒有看過的人還是很推薦一看,只是血有點多,恐血者勿入。



2022年8月8日 星期一

絕對完結的愛—分手的決心 Decision to Leave

 


許久沒進戲院看電影的我,終於為了《分手的決心》進了場。非常享受的兩個多小時,離場後跟同行的室友一邊吃熱狗一邊聊電影。雖然《分手的決心》都排不進我們心目中朴片前三,但在今年看的電影裡排進前三應該不是問題。

這兩天讀韓炳哲的《愛欲之死》時,直覺地想到《分手的決心》。

「愛以死亡、以拋棄自我為前提,所以絕對。『愛的真正本質』,就在於『放棄自己的意識,在他者的自我之中遺忘自己』。黑格爾的奴隸的意識,是受到限制的,沒有能力進入絕對完結,因為他無法放棄自己,換句話說,沒有辦法死亡。絕對完結的愛能穿越死亡。雖然死於他者之中,但是隨著死亡而來的卻是回歸自己。不過,和解後從他者回歸自我,絕對不是暴力地將他者據為己有,那是對黑格爾思想主體的誤解。這種回歸自我,是他者餽贈的禮物,是對屈服與拋棄自我的獎賞。(頁57)」

一位朋友說她看完電影後和男友討論男女主角如果在一起會不會幸福,男友認為會,但她認為不會。我當時回說:按這部電影的意思,男女主角不能也不會在一起,他們必須以這樣的方式結束,才能完成他們之間警匪/愛情的關係。讀《愛欲之死》時,不斷回到我腦中的也是關於女主角與男主角最後一段通話中說:「當你說愛我的時候,你的愛已經結束了。我的愛卻開始了。」女主角清楚知道的男主角叫她把手機丟到海裡,是如何毀滅男主角自我的一個行動,因此她接收到了男主角的愛。男主角沒有察覺自己的愛,而是感覺到受騙以致於全然崩毀,直到女主角再次出現,並且帶來一則殺人事件。神秘的現身與奇異的巧合,是女主角一手主導的愛的告白:一切只為了恢復你之成為你的原本樣貌。那個你是警察,而我是嫌疑犯。最初是如此開始,最終亦是如此結束,但結束不同於開始,因為通過了愛,你和我都不屬於原初的自我。

「馬西里歐,費奇諾認為愛是在他者中死去:『透過我愛你,你也愛我,我在思念我的你之中,找回了自己;在我放棄自己之後,又在保存著我的你之中,贏回了自己。』費奇諾寫道,情人遺失在他者的自我中,卻在這樣的消逝與遺忘中『贏回』或『占有』自己,這種占有就是他者的餽贈。(頁58)」

原本充滿哲學術語的討論,透過《分手的決心》卻讓我感到具體可以想像。正像韓炳哲試圖論證的「愛欲」,朴贊郁在《分手的決心》呈現出來的愛情關係亦非今日熟悉的愛情關係,想像力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絕對完結的愛」始於精神也終於精神,也許太過抽象、太不現實,但對我來說卻也因此而顯出它的獨特。

2022年8月1日 星期一

二刷《下女的誘惑》速記

 


當年在院線看《下女的誘惑》也是很喜歡(絕對是當年最愛的片之一),但今年因為《分手的決心》意外發現:喜歡下女的人看了失望,而喜歡分手的人回頭看下女也覺得失望。對此太過好奇,終於在昨天重看了下女。

直覺性的感想是:分手>下女。(至少我目前如此)

下女初看在猜劇情與故事角色變化方面帶來的爽度,二刷的時候完全沒有。細節和剪接雖然一如其他朴片那樣需要注意力去捕捉,但二刷好像並不會獲得更多。看完覺得可能可以說是一部教科書式的電影。要講的東西明明白白。

此外就是背景動畫的部分不曉得是當時預算不夠,還是朴其實不太擅長,總之是簡單到不可思議。(我現在果然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實景派)

回頭再想分手,後半的剪接和細節(無論是失眠症還是語言翻譯),男女主角警匪式的愛情關係,音樂帶出的情緒連續感,在靜置幾天之後,似乎比原本還更加喜歡(也許剛看完沒有像剛看完下女那種興奮之情,但幾天之間卻會不斷回憶起分手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