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2023個人電影回顧—荷索&三宅唱

 


2023院線看太少,無法選出十大,但還是想說可以簡單回顧一下今年看的電影(不限院線)。


1 咖啡大師 紀錄片

2 灰熊人 荷索

3 奧本海默 諾蘭

4 你的鳥兒會唱歌 三宅唱

5 冷血動物 格蘭特辛格

6 日麗 夏洛特威爾斯

7 惠子不能輸 三宅唱

8 獻給火山戀人的安魂曲 荷索

9 亞瑟府的沒落 麥可弗拉納根 (影集)

10 老狐狸 蕭雅全


今年的關鍵字應該就是荷索&三宅唱。此前看過荷索,但今年看了他兩部用素材剪成的紀錄片才深深體會到他是天才。三宅唱則是意外合我胃口的日本導演,希望他未來可以維持現在這種創作的感覺,不要主流化(雖然很難,但希望)。 

2023年12月14日 星期四

紀錄片《米蘭昆德拉: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

 


今年跟《安妮艾諾的超八時光》差不多時間上映,也差不多時間上串流的《米蘭昆德拉: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安妮艾諾的超八時光》因為有朋友推薦,一上架我就看了。《米蘭昆德拉: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則是加入片單後,就一直放著,缺乏動力點開。

這兩天終於決定來看。紀錄片開頭年輕人想訪問米蘭昆德拉,四處尋找機會,問到的結果是:不是不可能,但幾乎不可能。他訪問了更多人,從還在捷克的時期開始,一直介紹到他移居法國,中間使用大量米蘭昆德拉過往的錄音和錄影檔案。最後年輕人說,好像已經不需要訪到他本人,因為他已經了解他是怎樣的一位作家了。

平易近人到令我驚訝的紀錄片,但我想無論是粉絲或非粉絲,都可以從這部片裡有所收穫。特別是曾經讀過米蘭昆德拉,不喜歡的人,也許可以趁這個機會,再找他的書出來讀。也許這次,會讀出完全不同的感受。

2023年12月11日 星期一

讓我想起小時候—小曉Trouble Girl

 


以《小曉》用完最後一張華山年票⋯。今年真的極少出門看電影,原本以為《五月雪》和《老狐狸》剛好用完年票。沒想到在買《五月雪》的時候,又掉了一張出來,嚇了我一跳,趕緊看一下年票到期時間:2023/12/16。下週末已有安排,本週必須用掉。

幾部想看的片《年少日記》、《愛是一把槍》、《富都青年》、《小曉》,最後時間上完美的只有《小曉》,就看了。

此前看到網友年度最愛台片和覺得劇情太不合理兩種極端心得。看過一次預告,進場前也沒有多想,大概是好奇多於期待的片。

結果看完出來,最主要的感想竟是:我以前根本就是過動兒,還好當初不流行吃藥。

我真的不太曉得一般人的成長過程是怎樣的,只知道自己大學前的學生時代一直過得很糟。當時似乎不流行什麼過動症的診斷,不過我有一個姐姐,從小就聰明好帶,相形之下,我的成長狀態就很脫離常軌。我媽媽並不算是對小孩要求太高的家長,讀的也是普通學校。不過,看完這片後,同看過的朋友聊起,她問:你真的是有過動嗎?不是亞斯?

其實亞斯我也是認真的研究過好一陣子,電影和書也看了不少。如果以指數算的話,其實也是比大多數人指數高許多,但要滿足診斷條件大概也還不致於。所以我回她:以外顯的行為來說,這電影裡過動的狀況,我好像幾乎都有犯過。像是不知為何地揍了同學,像是會往玻璃上撞頭(我個人更偏好實牆),像是生氣無法用語言溝通需要大叫或是以瘋狂打自己頭的狀況舒解情緒等。

內在狀況是怎樣呢?我自己也不曉得,現在也沒有太多記憶。只記得媽媽確實也花了不少心思在我唸哪個班級,導師是不是足夠有愛心。小學就不知怎樣地過了,印象中最能對付我的是三四年級的老師,而一二年紀和五六年級的老師剛好與我姐同一個,難以避免被比較,然後當然就是得到比較難以控制的評價。

不過我沒有被霸凌過。

我喜歡電影裡躲避球那場戲。躲避球,可能是我人生唯一在場上算是有用的球類運動。躲避球內場,有兩場有用的人,一種是負責接球,一種是負責把打到地上反彈的球撈回場內,讓球的主控權轉向的角色。我通常是第二種角色,把球拍回內場,拿回球權。看時我想,現實中我是不是也時常以這種角色存活在學校(對我而言)千變萬化的人際關係中呢?只要能讓球轉進我的主場,壓力就會減少;只要反覆操作,就會越來越熟悉,躲開惡意,把球權拿回來。

國小就平淡但平安的渡過,國中高中又是另外的故事,與這片無關就不談。

回到電影,我喜歡小曉和母親的部分,喜歡電影對壓力的處理。配樂也極加分,但劉俊謙的角色真的是疑點重重,看時已經覺得怪,看完越想越怪。不過,電影開頭和結尾跳出拍這部片的工作室名「寓言工作室」,我就想當作「寓言」看吧:保羅不過是被丟進去餵貓頭鷹的小白鼠。不要太在意(雖然我因為這角色而無法真正喜歡這部電影)。

2023年12月1日 星期五

未來人還是會看的電影—五月雪Snow in Midsummer

 


確實就是那種各種令人嘉許,但沒有到很棒地步的電影。

全片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歷史事件的切片,夾著寓言與唱戲橋段;第二部分則是今日生活、一生追尋亡者的故事。個人覺得拍得最好的仍是民俗部分,拿督公的幾段都讓我敬佩。其他部分,思考與技術面都做得很到位,只是以看電影來說,好像還是有點卡卡的。

深感掌握歷史題材困難,這樣的困難,不只是這部片的困難。感覺像是拍給未來人看,是未來人還是會看的電影。總覺得這世界還是需要有人願意花如此大的精神去拍這樣困難的題材,盡全力去讓現代人理解過去發生的事件。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

溫和不刺激—老狐狸Old Fox

 

去年十一月買了華山年票,今年一月就用掉一半,本以為今年會買第二套,沒料到中間半年間,不是想看的片沒在華山上,不然就是場次太少時間合不來。到這個月還有兩張,打算趁著金馬獎季趕上院線這陣子,把年票用完。

原本這週要看《五月雪》,但時間完美的卻是蕭雅全這部《老狐狸》。此前並沒有太發漏《老狐狸》的消息,但對《范保德》印象挺好,便決定直接進場。

好看不失望,劉冠廷正常發揮,白潤音、陳慕義的部分讚讚。故事帶點寓言味,很是我的菜。雖然女性角色單薄了點,但在不同男性之中展現出的光譜令人動容,同時捕捉到1990年的台灣社會,有種時代切片感。音樂也聽得我入迷。

推薦給喜歡溫和不刺激的朋友。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連五份鐘都看不完的—Netflix《信徒2》

 《信徒》原本已經結得很完整,完全不知道《信徒2》要演。點開,前面超長前情提要,竟然就是把結局改了!?這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徐代表直換人。這樣誰要看啊!直接棄了。

(結果打開F B,很多人在看⋯ 不過還好覺得難看的人也很多)

Netflix花錢買續集的操作,看起來在《信徒2》上真是慘不忍睹,讓人感到最悲傷的應該是演員們。《信徒》讓人對韓國演員的演出感到敬畏,《信徒2》則顯出再好的演員,遇到爛劇本、爛戲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2023年11月14日 星期二

看似平凡卻不平凡—殺手The Killer

 

Netflix本月最令人期待的電影。

畢竟很久沒有看到法斯賓達,一開始獨白的開場若不是因著主角魅力,似乎很難支撐下去。耐著心看下去,慢慢了解到這不是一個殺手執行任務的故事,而是呈現職業殺手生活樣貌與謀生技能,當然還有片中重覆到有點煩的「個人準則」。

片中動作場面少,不建議抱持看爽片的心態觀看,比較推薦原本喜歡大衛芬奇的人看。電影以簡單的方式試著描繪「殺手」職業背後的機制、長時間的孤獨、極度講究原則(但並非沒有談判空間),各種「看似平凡卻不平凡」是它好看的地方。

近年來很多「殺手」或「特務」退休的故事,也都試著呈現「殺手」背後的故事。這部《殺手》在這方面設計得更現代、簡潔,還有一點老派浪漫,看完想起《殺手沒有假期》,忽然又想再重新看一次後者。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細節致勝—嬰煞Seire

 

週末跟室友在串流上找片看,連續卡了三部之後,我已經想放棄,室友說:再試一部吧。

打開了《嬰煞》,片名讓人不抱任何期待的一部片,卻在一開始就展現了小成本恐怖片最重要的「細節致勝」—壞掉的蘋果,那表面上看起來極佳,剖半已黑透的蘋果。忽然間我們都提高了對這部片的興趣,燃起小小不卡片的信心。

男主角不斷來回於夢境與現實之間,一邊是剛生了小孩的妻子,另一邊是剛往生的前女友。電影中以色調和男主角的造型作為引導,我們觀眾像是跟男主角一樣幾乎迷失,又好像自認為還能分清。

結局不算是太出乎意料,可片中對韓國生孩子的迷信、傳統補藥、人際關係還有可以說最核心的「男性心理狀態」描述得令人敬畏。演員的演出精彩到位,雖說是小成本,但化妝與道具又做到精品程度。於我個人來說是非常驚喜且滿意的電影。

2023年11月6日 星期一

果然不是我的菜—芭比Barbie

終於看了今年的年度熱門大片《芭比》。

由於不會是我想看的題材和類型,原本就沒打算看。後來許多沒打算看的人也跟風去看了,熱潮延續許久,討論度高到完全出乎我意料。這兩天看到串流上可以單租,便想說租來一探。

結果果然不是我的菜。可以了解覺得它好的人喜歡這部片的原因,也可以感受到導演葛莉塔·潔薇意志的貫徹,但主觀而言,我覺得故事、對白與演出都太過刻意,若非真心想了解大家看到的東西,我想平常的我應該無法看完這部片。

即便我可以說是編劇是諾亞·波拜克的粉絲,也算喜歡編劇兼導演葛莉塔·潔薇前兩部片,仍無法欣賞這部電影。反而想回頭再重看當年諾亞·波拜克導演、葛莉塔·潔薇主演的《紐約哈哈哈》,想念那種純粹迷惘沒有答案的平淡故事。

Netflix《沉默騙局》

 

中譯名稱這樣感覺不行,根本無法吸引到對此題材有興趣的觀眾。

原本也是衝著艾蜜莉布朗點開,克里斯伊凡也滿有意思,大約就是剛剛好可以讓人繼續看下去的程度。平靜地看完,總體想法是:

真人真事改編、結構規矩,沒有太大驚喜,但也不至於太失望。把它當作了解美國醫藥黑暗面的一環,可與《死亡天使》甚至《亞瑟府的沒落》及同議題紀錄片(N台拍了超多相關的)並看。


2023年11月1日 星期三

Netflix《亞瑟府的沒落》

 


從《鬼入侵》、《鬼莊園》、《午夜彌撒》一路看下來,也算是麥可·弗拉納根的小小粉絲。在《午夜故事社》因故事進展太慢而未追完之後,聽說《亞瑟府的沒落》上架,開看時以平常心看待。結果一集接著一集,週末兩天就完食全劇。

看的時候就覺得《亞瑟府的沒落》各方面都還是輸最初三部,可仍然是部完整好看、風格明確的劇。因為故事結構簡單,人物關係也單純,追起來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反而可以在劇情細節中得到許多小知識。

沒有看過愛倫坡的作品,卻頗享受故事搬到現代的各種調整,像是因為此前看過紀錄片《所有的美麗與血淚》,第一時間就明白這家族的現實版本賽克勒家族。其他像是公關操作、網紅創業、電玩與醫療研發等,雖然都只是輕輕帶過,卻十分有效地讓人感覺到資本進入各領域的黑暗面。

看完很想回頭看看當初愛倫坡是怎麼寫的。

Netflix《格殺福順》

 

終於補完《格殺福順》。確如網友推薦那樣爽度滿滿,特別是致敬各種經典動作片的場面,可以說是近期在Netflix上看過最愉快的一部電影。

結局...不太喜歡女兒回學校的部分...感覺特別要留個尾巴,有點小小扣分,除此之外都是非常合我胃口的一部片。尤其喜歡吉福順的設計,職業殺手的設計突顯出職場女性與母親身份的困難面向,並以多種幽默的方式反覆提問。

最重要的是女主角真帥,超喜歡。



2023年10月18日 星期三

Disney+影集《異能》(Moving)


晚大家很多很多地追完了《異能》。雖然晚了很多,卻幾乎是週末一口氣地快速追完。

個人感受上分成幾部分,第一到第七集是校園為主,小男女主角的戲可愛得宜,短而有力的打鬥戲讓人熱血沸騰。第八到第十四集的回憶部分,不單只是復古,把角色魅力直接開到滿,追的時候幾乎停不下來。第十五到二十集收尾部分相對於中間就顯得較為普通。

老實說看完最後一集是滿失望的,幾乎覺得是一種爛尾。為了「美好結局」而把本季主要開出的線都做了收尾(但像是草草收尾),可又故意留了翻轉的線索為下一季準備。看完感覺很複雜,沉澱了一下,浮現的想法是...收成這樣,第二季我可能不會想追。

韓劇我看得很少,難得這部全部追完,卻在最後只能說:韓劇可能真的不是我的菜(尤其是結局處理的方式),但這些仍不影響我喜歡這部片裡九龍浦和閃電俠的心。

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

Netflix紀錄片影集《貝克漢》(BECKHAM)

 

前幾年世足時看了梅西、C羅、內馬爾的紀錄片,梅西的紀錄片最奇妙,C羅的紀錄片最普通,內馬爾的紀錄片由N台拍攝,規格和這次貝克漢的感覺上差不多,三部比較,可明顯感覺到Netflix的品質—球星的經歷、人生抉擇、重大事件及其影響都有提到,雖然負面消息的部分著墨過淺,但還是好看。

貝克漢的紀錄片也是走好看的路線,特別像我這種對他早年全盛時期一無所知的人來說,第一集就完全吸引住我。雖然後三集也是馬不停蹄地看完,可回想起來還是第一集收穫最多。

基本上還是拍攝一個球星故事,負面的故事僅略略提及,並以私人的事收場。不過,在展現貝克漢個性與魅力方面可以說是非常成功—那魅力建立在足球上,卻早早跨到大眾與流行文化的世界。完全圍繞足球、家庭,不提他其他事業,看完反而對他經營能力感到無限佩服。

2023年10月12日 星期四

Netflix《巔峰之戰》&《芭蕾復仇曲》

 

兩部看完覺得不如預期,但最近如果覺得太無聊的話,還是可以看看的兩部N台作品。

《巔峰之戰》感覺是建立在很多現代登山與攀岩界的背景上。因此如果還沒看過 《垂直九十度的熱血人生》《 赤手登峰》 或 《單人攀登》 ,應該至少先看完這三部,只是...如果看過後三部片,好像也沒需要特別看《巔峰之戰》的感覺。


《芭蕾復仇曲》可以看到韓國動作片的動作戲水準,但他們水準高也已經不是第一天,作為全片看點,好像不太足夠。劇情算標準韓國片有的內容,一定要有感情戲而且很幽默,只是這兩點在這部片中似乎都成了這部片的雙面刃。

2023年10月2日 星期一

Netflix《冷血動物》


最好不要知道任何事情直接看這部片,因為這是一部有真正編劇(?)的片。故事掌握了緊湊與放鬆節奏感,主角群的性格心理、遠近關係也在各種場合展現和變化,讓你不能一眼望盡。室友和我都覺得是近期Netflix的電影佳作。

可能是主角在台灣的知名度不夠,完全沒有看到這部片的討論,但看過《怒火邊界》的人應該對主角會挺有印象。這部片感覺是為他量身打造,舉手投足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配合上一些小幽默,讓原本偏向黑暗的故事有了異樣的活力。

2023年9月25日 星期一

Netflix《體壇祕話:網紅拳擊手傑克·保羅》

 

昨日看完Netflix《體壇祕話:網紅拳擊手傑克·保羅》,算是高於預期。

可能受之前看《泰森·福瑞:拳王這一家》(只看完第一集,後面覺得太無聊沒看了)影響,覺得至少《體壇祕話:網紅拳擊手傑克·保羅》有一個完整故事。

傑克·保羅,真的是紅到台灣人都知道的一位網紅,但知道的人大多是討厭他(或者應該說他和他哥)。紀錄片以他為主角,有些原本就很知道他(且討厭他)的人可能不會看。不過,看完之後,我覺得即使討厭這人仍可以看這部紀錄片。

紀錄片的角度可能會讓討厭他的人認為根本是在為他洗白,但我覺得值的看的是傑克·保羅與他的經紀人聯手在做的事—讓人們再次關注拳擊。

此前我一直認為拳擊是很賺錢的,紀錄片卻告訴我們拳擊已經一路走下坡,UFC才是今日最紅、最多明星名人會去看的比賽(可能也是最多人願意付費觀看的比賽)。我自己受室友影響,也是關注UFC比較多,對於拳擊的了解極少(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無所知),更是沒有想過拳擊運動竟然真的被競爭到走下坡路了。

圍繞著這一點,紀錄片呈現傑克·保羅挑選對手的眼光以及他懂得炒作、挑釁等各種吸引媒體的方式,他成為最令人討厭的人,因為他知道成為眾人討厭的反派,才是票房保證。

看完我覺得現在的他,大概就是前幾年的嘴砲康納。這不是說格鬥的實力,而是炒作的實力。

魏斯安德森正常發揮—小行星城Asteroid City

 



前面差點咔片,最後還是看完了。覺得除了看大明星客串之外,就是魏斯安德森正常發揮。魏斯安德森粉絲應該還是會喜歡。

我自己的話則是慶幸當初沒有去電影院看這片。

有影像的文學作品—安妮艾諾超八時光Les années Super-8

 


與其說是紀錄片,不如說是有影像的文學作品。若非睡飽狀態觀看,我可能會暈倒(太過手持晃加閃)。撐到最後(其實也才一小時),確認她仍是安妮艾諾一貫的風格。我想,作為讀者,光看到她的身影、聲音,她的母親和兒子,就值得了。感謝菲利浦(不是品牌,是拍攝者aka她前夫)。

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

原來我喜歡黑暗系恐怖片—鬼手鬼手請開口Talk to Me

 


室友看了之後說是黑暗系的恐怖片,推薦我去看。我原本說缺乏動力啊什麼懶惰,結果週末一大早精神超好,就決定衝了。

看完再次讚嘆室友知我,從開場一段就讓我對這部片有信心。劇情來說沒有什麼大甩尾,恐怖度也普通,不過前半給出的線索在後半完整收拾,角色關係帶出女主角多重的焦慮,讓全部片有一個真正的重點:被玩爆的女主角,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

室友說他很意外我那麼喜歡這部片(不是你推薦的嗎?),我說我也很意外。尤其是大約在中間部分就已經猜到一半的結局,竟然仍可以享受後半部分與結局,連我自己都大感意外。

此外就是看得出兩位導演運用低成本的功力,無論是特殊化妝、燈光還是剪接,對我來說都屬加分(沒有讓人尷尬的特效出現,真的很棒)。

2023年9月15日 星期五

以自身為靈感—柏格曼的島Bergman Island

 


因為想知道「柏格曼的島」而看了《柏格曼的島》。

電影以兩位編導前往柏格曼的島開始,前半部分記錄兩人在島上的生活,中段轉入女主角正構思的故事,最後將兩條線收合在一起。由此呈現觀看「柏格曼的島」不同方式,紮實地滿足影迷看「島」之心,但這並不是一個純粹的旅行記錄,而是透過兩位主角對柏格曼的看法展現出他們各自創作的狀態。

看完才google導演,啊、看起來是以自身為靈感類型,故事像是她自己的故事,整個片子充滿了她個人風格和想法。

2023年9月4日 星期一

移民的狀態—聖奧梅爾殺嬰案Saint Omer

 


確實是拍得好,角色對白設計精準,領觀眾思考作為移民承受的壓力與可能帶來的心理影響(或說完全破碎)。第一代移民與第二代移民的狀態對比也耐人尋味—我認為片中暗示作家女主角是第二代移民,她與母親之間的代溝是來自於整體狀態的差異,她無法理解和親近母親,但透過這場審判,她彷彿參與了某種跨時代的第一代移民心聲,或許也像是開啟她理解她母親的橋,走完整場審判,她從不理解的一岸走向另一岸。一個人如何去理解另一個親近卻不能理解的人呢?這電影算是給了明確的答案。

不太能欣賞的原因可能是⋯對法國文化太不熟之外,法庭戲中的檢查官太討厭(?)、律師人又太好(???)。


2023年8月22日 星期二

假設性的現實—歡樂時光Happy Hour

 

在catchplay+上二刷濱口龍介的《歡樂時光》,之前總覺得還不是時候,最近受濱口大粉絲朋友在追濱口上院的舊作影響,忽然覺得可以重看《歡樂時光》。

超長的一部片,前後兩編分成四天看完。對劇情的印象不如自己以為的清楚,但在看的過程中還是可以略略想起接下來的故事,可能因此故事方面似乎沒有像第一次看那樣衝擊,反而在一些細節上被緊緊抓住。

其中最令我回味的是純和公平這一對,特別是全片主核的純。前編的純呈現出溫柔、脆弱和無法言說的特質,無論是臉的特寫還是四人一起在有馬溫泉時展現的笑容,都讓我動容。我完全可以理解她在法庭上所說,也認同她的各種選擇,同時想起身邊親近的人在近年發生的事(與純有些相似,不同的是對方不是公平那樣的人)。

在這種心情底下,後編那一開始的朗讀會,我聽得分神,如果坐在現場應該會直接睡著。朗讀會後的餐桌討論又把緊張感帶了回來,並一次將故事導向爆炸性的結局。濱口的結局處理非常強而有力,幾乎所有隱藏的問題都直接上了檯面,推向三十歲後半人能面臨最痛苦的高峰,但對我來說似乎仍遠不如前編結束時純在船上的背影。

看完之後,我想了兩天,為什麼第二次看這片我會喜歡前編比後編多那麼多呢?

得到的答案似乎是:雖然後編故事展開更令人驚訝,角色的選擇也是建立在前編留下的空缺(純的離開)上,但後編最終迎來三位女主角重大的選擇,對剛好跨越她們年紀的我來說,還是有些魔幻。受三位女主角影響的男性伴侶,也因此從現實的地面上懸浮了起來。

這樣的感受讓我好像比一刷時更理解濱口一點,更清楚的看見他故事從真實時空中慢慢往「假設性的現實」中漂上去,像是《睡著也好,醒來也罷》的後半轉折,像是整部《偶然與想像》,濱口不是要人看到「更真實」的世界,而是讓人在「假設性的現實」中思考:婚姻關係、喜歡與愛情、友誼與誠實等等。前編大部分都在畫下各種處境與可能性,後編才讓所有假設成形,讓角色被迫看清自身問題,然後有所行動。

我想我第一次看時,應該是喜歡後編那種強力震憾,但這一次前編留下的各種可能性卻更加令心悅誠服。

透過整個重看的過程,我似乎也了解到自己終究不會成為朋友那樣的粉絲,因為《歡樂時光》可能已是我目前最欣賞的濱口作品,但我偏愛的那些部分,卻不是濱口企圖所在(他企圖所在則可能造成我觀看上的困難)。

2023年8月15日 星期二

青春、愛情—你的鳥兒會唱歌And Your Bird Can Sing

 


本月完全被三宅唱迷住。雖然台灣能看到的片只有兩部電影和一部影集。影集《咒怨之始》三宅唱是主導演,但編劇原本就已完整,團隊其他成員感覺也比三宅唱本人更懂恐怖片,因此要說是他的作品,不如說是他接的案(但我還是很喜歡)。

至於《你的鳥兒會唱歌》和《惠子不能輸》兩部電影,都讓我不斷想起小津安二郎那句名言:「不管是電影或人生,都是以餘韻定輸贏」。

原本是在考慮要不要看《惠子不能輸》的狀況下補完了《你的鳥兒會唱歌》。看完《你的鳥兒會唱歌》沒兩天就又想要再重看,但對故事的印象還很深,所以先補了《惠子不能輸》,接著看完《咒怨之始》,大約隔了兩週,還是忍不住二刷《你的鳥兒會唱歌》。

其實我也不懂到底自己覺得哪裡好?《你的鳥兒會唱歌》有很多現實上我不喜歡的人事物,演員也沒有特別吸引我,故事好像也還好。無論一刷或二刷的時候,前半部分都讓我感覺有些不耐,但進入狀況後到結束,都可以說非常享受(到底享受什麼,我也不懂)。

看完後幾天,都會想起那個年輕人的玩樂、三人的關係、奇怪的書店同事,結局前柄本佑在清晨時坐著一付哭過的樣子,還有石橋靜河最後一幕的臉和眼神,也許還有函館—我唯一去過的北海道城市(而且剛好是青春正盛的時候,並且異於一般觀光客地選在夏天)。

所以我腦中自動浮現「餘韻」。以前看是枝裕和的《橫山家之味》有過這種感覺,但近年來看是枝裕和的電影,越來越少浮現這個念頭(近期的《嬰兒轉運站》和《怪物》,我只有失望,完全沒有感受到餘韻)。

爬文看到不少人說《惠子不能輸》是非常日式的電影,我不知道他們怎麼看《你的鳥兒會唱歌》,也是很日式嗎?

日本片我看得不多,日劇看得更是少,很多時候都是同溫層好評如潮,才決定看一下,而有些沒能看完,有些看完略感失望。我想我不是一個懂所謂「日式」的人,因此我認為三宅唱讓我回味的部分,跟「日式」應該不是太有關係。

我想了又想《你的鳥兒會唱歌》,終究是一個關於「青春和愛情」的故事。我們不確定劇中人物期望的是什麼樣的「愛情」,確定的是:即使生活侷促,「青春」仍有它自然的活力。

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

詛咒的隨機性—《咒怨之始》(呪怨:呪いの家)

 

《咒怨之始》在Netflix剛上架的那段時間,喜歡恐怖片的室友點開來看。看到第二集,覺得內容太黑暗(他不怕恐怖,但太黑暗不行),邀我加入一起看了第三集(有為我前情提要一下)。原本說好一起看完,但就一直停在第三集。

近期某日,他心血來潮,又繼續看了下去。看到第六集結束,發現竟然整季就結束了。結束的地方像是沒有結束一樣。上網去查,只查到「全六集」。

雖然結局像是沒有結一樣,令他有些困惑,但還是覺得好,積極地推薦我看。他說:很特別,不像一般的恐怖片,你一定會喜歡。我回:我才不要一個人看鬼片。

這兩週因為朋友圈出現一股搶救《惠子不能輸》票房的風潮,我先看了三宅唱的上部作品《你的鳥兒會唱歌》,接著看了《惠子不能輸》。在讀朋友傳來的訪談文章時,發現兩部作品中間,三宅唱去導了《咒怨之始》。這才決定回頭把它看了。

《咒怨之始》完全是我的菜。我在臉書上波了浮誇心得:「恐怖片的夢幻逸品,Netflix近期最佳沒有之一(其實是我根本看太少)。怕虐怕鬼怕黑暗力量者,千萬別點開。點開了看不下去就別看了!」而這幾天再回想都還認同這個初始的心得。

跟室友討論時,他說:在網路上,看到負評居多。

我有點意外,但又不太意外。畢竟想看《咒怨》的人看了這片,會覺得不喜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

《咒怨之始》根本不應該翻譯成「始」,直接用「咒怨之家」,也許會好一點。整齊的集劇,講究氣氛和故事,營造出一種更接近真實世界的恐怖感。令我感到最恐怖的不是鬼,是現實世界相應的案件映照出來「詛咒的隨機性」—某些人可以倖免(可能有原因,但也可能沒有原因)—就像現實中那些案件一樣,不是所有事情都有合理的因果。這種恐怖是埋在日常生活中的恐怖。我個人覺得遠比嚇人的鬼更加恐怖。

看完後二刷了《你的鳥兒會唱歌》,又看了一些訪談。三宅唱說,也許是因為他在《你的鳥兒會唱歌》裡拍出了「真實感」,所以《咒怨之始》劇組才會找上他。事實上,他很怕恐怖片。

我沒有覺得三宅唱需要繼續拍恐怖片,但我很高興他接下了《咒怨之始》導演一職。

2023年8月7日 星期一

更純粹的—惠子不能輸Small, Slow but Steady

 

想要在電影𥚃看到什麼特定議題的人會全然失望(還好這樣的人大概也不會看這片),但先知道這不是一部特別要說什麼的電影的人,看這部片卻像是什麼都看到了。

像是我看到疫情期間種種規定,對於一般人而言可能是麻煩,對聽障人士而言卻是更加深原本的阻礙(口罩使不認識他們的人無法意識到他們看不見臉,無法辨識所說的話)。然而,這也只是看的過程想到的面向,實際上,聽障者生活困境無所不在,疫情或是正式比賽都只是原本困難以可以見到的方式呈現出來。

可是要說這部電影在說聽障者的處境嗎?好像也不是。反而比較像是更純粹的層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身體的關係,人與群體的關係,人與自己內心的關係。

朋友說濱口很推薦三宅唱,我看時只覺如果把台灣比較熟悉的楊德昌和侯孝賢作為一個認知光譜,濱口和三宅似乎剛好各偏一邊(不精確但希望有用的比較)。

2023年8月4日 星期五

三宅唱《你的鳥兒會唱歌》

在同溫層眾推《惠子不能輸》的推動力下,回頭看了三宅唱的《你的鳥兒會唱歌》。剛開始有點無聊,過了二十分進入狀況後,越來越喜歡。朋友說看到最後,感受到導演要表達的意思,會很驚喜(所以她覺得要進電影院)。看到一半我就同意她了。

此前《你的鳥兒會唱歌》無論是片名、故事介紹還是角色,都讓我提不起勁來。「三人行」作為介紹的主體,卻回歸到非常普通的生活場景(聽朋友說惠子也是這樣),雖然可以感覺到它還是有故事線在走,看著看著仍會落入其中,相信裡面角色不合理的行動與情感。這大概是這部片最迷人之處。

至於朋友說看到最後的驚喜,我個人倒是沒有太在乎(即使我知道結局還是重要的),反而是中間三人一起出去鬼混玩樂時,一個rap主唱對觀眾說關於身體節奏律動的話,更讓我理解到導演的特質:不在於實際上講了什麼,而是觀眾與電影有身體感受上的合拍。

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痛苦來自主角的一生—邊境奇譚Gräns

 

忽然補完2018年的《邊境奇譚》。「獵奇」來說應該可以排到第一吧...

1.比較適合在小銀幕看的電影。在大大銀幕上看這部片,中間可能真的會受不了離席。在家的話,似乎就比較可以為了接下來到底還會怎樣而繼續看下去。

2.故事其實滿精彩的,特別在呈現出世界上已經消失的族類方面,髮妝配合上演員的演出,震憾絕對是真的。許多常態上無法接受的東西,隨著故事,也同主角的心情一樣,慢慢轉變,試著從他的角度去理解事情。

3.可以說是非常痛苦的片,那痛苦來自主角的一生。

4.有看真的太好(原已經完全忘記的片)。

2023年7月27日 星期四

歷史的諾蘭—奧本海默Oppenheimer

 

我不算是諾蘭粉絲,學生時期在學妹介紹下看過蝙蝠俠三部曲,《黑暗騎士:黎明升起》也是我IMAX的初體驗,當時當然什麼也不懂,就是跟去當時台中大遠百的IMAX廳看。印象中是很棒,但以學生來說也是很貴的體驗。

後來開始比較認真看電影,才陸陸續續把諾蘭過去的電影補完。後來的《全面啟動》、《星際效應》、《敦克爾克大行動》、《天能》,都算有跟上風潮,去看了大銀幕。但我始終最喜歡的還是最初的《記憶拼圖》(聽說有很多人一開始看了錯誤順序版,還好我一開始看的就是正確倒序版本)。

這次跟室友衝第一天九點場的板橋遠百IMAX《奧本海默》,出來的印象是:完全沒有感覺到三小時之外,我已經沉睡的歷史魂也在這部電影中燃燒起來。因此,我覺得是好看的,但似乎沒有特別需要說什麼。

後來看到有人說,「需要了解歷史才能懂這部片」,或是「這部片不過就是普通傳記片」的看法,都讓我重新回想自己對《奧本海默》的想法。

我不覺得需要懂很多歷史才能看懂《奧本海默》,反而是《奧本海默》可以讓人想要去理解二戰前到冷戰時期之間的美國政治。二戰前美國知識界或政治界與歐洲連繫緊密,當時參與共產黨活動的人看似不少(二戰時期甚至更後來,才脫離共產黨)。二戰時期,「如何戰勝」成為核心問題,相對而言「個人私德或是黨派背景」不是那麼重要(或者如片中所言,反而是更能成為把抦,使軍方可以控制個人的要件),相對來說,背景有些問題的人更需要得到軍政方面的保護,才能安心。冷戰時期,與共產黨有過關係的背景,很可能被再度檢視,過往的關係在此時都被重新且放大的查看。

這整段歷史轉折對一個像奧本海默這樣的頂尖學者的影響,是我喜歡這部片的原因,也是我覺得這部片還是有別於一般傳記片的地方。特別是從一開始就不斷埋下線索,讓人在看原子彈研發的過程同時,需要分心去想,另一條線到底要幹麻。

《奧本海默》好看或不好看,對諾蘭粉或非諾蘭粉可能都是挑戰,但對我而言它是延續《敦克爾克大行動》而來,一種歷史的諾蘭(有別於複雜科幻的諾蘭)。

2023年7月18日 星期二

雷米與里歐—親密 Close

 

好像因為哪裡的暗示,決定在《怪物》之後接看這部片。還記得當初去看別部片時,遇到所有人搶買這部片的現場。等電影時看了預告,還在想這似乎不會是我的菜。

結果,好看,是我的菜。男主角的眼神太令人相信。

早就聽過在學校裡特別可愛或美麗的男孩容易被欺負(現在似乎比較流行使用「霸凌」),也讀到一些討論「性別」的書中寫到:男性需要透過社會上其他男性的肯定來確立自己的存在。電影拍出來主角從純粹的世界進到中學校園(一個小社會)時產生的轉變。兩個男孩之間沒有明說的一切,加深了其中一方的痛苦。那個痛苦在這故事裡沒有出口,因而傷害了他的父母,也使主角陷入混亂迷網。

我自己是特別可以理解主角的情緒和想法,即使我從未需要在同學之間證明自己或希望自己融入團體,我也有類似經驗:國小時曾經像是雷米,大學時曾經像是里歐。有一天理解自己為了保護自己不是先被傷害的那一個,而提早做出傷害別人的行為時,我有如里歐一般的懊悔。可關係破裂是無法逆轉的事。我不知道當時被我傷害的人是否康復了。

如果有人說《怪物》和《親密》說的是一樣的事,我會反對且質疑,但並不是說它們不值得對照來看。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非一部電影可以說盡,就算議題相近,也有各自專注的面向。就我個人看來,《怪物》建立在「孩子恐懼未知」,世界以「慣性」運轉,只看到片面的人會作出不正確的判斷,其中的「傷害」與「罪」不是直來直往。《親密》則是更純粹一些,專注在兩位少年的關係變化,學校體制的影響不在體制,在於學校是一個小社會,主角判斷自己在那環境中如何生存,選擇與摯友拉開距離(電影沒有說,但可能同時也是背叛了真實的自己),不再親密。那種接開距離對摯友來說是一種無解,是一種拒絕。

寫到這裡,感覺《伊尼舍林的女妖》也是類似的一個出發點,只是發生在成年人身上(可見不是只有少年人才會傷痛),少了性別認同與性傾向的探索,同時也少了社會同儕壓力,更偏向寓言故事。

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拆解「恐同」—怪物Monster

 

聽朋友說好像評價兩極,所以沒有太多期待、也沒有知道任何事的心態進場(連預告都沒有看)。

看完,比較偏失望的那一類。客觀上,拍的是好,只是1+1+1並沒有等於3,一直處於看一部戲的狀態。

跟朋友交換心得的時候說:這片好像不是是枝裕和來拍也沒有任何問題?雖說大家都知道是枝裕和特別會拍小朋友,而這片的小朋友還是很吸引人相信。

坂元裕二的部分,我不是粉絲,只看過《四重奏》和《大豆田》兩部劇,電影是完全沒有看過。兩部劇給我的印象是他特別擅於拆解(拆解「關係」、「概念」、「人性」,擅於帶領觀眾想像情境)。《怪物》裡充份展現了他「拆解」的功力,站在每一段主角的角度去看,事情合理到彷彿不用去多想,最後一段算是多說了些(似乎是怕有些觀眾還不懂?),但整體來說,確實透過不同角度的有限觀點,盡可能地帶我們去理解「少年人的心」。

再後來,聽到另一位朋友說「這是部gay片」時有點嚇到,當初進場時為怕任何影響觀看樂趣的資訊,避開了大部分討論,看完之後也完全沒有想過「gay片」。聽到這個說法時,仔細想了一下,重點應該還是在於「人性與觀看的侷限」,但不可否認確實可以強烈感受到藏在於全片內裏那種「恐同的意識」。如果要說它是一部「gay片」,那應該是給一般人(或者該說「很直的人」)看的「gay片」吧?


不能說不好看,但同時有各種失望—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 第一章

 


看完時是作為MI5大粉絲的室友不滿意,聊完之後,我也越想越不對勁。大量好評與海量廣告,我只想說:特技畫面用心無疑,但反派不行、敘述反派的方式不行、打鬥不行(看過MI5、MI6的打鬥之後,給我們這?),最致命的是把重要女角隨便收掉(室友:甚至沒有哀悼),直接以新角色取代的方式(室友:人設崩壞,又不是007,丹尼爾的007還比較專情)。

嗯,我們真的不缺一個英雄救美的故事⋯⋯

2023年7月10日 星期一

尋找生命價值、追求社會正義—所有的美麗與血淚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

 


蘿拉柏翠絲拍的紀錄片不會令人失望。與《第四公民》一樣,這不僅是一部傳記片,且是一部尋找生命價值、追求社會正義的紀錄片。

傳記部分,南戈丁在美國(或西方國家)的知名度大概是非常足夠,影片甚至在呈現的方式上都使用了她展示自己攝影的方式—大量拍攝自己生活與社群世界,以幻燈片配樂的方式展出。音樂的使用更是令人在最一開始就投入這故事的重要元素。

傳記之外便是這幾年南戈丁成立P.A.I.N後的行動。這條線相對平實,目標與訴求明確,像是「小蝦米對大鯨魚」的故事一樣,大鯨魚很難輸,但行動也不是毫無成果,而確確實實地可以將知訊擴散出去,並且盡力去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

也許沒有像當初看《第四公民》那樣震撼,這片仍是一部好片。

對當代藝術文化與市場有興趣的人必看—消失的達文西The Savior for Sale

 

早就想看、終於補完,精彩!

電影開場是世紀拍賣會上以最高價售出的片段為開場,接著以極佳的節奏,從頭講起。過程中,各人物出場都有完整的介紹,讓觀眾可以順利地了解他們在這幅畫躍上世界舞台中所扮演的角色。故事帶著一種「瞞天過海」劇情,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畫本身的魅力無盡,在紛亂的藝術市場中,奪得大眾的目光,並引起超級富豪們的興趣。對當代藝術文化與市場有興趣的人必看~

又,不論畫是真偽,討論成這樣子,一展出還是會爆炸人潮的吧?

2023年6月29日 星期四

Netflix《環法自由車賽:逆風飛馳》

 

連假最後一天,室友問說要不要一起看Netflix 的2022年的環法自由車賽紀錄片。一看不得了,刺激、驚險,根本一場由小賭局集合起來的大賭局。

影集呈現了車隊的資源、策略的變化、主將與副將的關係、團隊合作的成果,每一集都高潮迭起,而不斷發生的意外也讓觀眾深刻感受到此項運動存在的變因。

在此之前對自行車比賽的認識只有一本小說,可以說完全沒有相關基礎,卻仍然可以享受這影集,並在看完之後開始想發漏今年賽事的發展(雖說沒有影集的介紹,大概不能看出什麼門道)。

非常喜歡,非常推薦大家一看!

我唯一不懂的只是為什麼總成績第二名的人沒有自己的一集(是因為車隊拒絕參與拍攝嗎?還是他自己就足以做成一部紀錄片了?)

2023年6月16日 星期五

美麗華看I M A X《閃電俠》

一個多月沒有進電影院看電影,在室友決定二刷的狀況下請假到美麗華看I M A X的《閃電俠》,卻被隔壁座位一直拿手機看(看完還直接放自己肚子上?)的男子氣到(有跟他說,但不知道是假裝、還是真的沒聽到,一下子又再拿起來看),差點中風送醫。

電影本身可能受到心情太大影響,覺得精彩無疑,卻沒有辦法心動(只能怪鄰座了)。不過,蝙蝠俠的部分很棒,可說是亮點+最愛(予以鼓勵)。

其他覺得不錯的是本片的幽默方式與超少女的形象。配樂方面,二刷的室友和我都覺得算是比較沒有特色一點。整體來說,還是值得一看。



2023年6月13日 星期二

Netflix 《康納,麥葛瑞格:拳王萬歲》

 


Conor Anthony McGregor,MMA運動裡的巨星,即使沒有在看MMA比賽的人都有可能知道,讓UFC成為MMA最知名賽事的人物。

完全沒有在看格鬥比賽的人可能沒聽過,但三十歲以前的康納基本上是有點關心格鬥賽事的人不會不知道的「嘴砲」王者,賽前炒作吸引媒體,打出一次次精彩KO,並且成為第一個在UFC的人。然而,Netflix這次四集的迷你影集拍的卻是三十歲之後的他,從他與小鷹的世紀之戰開始,到他驚人的斷腿退場。原本以為已經知道這些那些的事,沒想到一打開還是看完了。

我說:比起一直成功一直賺的故事,走下坡的過程似乎更加勵志。

室友說:感覺是在為之後跟錢德勒的比賽作大型宣傳啊。

2023年6月5日 星期一

Netflix紀錄片《聰明生活經濟學》

 


如果要看故事絕對不要看的一部片。因為故事就是:四位專家帶領四種處在不同經濟狀態下的人,改變他們的經濟生活。非常美國,非常勵志,且有童話故事一般的結局。我想任何喜歡故事的人看了都會吐血。

不過如果是想要了解一下生活經濟學的話,看看無妨。也許你正好就處在其中一位的狀態。若是如此,你就是這部片目標客群。這部片可以帶觀眾看到理財一事不單是有錢人才能做的事,年輕的月光族、學貨卡債壓身的上班族、高薪但不持久的運動員與中產以上家庭,都有適合的理財方法。要評估自身能力與期待,調整生活方式,適時使用一些技巧,脫離慣性無意識的消費生活。維持改變後的生活形成新習慣,一年的時間可以感受到許多改變。

我想比起那些教你賺錢的旁門左道,這片還是有它的意義和價值。

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比劇情片還精彩—Tinder大騙徒

 《Tinder 大騙徒》剛上架那一陣子十分受歡迎。看到很多好評也收入片單,卻有種大概知道它在演什麼而興趣缺缺的狀態。

上週回老家跟朋友聊天,聽朋友說一位朋友過去一年多遇到的事情,像極了這片的情節。本週末才真正打開這部片來看。

整個故事剪接得極好,從一開始女主角自述與Simon Leviev戀情開始,接著導入Simon Leviev友人的第二女主角,像是在拍諜報片一樣不斷轉換場地,讓觀眾清楚看到錢錢移動的方式與方向。隨著女主角被騙爆,然後決心要將所有對話公開給媒體報導,一連串的追蹤行動開始。報導在第二女主角的幫忙下,正式曝光,引起網路局大關注。Simon Leviev的臉一google就會出現,無法再用tinder繼續釣新的對象,接著第三位女性登場。那是當時Simon Leviev的一線希望,但那女子看了報導後比對了自己的狀況,清楚知道自己陷入什麼樣的處境,並決定反將一軍。Simon Leviev落網。

結局可能沒有英雄片那種正義得到伸張的完全爽快感,第一女主角與第二女主角仍需繼續還巨額債務(雖然靠這波熱潮應該可以賺好些錢回來?但其他受害者呢?),而Simon Leviev沒多就就出了獄,繼續他的生活,像是一切沒有發生過。

這部片讓我稍稍了解所謂龐氏騙局的玩法(之前在《決勝女王》裡看過一個角色也是這樣玩,但顯然現在更多人用不同方式進行龐氏騙局,多了解一些應該是對實際生活也滿有幫助的),即便對感情詐騙沒有興趣的也可以考慮看一下這部片。

2023年5月3日 星期三

暴力、瘋狂—寶可噩夢Beau Is Afraid

 


暴力、瘋狂,深陷地獄卻連死都怕。《宿怨》、《仲夏魘》導演的新作,原在上映當週就有動念想看,被春雨打亂,有點忘記的狀態下進入了五月。室友忽然午間訊問是否要衝一波,我答應了(沒有任何猶豫)。

週二接下午場次,意外還有好些人看。室友說:因為一天只有一場啊。我:畢竟又是一部三小時的電影。結果是:因《宿怨》而來的觀眾們,大約二十來位之中,中離了三位(剛好都從我這邊經過)。

不好看嗎?悶嗎?其實不會,但是怪,非常怪。跟著瓦昆進到那個世界的話,所有不可理喻的事物都會得到解答(只是不是你想要的那種合理有邏輯性的解答)。

中途想到幾次拉斯馮提爾,不能說像,但那種強烈令人不適的感覺,就是會讓你有此聯想。

2023年5月2日 星期二

荷索The Fire Within: A Requiem for Katia and Maurice Krafft

 



看完《灰熊人》之後,立馬被荷索圈粉,接著看完《深入火心》以及The Fire Within: A Requiem for Katia and Maurice Krafft(與《火山摯戀》一樣是以卡蒂亞和莫里斯·克拉夫特所拍攝的火山為主的紀錄片,知名度較低,經朋友推介才知道)。

荷索是發掘天才的天才,他的影像選擇和影像解說和配樂太魔性。除了一開始有一點介紹之外,荷索的安魂曲沒有太多簡介,帶著觀眾一同仔細觀看兩位主角所補捉的畫面。很多時候都是畫面和音樂先行,荷索的旁白才從後補充,緩緩道出他所見所感。到了後半部分,他直接表明自己已將兩位視作偉大的導演,甚至希望與他們同行。那種想法看視角,極具滲透力地改變了我們對兩位火山學家的看法。

如果要了解兩位火山學家,那必須要看《火山摯戀》,但若想看到兩位火山愛好者以生命拍攝出來的火山電影,那我想荷索的版本可以給我們更多。

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荷索《灰熊人》(Grizzly Man)

 


室友提過無數次的《灰熊人》。

這次因為看了《火山摯戀》後,四月大力推薦了荷索的火山紀錄片,早就片荒的我們便在Netflix開啟了《深入火心》。

結果還沒看完,室友就忽然想要再看一次《灰熊人》,特別因為我還沒看過。打了電話去師大白鹿洞,借了《灰熊人》和《我就是我的電影》。

一口氣看完兩部。

《灰熊人》真的令人大開眼界,《火山摯戀》的兩位主角相形之下完全是正常到不行的人。它的好看,完全在於提姆崔德威爾(Tim Treadwell)沈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無論實際上他所做的事意義並不如他所想,他的自我形象也跟他拍出來的孤獨風格有很大的落差,但他自編自導自演,在鏡頭前像是現代的油土伯那樣講究地拍攝,天外飛來的精彩鏡頭或是意外拍到的空景。在看完一百多小時的影片後,荷索說:他要以一個電影導演的角度為提姆崔德威爾辯護。

是的,以一個電影導演的角度,不是提姆崔德威爾關心的熊的生存等任何議題,荷索關心的就是提姆崔德威爾及其留下的影片。

充滿啟發的電影。前提是,不要抱著任何預設立場去看這部片,如果有任何預設,也只能是室友所說:「不要把這部片當作紀錄片,要把它當作荷索電影」。

《我就是我的電影》相形失色,散亂且令人煩躁的訪談,全靠荷索最後談《天讉》的八掛成就整部片。唯一的優點是你可以看到荷索認真嚴肅地說大量的話。

2023年4月21日 星期五

口耳相傳的紀錄奇片—火山摯戀Fire of Love

 

早就因為朋友推薦而收入待看的《火山摯戀》,終於在前幾天黃以曦和孫得欽的對談分享後得到足夠的動力一看。

其實是一個傳記故事,講述一對對火山著迷的學者,一生追逐火山的故事。可特別的是,他們留下不可思議的大量影像,整部片百分之八十(我胡亂猜的)以上的影像都由他們的檔案提供。經過剪接,配上音樂和旁白,忽然變成一部「文青指數」爆炸的電影,叫一同觀看的室友驚嘆不已。

很難說明觀看的感受,只能說它成為口耳相傳的紀錄奇片,擁有絕對實力。有訂Disney+的朋友,可以親身體驗。

2023年4月6日 星期四

值得為了看討論而進電影院—TÁR塔爾

 

《塔爾》的預告片一點也不吸引我,列在不是一定要看但可以看的清單中。後來室友看到許多討論,說不然還是一起去看。但因著片長太長,場次太少,都找不到一個剛好的時間去看。直到連假第二天發現隔天的華山場次在下午四點多,天氣也近乎完美,我們就衝了。

華山的人多到爆炸,不過都是在逛街看展和曬太陽,電影院並沒有什麼爆炸人潮。買好票後四處閒晃了一會兒,算是一個完美觀影的心情。

看完問室友覺得如何?他說:不錯,驚悚的部分很棒,只是有一些地方講的沒有很清楚,而主題好像又沒有做到很極至,有點太容易預期。

我則是覺得講的東西出我意料地直白,手法成功有吸引力,看的時候會覺得很好看。看完後勁比預期少滿多。

不過,在上網查了電影中圖騰的說明而看到一些細節討論之後,想法就改變了。

現在我覺得《塔爾》是一部值得為了討論而進電影院的電影。

2023年3月1日 星期三

成長、憂鬱與愛的電影—日麗 aftersun

 

朋友圈中最熱的一部片,從知道開始就一直無法放下期待的心情,終於在此次連假去華山看了早場。

看完,想說它是近期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或者應該說最接近我心中電影樣貌的電影。故事幾乎不直接說明所要說的東西,而是透過影像及聲音的剪接,讓觀眾自行在腦中合成故事。

一開場我就被它的聲音吸引,接著是錄影機的畫面,然後快速閃光的現代影像,再過來才回到故事:小女孩與父親的最後一次旅行。在這條故事主線裡,我們看到是十一歲的小女孩的視角,關注的是她對性與關係的好奇與探索,但父親的狀況慢慢進入到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無法忽視他的陰影。因此這是一部成長電影,同時是一部憂鬱與愛的電影。

用說的一點意思也沒有,用看的卻回味無窮。我想這是這部電影於我而言最具魅力之處。

在死亡面前許多事才能搬上檯面—我的鯨魚老爸The Whale

 


想看程度排在《日麗》、《鬼家人》、《瑪琳艾索普:首席女指揮》之後,但因著室友弟弟助攻,在連假最後一天接受室友邀請而衝了京站威秀。

確實好看。原以為會有點悶或虐,結果完全沒有。電影一氣呵成,緊張與放鬆之間,步調流暢到幾乎意識不到時間流動。一開始真的認為這部片可以超越前一天看的《日麗》,不過約三十分鐘的轉場間,忽然因它較為劇場的形式而被推到故事之外,接下來的心情便更偏向欣賞角色的表演,思考其中的議題,而無法情感共鳴。

故事情節緊扣的美國社會/文化/信仰,時時讓我想到手邊正在讀的《高學歷的背債世代》中提出當代美國人可能面臨的種種問題:醫療(醫療保險與過高的醫療費用)、學歷(學校教育的目標取向)、信仰(家庭與人際關係)、性傾向(在出櫃之後,需要面臨的問題不比原來更少)、單親壓力(教養與自我形象),透過戲劇呈現得精彩萬分。

「人無法獨活於世界」、「人不能拯救另一個人(愛也無法拯救人)」、「在死亡面前許多事才能搬上檯面」以及「如果沒有誠實,寫作都是沒有意義的」等,啟發性的思考接連出現,喜歡這類作品的人,不可錯過這部片(雖說光是布蘭登費雪就值得進場)。

對我個人來說,比較可惜的是故事最終太理想(可能與偏劇場的呈現有關?),電影結束時覺得結束之處就是一個情緒上的昇華。在片尾時回想一切,難以撇開「問題無解」的想法。

2023年2月24日 星期五

黑豹2 Black Panther: Wakanda Forever

 

在D+平台上分了三次看完。整體來說覺得還不錯,水中世界和角色很棒,可以看出劇組的用心設計(這大概是室友說沒有去大銀幕看可惜的地方),不過除此之外,好像就沒有特別讓我有什麼強烈感受(因此也覺得沒有在院線看不可惜),似乎也不太期待漫威未來的作品(蟻人大概也是等串流上架再看看要不要看)。

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為什麼要請這些人演這部電影?—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在D+上看《阿姆斯特丹》,雖然順利看完,卻覺得無比空虛。字幕上來才發現(或說想起)它是大衛歐羅素的作品。

整部片的賣點是一個接著一個大明星熟面孔,但......也就是這樣了。大衛歐羅素就是這麼會收集大明星,而他確實是有實力說完這整個故事,並且讓人不知為何地看完。可看完的感覺就是:到底為什麼要請這些人演這部電影,幾乎沒有任何非他們不可的地方。

看完之後,我跟更不喜歡這片的室友說:忽然覺得像《巴比倫》那樣讓我不喜歡(但中間又有喜歡的部分)的電影還比這部好,至少是激起感覺,會在心裡留下印象的作品。

即使為了那一段喜歡的地方—巴比倫Babylon

 


本來覺得應該不會去看的《巴比倫》,因為週六的風和日麗而接受室友的邀請,衝了國賓長春。

看完三小時的長片,我問室友:覺得如何?

他說:很好。

我尷尬地說:我覺得很不喜歡,幾乎只有一段喜歡。

後來聊了一個晚上,最終心得是:即使為了那一段喜歡的地方,進大銀幕看這部片都是值得的。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不進大銀幕看,我可能根本看不到喜歡的那段出現。

究竟是哪一段呢?

(以下爆雷,未看勿入)

其實就是從黑白默片時代轉向黑白有聲時代的錄影現場。瑪格羅比反覆演出同一場戲,那一場戲對比於瑪格羅比第一次演出黑白默片的那場戲,展現出電影史上一個重大轉折:聲音時代的來臨。

當時我腦中想起了此前看的一部好萊塢女性從業人員的紀錄片,印象中片中提到默片時代女導演其實不少,但聲音時代的來臨,使得拍電影需要更集中資本,需要更嚴格的統籌,大電影公司變得更為重要,而女性導演的機會自此以後便越來越少。

得知這項知識與在電影中實際看到兩種拍片方式的對比,心情完全不同。知識使人理解電影史的變化對產業中的資本與性別結構產生影響,在電影中則可以清楚地看到默片和聲音時代延續的技藝與遭遇的困境(無論是現場拍攝、演員表演方式、幕後人員的狀態)。

因此,我覺得光是可以看到電影史的這一段,就值得去電影看這部片。

與此同時,我感受到,這是部影迷取向的電影。就像室友後來說起蒙太奇的起源、最後快閃的電影片段那樣,大概是越了解電影或電影史,越能夠欣賞的一部電影。

此外就是,室友後來查到,原本導演似乎是希望由他合作過的艾瑪史東來演出女主角,但最後由瑪格羅比演出。其中原因是檔期或什麼不曉得,但以結果來說,我們都覺得很好。室友甚至表示:這是瑪格羅比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