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0日 星期六

三谷幸喜正常發揮-失憶的總理大臣Hit Me Anyone One More Time




和大家(?)一樣,三谷幸喜是我最喜歡的日本喜劇導演。

還記得最初對這導演名字有印象是在研究所的日文課,期末(還是期中,我忘了)老師在課堂上放了《有頂天大飯店》,因為片長偏長,還特別請大家提早到教室(加下課時間才夠看完)。當時覺得這導演的腦袋太奇了,怎麼可以這樣子講故事。後來跟朋友一起追了《魔幻時刻》、《鬼壓床了沒》、《清須會議》,每一部都讓我覺得:居然有人可以那麼刻意地安排一切卻那麼討喜!

一起看三谷幸喜的朋友為了藤岡靛進院線看了《失憶的總理大臣》後,向我大推。當時看了預告的我並沒有被太多的吸引,就想說可以等看看串流平台。上週在catchplay平台上看到,加入待看清單之後,就放在那裡。直到這週某天午後,工作完工後,外面下起大雨,忽然想看什麼腦中卻什麼也沒有浮現。點開清單,啊,就一口氣把《失憶的總理大臣》看完了。

《失憶的總理大臣》基本上就是三谷幸喜正常發揮的一部片,設定和角色誇張、節奏明快且必然會把自己埋下的梗好好地回收(並發揮適當笑果),特別感人、可能會造成尷尬的劇情也會先讓你預備好心情,再接受的時候適當的提點一翻-讓你不會太過入戲,保持看喜劇段子的愉快心情。因為連日梅雨而不好的心情,百分百適合這樣的電影。

此次選角比較有亮點的應該是演秘書官的藤岡靛、演總理太太的石田百合子與熱心警察官的田中圭。但三位我都不太熟,所以僅僅在此報告一下。喜歡這幾位演員的朋友,可以抱著收集的心態看看這部片。也許,你會就這樣成為三谷幸喜粉也不一定。

#失憶的總理大臣

另外,也特別推薦由三谷幸喜改編的日本版《東方快車謀殺案》,眾星雲集到一個閃瞎的程度(雖然下集我沒看完,但太喜歡上集日本化的各個選角,而不能不在此特別推薦一下)。

2020年5月24日 星期日

夢幻愛情和長久關係-睡著也好醒來也罷 ASAKO I & II




這週間某天看了2018年的《睡著也好醒來也罷》。這部片無論就題材、演員、預告還是簡介,沒有一處吸引我,導演濱口竜介也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當初沒有看,但印象中先偷看了喜歡的影評人寫的專文。看完直覺:「一定不會是我的菜吧!」前陣子聽到工作室小幫手談及這部片男主角與女主角後來擦出火花(但男演員是已婚狀態),好像變成這一部片的番外篇(在日本男女主角的前途可能完蛋),本來忘記的這部片又回到腦袋中。

前幾天得到catchplay平台兌換券一張的時候,不知為何浮現這片的名字,就決定來看看。

剛開始串流平台跑得有點不順,片頭的一見鍾情、墜入熱戀的男女主角也讓我囧囧(如果不是很想知道這部片紅在何處,我可能就咔片了),但想說再忍一下,故事進入東京篇之後,滿滿的日常生活感灌入電影,不知不覺就看完整部片。

故事劇情真的是「扯」,但電影卻拍得「好看」。夢幻愛情、日常生活與心理驚悚(或者說是情感懸疑?)三者在電影裡拉出極佳張力,看的時候一直覺得這是一部快要變成恐怖片的愛情片,看完最印象深刻的卻時其中諸多日常細節,特別像是夏天的麥茶、家裡的貓、窗外的河流。光是這些日常的鏡頭,我就覺得可以被導演圈粉(或者該說:若不是這些日常的鏡頭,我根本看不完這部片)。

對比於這些日常鏡頭的是令人緊張的配樂、非日常的攝影展與舞台劇場景、超現實的一號男主角「麥」。全部元素混在電影裡,產生一種獨特的魅力(確如影評人所言,是一種「魔性」),讓人忍不住就看了下去,不小心就全部看完。大概也是這些元素的混合,使這部片在坎城得到毀譽參半的評價。

我自己看完的時候,心情也是有點複雜(雖然覺得好看,卻不知從何說起)。找了幾篇影評專文,還搜出一篇「O影會」〈喜歡也好討厭也罷——《睡著也好醒來也罷》電影圓桌〉的討論文章,越看越覺得有意思,越看越了解:原來世界上就是有需要看別人討論才會更有趣的電影存在。《睡著也好醒來也罷》很明顯屬於此類。

參與「O影會」該次討論的人很多,全文很長,有時候內容太多需要放慢速度去看。因此我花了半天的時間在讀,卻感到特別愉快。顯然每個人的想法都很不一樣,對故事人物的詮釋和投射很不同、對結局的想法也不一樣,但一切討論都顯示出這部品的可能性。

我自己特別意外的是「關於最後朝子為何決定回到亮平身邊」一問題,電影裡並沒有什麼說明,就是「朝子醒來,跟麥說決定回到亮平身邊」這樣。但我看的時候直覺認為這是一個「關於童話」的故事,所以朝子是被麥吻醒,所以決定回到亮平身邊。麥與朝子是一見鍾情,卻莫名分離,一切無關現實,只關於戀愛的兩人;亮平與朝子是因為311地震而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機會,是建立在某種現實的愛情關係。麥作為所有少女夢中情人(王子或霸氣總裁)一般的形象,只要一個眼神、一個吻就可以帶走少女(公主),但原本已經決定放下一切走進夢幻之中的朝子怎麼一覺醒來就改變了?我私自認為是王子的吻把她從夢中吻醒了。

現實是這樣子的:明知道彼此傷害,存在無法抹去的裂痕,仍堅持走下去。這不是夢幻愛情,這是人與人真實的關係。這樣的平凡的關係,就像兩人從平凡的房間裡望向的河水,可能是充滿日常髒汙,卻可以美麗的存在。

知道英文片名「 ASAKO I & II」的第一時間,我想到2013年的法語片《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La vie d'Adèle – Chapitres 1 & 2)。兩者看似完全無關,甚至在「身體關係」的描繪方面全然不同,但從一和二的分法中,我看到它們一樣指出「夢幻愛情和長久關係」的相異。《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第一段裡把愛情與身體關係的完美結合作了緊密的連結,卻在第二章指出「只有身體完美的契合」是不夠的,長久現實的關係還關乎「價值觀、理想與文化背景」。

《睡著也好醒來也罷》的麥是夢中情人、亮平是穩定關係,朝子是所有少女的代表,她可以完全活在夢中,無痛苦且全然幸福,但她醒了過來,看到世界、看到現實,想到她和亮平還有貓,想到夢中情人並沒有允諾她長久的關係,只是說「他一定會回到你身邊」。但「他一定會回到你身邊」是什麼意思呢?你要放棄一切跟著他走?

最後我想到最接近的例子是在結婚前夕忽然退縮的朋友。那一種退縮是不是一種類似朝子的狀態呢?



2020年5月23日 星期六

人心往惡的方向傾斜-謊畫情人The Burnt Orange Heresy



《謊畫情人》對我來說是選角決定八、九成的電影。當初看預告時,就完全被伊莉莎白戴比基吸引住。想起之前看頗受好評的《寡婦》,不如預期喜歡,對整部片的節奏和人物刻畫都有些失望,唯有對裡面個頭高過常人的女演員伊莉莎白戴比基留下深刻印象。一查發現她在《紳士密令》和《星際異攻隊2》裡都演過搶眼的反派,更會在《天能》裡演出重要角色。原以為她這190的超瘦高形的女性在好萊塢不會吃香,沒想到這女演員令人無法忽視的存在感與魅力終究跨越身高的限制。

看完《謊畫情人》覺得導演真的是選對角色,不單是拍出伊莉莎白戴比基正面與側面兩種不同的美,更善用了她微笑時獨有的神秘,讓這個話不算多的女性角色,在這電影裡有了無與倫比的份量,甚至可以說是讓整部片變得耐人尋味的關鍵。

電影總長99分鐘,對我來說是非常完美的長度。故事節奏極快、敍事直白明確,不做任何補述或回憶,僅僅幾個場景、幾個人物、幾場對話,就把整個世界帶到觀眾眼前。非常推薦關注藝術(無論是藝術品、藝術片還是藝術評論)和心理驚悚片的朋友去看。

(以下爆雷,未看勿入)



知道這部電影有原著,但我個人想暫時將它當作純粹一部電影看,談談我看到和感受到的一些東西。

最表層的是藝術品、藝術評論與把藝術作為商品的藝術圈。《謊畫情人》把藝術家、藝術評論者與收藏家最黑暗的一面都照了出來,尤其是藝術評論者與收藏家表面上是博學優雅、幽默風趣又能夠為人開啟「如何觀看藝術」之眼的領路人,實際上卻是無視真相、只為名利、貪狼般的可怕樣貌。看的時候難免想起去年在Netflix上看完超級喜歡的《絲絨電鋸》,一樣是刻畫藝術圈的貪婪,不一樣的是《謊畫情人》沒有任何超自然力量介入,有權勢者在現世仍是勝利者(有良者或還會有點不安,無良者就僅是微微一笑,繼續下一次以假亂真的生意)。

其次是由男女主角身上看見男性與女性的弱點。兩人基本上都是「一步錯,步步錯」的代表,無論最初是有心無心,他們犯了錯,想逃走卻陷入後面更大的陷阱之中。從女主角與畫家的三次對話看來,女主角基本上還沒有落到無可救藥(她知道自己戴者面具、自己來自何方、為何在此,只是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蛋、是石頭還是「以為自己是石頭的蛋」),可當然發現真相的時候、當她想說真話的時候以及當她想要回去作自己的時候,為時已晚。她信任了一開以就不可信任的人,她自願步入危險而沒有即時發現,她的弱點在於「錯認了自己也錯認了別人」,就像她第一次錯愛別人一樣,這一次她也錯誤地把自己的生命交在陌生人的手中。男主角則錯在「太會太敢太自負」,他口若懸河,再大的謊也可以隨口像真相一樣地說出(或寫出),他以為沒有人知道,其實比他更懂得這一套的人一看也就懂了。把柄落在別人手中,只能喪去僅有的良心。因此他的弱點是「不曉得世界上有比他更強的人」,就像他進到別墅對女主角說「男性懂孤獨」的一席話一樣,其實那時他不知道他面對的是怎樣的角色。

其三是四位角色帶出的人性觀。看完全片的人應該都可以感受到,故事裡的人性觀是非常負面。人當然有很多種分法,我們一般比較常分善惡,但這故事的人大概沒有好的,只有聰明人與傻子。聰明人講話騙傻子,傻子以為自己可以像聰明人一樣去騙人,但結果聰明人和傻子都被更聰明的人騙到死。沒有人可以跟有錢有勢又更聰明的人拼比,就算是曾經聰明過人的人也一樣。這是一個最聰明無良者全拿的故事,這是一個黑暗的人性觀。

老實說,我個人並不是很認同這故事對藝術研究者的描繪和它帶出的人性觀。雖然我相信現代藝術確實有許多收藏家、藝評家炒作的事情,我也相信世界對「傳奇性」、「神秘」藝術家有許多狂熱和想像,但我覺得如此象徵精準的故事更多是為了增加驚悚感並帶出警世寓意而存在。因為我所認識的藝術史研究者大多是故事一開始男主角所否定的那種「追尋真相」的人,而「真相」其實並不若男主角所言「比較不動人」,而更像老畫家同女主角散步時所說「真相太過平凡而令人失望」。因此關於「藝術或藝術圈」的故事,或許還是讓小說家來執筆比較能夠吸引人的目光,讓人確實感受到:人心往惡的方向傾斜會是怎樣的景況。

最後,對我來說全片最令我感到真實的是男主角一直吃的那個藥丸。雖然沒有像好萊塢片那樣特別強調放大(甚至把藥名都特寫出來)的地步,但男主角吃藥的目的、成癮以致於最後變得混淆虛實、變得狂暴的狀態。我合理的猜測它是近年來被許多地方濫用的名藥「利他能」。

#珍惜生命
#請常看電影慎選友人不要亂嗑藥
#謊畫情人

2020年5月20日 星期三

非常漫畫感的—靠北少女Not Quite Dead Yet


算是期待滿久的《靠北少女》本週終於要上映了。之前本來四月多就要上映,後來延到這個月才上映。明顯想要躲一波疫情。

昨天看了試片,以記名並且梅花座的方式入場。現場迎來久違的笑聲,因為最後有一個片尾,所以大部分人都等到最後才離場。散場後的路上居然聽到有同場的人已經可哼出電影裡的曲子(音癡如我感到十分佩服)。

電影表現的方式非常像漫畫,設定和表演方式都很誇張、故事主線是成長和親情,加了點愛情與企業競爭的背景,但整體來說就是:沒有特別要講什麼的電影。因此看的時候,可以很放鬆地去接編導丟出的笑點,享受豪華卡司客串不重要角色樂趣。

這種超越邏輯的搞笑加上妻夫木聰(難得看到他的喜劇演出)與Lily Franky,讓我想起前幾年非常喜歡的一部喜劇電影《菜鳥評審員》(妻夫木聰和北川景子主演)。一查才發現,啊,同一個編劇。

個人是比較偏好《菜鳥評審員》整體表現的成果(真的是從頭笑到尾,節奏安排明顯勝出),但在這個不安的梅雨季也許真的需要跟著《靠北少女》這樣的電影廢廢的「死一回」。

#不想進電影院的話推薦大家找菜鳥評審員來看唷XD

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跟隨「視者」者生存-盲流感Blindness


(本文有雷,未看勿入)

這兩天在室友的推薦下,一起看了2008年的《盲流感》(室友是二刷,我是一刷)。印象中很久以前室友就推薦過,但可能因為演員陣容不太有吸引力,一直提不起勁來看。今年這波疫情,讓我對「流感」相關的電影有了些興趣。

說真的一開始就有太多不合理的部分。尤其是今現今防疫的觀點來看茱莉安·摩爾飾演的女主角所做的一切都是令人匪疑所思(拼命接觸病患,而且還假裝染病,跟著進到病患集中營裡),政府的防疫方式也是爛到不行,在集中隔離的過程讓一線人員曝露在危險之中。雖然是一個空降、無人明瞭的病症,但這樣的開場設定實在令人很難接受。就算是當作災難或末日片看都讓人莫名出戲。

進到集中營之後,不合理的事也沒有減少。惡人受了小傷喪命,恩愛的夫妻情感疏離,一樣盲眼的狂人忽然可以控制食物、轉成集中營的獨裁者,暴政接下來是叛亂和革命。唯一免疫、即便曝露在大量病患中仍不被感染的女主角成了救贖者,帶領最初感染的一小群人奔向自由。故事至此,一切的合理性,對我來說已經不再重要。我開始明白這不合理故事是一則寓言,這是一群有「視者」領路的「盲人」群體。這一行人比所有人都早感染,但他們與後來中標的人的差異只在於他們之中有一個假裝「看不見」其實「看的見」的人,因此他們有機會可以存活、有機會革命、有機會自由、有機會安居甚至有機會康復。

也許整個故事的重點就像在女主角經過教會中聽到路人的講道中提到「就像聖保羅一樣...」。這是一個啟示性的故事,它要講的不是末日、也不是災難,從一開始就極端不合理的「有些人天生免疫」,而在整件事情失控的時候「天生免疫」的人做的與承受的都比其他人更多。而沒有免疫體質的人所做的一切事,在那人眼中都是可笑且荒謬。「天生免疫」者可以假裝、可以屈從,但也可以選擇保護和反抗,是唯一自由的人。在這個設定底下,不單是「視者生存」,也是跟隨「視者」者生存。

如果不把整部電影當作寓言的話,那麼這一切不合理之中唯一讓人覺得合理的應該是「WHO」的無能。畢竟電影裡對政府的做為並沒有很明確的說明(大概就是聽從「WHO」的建議、進行隔離之類),但隔離病房中卻一直有一台電視放著「WHO」發言人的錄影影像(在盲人集中營裡,真的極為諷刺且難以忽視)。想起來無論是女主角一開始非常瘋狂地與患者接觸或是「WHO」的無能,似乎也都還是可以與今日疫情作些對照-由此我們知道兩件事,一是世界上也許不存在女主角那種「天生免疫」且充滿大愛的超人類,二是原來2008年的時候,人就已經知道面對未知的傳染病「WHO」也許給不了什麼好建議(?)。

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

看完覺得有些空—二刷《寄生上流》(Parasite)





去年《寄生上流》拿下坎城金棕櫚後在台上映,我在大家還沒有瘋傳討論的第一週就去看了。看完覺得算是當時看過的奉俊昊導演的電影中我較喜歡的一部。後來又因為網友推薦而補完了他之前的作品《殺人回憶》與《非常母親》。《殺人回憶》與《非常母親》確實如推薦所言,帶給人很強烈的印象和感受,只是論起偏好的話,我個人感覺還是偏好《寄生上流》一些。

室友沒有《寄生上流》正紅的時候去院線看,拖久了就覺得等DVD好像就可以。沒想到《寄生上流》在院線上待了超級久(印像中到年初都還有在南港喜樂時代單廳單場),接著又極其誇張地拿下了奧斯卡四大獎,紀念性地推出黑白版上映。原本覺得它好的感覺,在這一波美式政治正確獎的認證之後,忽然感覺動搖。

終於等到DVD出現在租片店的時候,室友一時間沒有什麼動力看,我也不會想要自己二刷。就這樣拖到最近實在不曉得要看什麼片,室友想起這部片,租回看了。

我二刷依然覺得《寄生上流》是它的空間帶出的各種想像。其他方面反而比第一次看更沒有感覺。喜劇的角色、悲劇的結局,沒有任何值得敬佩的人、沒有任何值得留念的事。網路上看到討論的許多象徵性事物,也並不真的有打中我什麼。雖然依舊是好看,但二刷之後覺得:純就故事來說《殺人回憶》也許真的是更好,看完之後留下的東西似乎更多(主要可能還是在結局帶出的想像部分,《殺人回憶》更深刻)。

#再次證明我不是奉俊昊的粉絲

#朴贊郁快出新片啊啊QQ

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誰是被害者》(The Victims' Game)第一集之亞斯伯格



雖然知道自己大概無法追完全部(因為實在是太不能追劇),但《誰是被害者》這兩週實在很火紅,討論度超高、陣容堅強到不行(除了三位主角,配角黃河、鄭人碩和丁寧都是近年個人頗為關注的台灣演員)之外,又有我長期關心的「亞斯伯格症」的題材,實在是有一種不能不見識一下的感覺。

目前看了第一集,覺得確實如大家所說「很有質感」,營造出足夠撐起一季的懸疑氛圍和故事層次。我期待看到的黃河、鄭人碩還沒出場,丁寧也只小露一臉(其他都是回顧片段和相片),因此本集最亮眼的無疑是許瑋甯演出的嗜血記者(雖然這種用盡各種心機追案的風格在類型片裡是超標準的角色,但許瑋甯演出頗能說服人相信這種靠北的人真的存在...)。

至於張孝全飾演的「有亞斯伯格症的刑事鑑識人員」方毅任,確實像有些人說的有點讓人出戲。不過個人覺得出戲的原因倒不是張孝全的表演太過,而是強烈感覺到主創故事的人拿「亞斯伯格症」作為角色核心特質,為的是要帶出「正義與私情」的內心掙扎,因此角色主要展現的是「實事求事」、「不擅社交」、「性格固執不能變通」、「不直視別人眼睛」、「對肢體碰觸有直接強烈的反應」以及「近乎超能力的細節觀察能力」。基本上就是截取常人對亞斯伯格的刻版印象(甚至在一開始還暗示這類型的人有類超人類的預知力),在角色上並沒有讓人了解更多或產生好奇的因子,比如說「僵硬的肢體動作」、「平板的語調」、「儀式化的生活節奏」、「聽覺和視覺上的過敏反應」、「異於常人的自信」乃至於「經過模仿和學習可以假扮成正常人的樣子」等。

當然我也知道亞斯伯格症本身是一個綜合性的分類,不會也不應該包含我前述所有特質,但若是能夠在刻版印象外多加增一些變化,我想我可能會更被方毅任的角色多說服一些。

看到這裡,如果你想說:「這不過是一部劇?」那麼我想說,其實很多電影和影集都做得很好,比如《我的名字叫可汗》、《阿蒙正傳》、《會計師》甚至是《雙面人魔》影集裡的男主角威爾,都讓我覺得角色把「亞斯伯格」的元素和特質發揮得很好,不單是一個設定,是推動整個故事的動力,也是讓人產生好奇進而同情理解的機關。

不過,也不是說「外國月亮比較圓」,其實一樣用「亞斯伯格」為題材或角色,完全沒有得到發揮的外國電影也是不少。《誰是被害者》並沒有輸太多。

#雖然才看一集就說那麼多可能會被公幹
#但實在忍不住要說出啊
#如果按第一集方毅任的特質我根本就也是亞斯伯格啊

表面的惡不是最大的惡-良種動物Thoroughbreds


(本文大雷,未看勿入)

2020年5月4日 星期一

補完2001年《人魔》(Hannibal)




多年前在三餘書店週四電影夜看過《沉默的羔羊》,印象很深,但當時的我還沒有深入恐怖類型片的世界,僅是佩服電影的佈局、演員的演出與驚人的結局,也沒有去追後來的《人魔》和前傳《紅龍》。

後來上台北後,朋友一路帶看了各種恐怖片。開了眼界,才知道安東尼霍普金斯的「人魔系列」是多麼經典的恐怖電影。前幾年看了《紅龍》,也在網路上看了《人魔》劇透,因而一直以為自己早已補完三部曲(據說第四部續作可以忽略,所以就沒有去關心了),直到前幾天和室友聊起《人魔》結局,才發現自己沒有真看過《人魔》(好啦,我知道我記憶真的糟到可以去演《記憶拼圖》了。我跪)。

真的(?)補完《人魔》的我想說:《人魔》電影必須看,不能只看劇透(其實只是對自己說吧哈哈)。雖然是《沉默的羔羊》後十年才拍,並且女主角也換了人演(我想粉絲應該都希望可以原班人馬回歸,但說真的茱莉安摩爾沒有不好,只是當初的茱蒂佛斯特實在太棒),這依然是非常傑出的續作(《紅龍》相形之下,就輸爆)。

毫無疑問地是因為安東尼霍普金斯,他的演出讓漢尼拔的形象魅力爆表,不單給自己套上了「人魔」的形象,也給「人魔」的立下了高標。個人尤其喜歡人魔在義大利的那些場景:他隱藏自己的身份,扮作藝術圖書館員,直到貪慾之人逼使他現形為止。

相對於《沉默的羔羊》,《人魔》的劇情基本上不算太複雜,但因著多線敍事,故事懸疑度提升了一階。看網路上比較小說與電影的結局,前者是克麗絲同漢尼拔走了,而後者則是漢尼拔犧牲自己的手離開。沒有特別去回讀小說,但直覺上電影這一手改得甚好。只是難免會想...被留在現場的克麗絲之後要如何面對一樣官僚的上級和未來的人生?

補完之後,基本上覺得更加佩服《沉默的羔羊》,也覺得一開始選擇改編這部是正確。《人魔》裡正派反派較為鮮明(基本上就是看完心理上會站到漢尼拔那一邊...),而《沉默的羔羊》仍保留那猶疑的空間。

有點忘記自己看過幾次《沉默的羔羊》,但看完《人魔》會想要再回頭看一次。

#人魔中的三種死法都挺驚人的
#不曉得當時是不是因為這樣子遲遲無法拍成

2020年5月2日 星期六

伍思薇(Alice Wu)的新作《青春未知數》(The Half of It)




在netflix上看了《面子》導演的伍思薇(Alice Wu)的新作《青春未知數》。

劇情就像電影簡介所說:一個小地方的華裔女生幫一個大男孩寫情書給女生的故事。唯一的機關是那華裔女子也喜歡那個要男孩喜歡的女孩。故事非常校園、青春,引用許多「關於愛」的討論,算是把《面子》裡面對「性向」、「愛情」與「關係」的討論,往前推向青少年時期。

《青春未知數》的角色很討喜,雖然劇情有點公式,看的感覺有點像看《親愛的初戀》,只是本片除了青春期的愛情與性向探索,還觸及友情、親情、信仰與人生等面向。雖然每一個面向都像是提出個問號、點到為止,但以成長類型的電影來說,個人覺得算是十分飽滿。

只是就文化面向來說,《面子》給予的驚喜還是大勝(特別是最重要的爆點,有看過《面子》的人很難不覺得《青春未知數》是在重覆那個段落...並且衝擊點還稍微弱了一點)。不過,作為《面子》的影迷,能看到導演把自己關心的議題以新的方式(新世代?)重述一次,還是感到開心。

#這些年性別議題的電影太多
#這部片如果要說有什麼不一樣大概也是在性別以外的方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