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

殖民地時期的澳洲社會-夜鶯的哭聲The Nightingale


(本文大雷,未看勿入)

終於在catchpaly+上面補完了《夜鶯的哭聲》。

當初《夜鶯的哭聲》上院線的時候,看到不少討論,有一位有在關注的影評人還給出了九十多分的高評價。後來室友去看完,回來表示劇情很奇怪,跟他想像的差距很大,他不喜歡,但滿想知道別人怎麼看。就這樣,我留下了評價兩極的印象,心裡默默想著等串流或DVD有時,可以來補完。

也許是原本就有預期它不會是像一般復仇電影(應該說,如室友所言,前半部分還有像復仇電影,後面才越來越奇怪),因此看的過程我都沒有因為劇情走向感到任何困惑,反而十分期待故事接下來會如何繼續。

電影並不如預期的血腥暴力(可能有點被片商當初主打的方向誤導),完全可以理解「喜歡限制級復仇電影類型的人」看這片會有多失望。但相對的,若是期待在電影裡看到歷史中的性別、種族、身份階級等問題的人,必定可以從中獲得良多。

以我自己來說,這電影喚起了我大學時期一門學年選修課「帝國主義與殖民地社會」的記憶,特別是新帝國主義時期的部分。雖然手邊沒有當時筆記,憑記憶很難確定自己的聯想是否精準,但至少可以確定《夜鷹的哭聲》的背景就是大英帝國殖民全世界(日不落帝國)的時候。故事中大量呈現澳洲原住民、女性、囚犯在此地悲劇性的生命(從今日標準來看,極為不公不義,抹滅人權)。

兩位主角分別是被大魔王軍官強暴並失去先生和孩子的女主角與失去族人卻還保有澳洲原住民生活方式的嚮導。一開始女主角充滿恨意,且與其他白人一樣極度歧視澳洲原住民,而隨著整路追逐,她感覺到恐懼、害怕,慢慢明白她現實社會的身份地位與澳洲原住民可能更像(都是任人宰割的弱者),慢慢地信任且依靠原住民嚮導。原住民嚮導一開始是純粹拿錢做事,接下來卻是同理女主角的處境,最後則是更想要復仇的人(因為他唯一的親人也被大魔王一行人殺了)。

在現實世界中,這樣的組合可能根本無法存在,但《夜鶯的哭聲》就是設計了一個極端的狀態,讓這個組合成立-沒有身份的女主角與失去族人(也失去家園)的原住民之間,發展出了情誼。

此外,故事花極大篇幅描寫大魔王(基本上就是衣冠禽獸)軍官的邪惡,如何利用權勢操控女主角(與其他被流放到此地的囚犯)、指使手下殺人。在這故事裡,大魔王的懲罰是雙重的:一是來自女主角在眾人面前說出他對她所做的一切(公開惡行,使其失去上位者的信任與尊重),二是來自原住民的復仇,用屬於原住民的方式給予。

關於女主角在重要時刻為何退縮,我覺得有很大詮釋的空間。剛看完的我主要覺得是女主角殺了殺她孩子的人之後,並沒有得到相對應的復仇快感;再來是覺得女主角長期受到壓迫的人面對掌權者時的心理恐懼,導致遲疑;最後則可能是一種女性主義式的想法-揭露惡行、毀其尊嚴而不取其性命。這裡的處理可能會讓人覺得很奇怪(也許這是不喜歡此片的人無法接受的地方?),但我反而覺得很能展現出本片獨特觀點:殺人者不能得救贖。

整體來說,因著它拍出了殖民地時期的澳洲社會,且以不一樣角度詮釋了女性復仇(並且有原住民作為對照組),這兩點就讓我不能不喜歡這片。但好像也是可以理解為什麼這部片評價兩極(因為想看復仇爽片的人,看完應該會不爽吧)。

2020年7月15日 星期三

原來是女性主義電影—吞噬Swallow


(本文劇透,未看勿入)

與大多數朋友一樣是從《列車上的女孩》開始注意海莉·班奈特這位女演員。看完之後查了她,發現她竟是在《K歌情人》裡面那位令人難忘的怪咖新生代女歌手(我想看過的人都會對這角色印象頗深),而後也看過《超狂亨利》裡的她(那片主打一鏡到底的動作爽片,但我自己是印象淡薄)。

前陣子看到喜歡的影評人在波文中提到《吞噬》,沒有講很多,我也沒有特別去看介紹和預告,知道海莉·班奈特主演後就有點興趣,但查了場次太少,就沒有去看。沒想到加入catchplay+串流沒多久就看到這片上架了。原本想要自己找時間看了,後來想起室友好像也滿喜歡海莉·班奈特,就等到週末問他是否要一起看?

因為沒有看太多資訊,所以跟室友談起這片時,說:大概是心理驚悚類的吧?結果室友就決定一起看了。

《吞噬》拍攝的比我想像的更濃縮,完全聚焦在女主角身上。建在郊外的豪宅、空蕩蕩的高級空間,女主角一個人在裡面,女主角面對丈夫的家人和同事,女主角偷偷地開始迷上吞噬東西,女主角被迫去看了丈夫家人指定的心理醫生,女主角被監視了...。女主角活在一個有她存在卻不像有她的世界裡(或者該說不像她的世界),但她一直說自己很幸運和快樂。

她是真的這麼相信嗎?還是假裝?電影裡沒說,只展現出女主角處在孤立無援的狀態,無法真確辨別丈夫的言行虛實,也不確定可以和丈夫的家人、同事或是心理醫生說些什麼,她不曉得自己的感覺和處境,也不曉得自己為什麼會有異食癖。

故事大半都在講述女主角在大房子裡的處境,以致於唸文學的室友說:這個一定有參考《黃壁紙》...這不是心理驚悚片,是女性主義電影啊!

如果是我自己看的話,大概不會那麼斷然地覺得這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但經過室友一提,就不能不往這方面想法(也想要找時間補完《黃壁紙》)。特別是當女主角說出她吞食奇異物品時感覺到「掌控」,所以即便她理智上不想這麼做,仍然無法克制地想要吞食(無法消化的各種東西)。

再下一層是在這個不屬於她的世界裡,她希望自己能感覺到快樂,她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讓丈夫滿意的妻子,讓丈夫家人滿意的媳婦,或甚至讓自己孩子滿意的母親,但她不確定,也許尤其是「母親」這個身份。從後續故事發展中我們知道她之所以在這個不屬於她的世界裡承受幾乎精神控制的原因是:她被視為罪惡的出生。這使她沒有退路,甚至不被真正愛過(而不曉得什麼是愛)。離開這個不屬於她的上流社會,可能可以帶來自由,但她卻不知道能去哪裡?

電影的結局比過程中以為的勵志。女主角找到唯一可以解答她生命問題的生父,質問他「為什麼要強暴她的母親?」、「他對於她的存在感到羞恥嗎?」等一連串的問題,可以說把困住她生命的根本問了出來。在得到答案後,她終於確定自己應該如何走接下來的路。

故事主軸給我感覺有點像有點像《隱形人》,但《隱形人》更加類型,且女主角一開始就很清楚她要逃離危險關係(只是過程超乎她想像困難),而《吞噬》的女主角一開始並不確定自己要什麼、怎麼了、該怎麼做與能如何活。

***

後記:

當天看完吃飯時,室友說海莉·班奈特跟珍妮佛‧勞倫斯有點像,這角色讓珍妮佛‧勞倫斯演應該也沒問題。我說好像之前就在網上看過有人說她們像的事情。這角色交給珍妮佛‧勞倫斯應該也會演得超好,但...人家比較貴,這部片可能請不起吧。

總之,很為海莉·班奈特接到這部電影感到高興。期待她有更好的發展。

2020年7月11日 星期六

「所謂正常人」並不是一個應該追求的目標-正常人Normal People 4-12集


對許多喜愛追劇的朋友來說,追完《正常人》可能不過小菜一碟(每集約半小時,一共不過12集)。但對我這個完全電影派的人來說,以兩週三天(基本上就是上週日、這週五與周六)的速度追完《正常人》全劇,根本是件不正常的事情。

去年看過室友大推的《鬼入侵》和《罪夢者》(兩部都是N台影集),兩部都是因為已經知道它一季是非常完整的故事、題材和拍攝方式也十分吸引我的狀況下去看,能夠追完並且覺得非常喜愛似乎不是太奇怪的事。《正常人》卻是不太一樣的狀況。最初只是在同溫層上感覺到它原著小說有頗高討論度,後來發現已經迅速改編成英國和愛爾蘭大受好評的影集,而catchplay+也正好要引進。算是因著好奇去看,沒想到真的入坑追完(因為追劇失敗的經驗太多,都不好意思說了,哈哈)。

***以下大雷,未看勿入***


「愛情」說實在並非我偏好的主題,但開追沒多久我就發現《正常人》不單是一個愛情故事。當然確實它故事完全聚焦在男女主角的關係,像所有愛情故事一樣,講他們如何產生情愫、關係怎麼轉化,然而故事卻沒有一般(公式)愛情故事常會出現的一些爛劇情,反而融入了人生活在現代世界不能不面對的各種問題,像是「怎麼樣算是朋友呢?」、「比較聰明/內向/怪異的人如何面對自己與他人?」、「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關係?」或甚至「家庭關係對人的影響」、「憂鬱」等議題。

看到不少人看完覺得重點在於這部片中呈現「不同階級之間的愛情」。看的時候,我也一度覺得這部分很突出,但我更感覺這是一個更能展現整個故事樣貌的設定。前半部分(個人覺得是1-6集),描繪出男女主角各自的壓力和處境。1-3集的高中時期,男主角在同儕壓力中不敢表明自己和女主角的關係,為此一直感到懊悔。4-6集則呈現進入大學之後反而是男主角顯得格格不入,女主角好像脫離了高中的自己,變成一個令人喜愛且有朋友的人(但實際上卻是更加孤獨,像高中時期的男主角一樣,不確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小地方與大城市的對比、聰明人與平凡人的對比、勞工階級與白領階級(甚至是豪門)的對比,這些也許都是《正常人》故事舖陳的重點,但故事發展到後半段,焦點卻更多轉向男女主角的內心。最先浮現的是女主角在關係中的「被虐傾向」,接著是男主角友人自殺對男主角的衝擊,然後是他們更清楚深刻地認識到自己、也更深入認識對方。我個人認為這是整個故事的最真實也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女主角的家庭問題,從一開始就存在在那裡,而一直沒有去談它。家庭內的精神暴力往往不容易被看見,因著長期的精神壓抑而無法正確被分辨出來,卻可能影響整個人的狀態(從自我認知、友人選擇到愛情關係),即便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察覺,也很難向人訴說。光是故事把這一點平實不煽情地說出來,就讓我感到非常真實(因為想起身邊幾位朋友)。

另一方面是男主角的憂鬱、恐慌與焦慮。雖然真正爆發出來是在影集很後半的部分,但他性格此一面向原本就給得十分飽滿。正像他在故事前半跟女主角說,在事情發生的當下,他並不是太能確定自己的感受,往往是在後來會一直回想,才慢慢能明白過來。我覺得這一點讓我極有共鳴(是的,很難得,我不是想到別人,是想到自己)。憂鬱、恐慌和焦慮發作的時候,真的是不知到自己感覺到什麼,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怎麼樣也無法感到安心。那樣的時候,非常需要有人陪在身邊,但那陪伴的人卻必須對你這個人有足夠的了解和信任,並且可以承受得住非常態的壓力(原來有裂縫的關係,很可能承受不起這樣的變化)。

看的過程,我時常會想到《正常人》這個片名,想到男女主角都感覺到「格格不入」的狀態、想到他們非常聰明卻都說對方更聰明、想到無法向任何人訴說內心的時刻、想到那些在男女主角生命中經過的角色,然後再想回《正常人》這個片名。我覺得他們都不是「正常人」,但走了一個段很長很長「想要成為正常人」的路,慢慢才看清楚「所謂正常人」並不是他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老實說,我對後半的處理與結局也是有一點不滿意(感覺好像很多的內心鋪陳之後,很快就得到解決...,然後居然還留了一個像是會有續集的尾巴...),但我真的非常享受觀賞這部片的過程,也很喜歡編導用鏡頭呈現男女主角心境、大段落歌曲帶出情緒轉變的方式。至於,我會不會期待它的續集呢?我想要等我之後看完小說才能確定(如果沒有續集就好了~安心)。

#Normal People
#正常人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在類型電影公式中拍出新意—禁入廢墟The Ruins


前幾天在N台上看了2008年的《禁入廢墟》。在更早一些的時候,曾經跟室友一起看了這片的開頭。當時他不確定自己是否看過,大概看到十分多鐘處,忽然確定看過。他跟我說這部他看過,印象中滿好的,我自己可以找時間看完。

但因為我不是很喜歡開頭那種很美式大學生式(有點屁孩感)的恐怖片,所以就一直晾在一邊沒有繼續看。直到前幾天室友又說好像可以跟我繼續看完,才把它補完。

《禁入廢墟》算是沒有辜負室友的推薦,在屁孩們進入廢墟之後就緊湊起來。大魔王的設定非常特別(即使今日也沒有看到幾部片有這種類型的大魔王),在聲音和視覺上也做到足夠的驚悚。而以恐怖片來說,最別緻的應該是:本片女主角十分沒用(一般恐怖片女主角不是都又帥又威?),反而是男主角發揮出超乎常人的智能、勇氣與肚量(看完查男主角居然是不久前在新版《霹靂嬌娃》裡頗為搶眼的配角...)。



不確定一般觀眾會不會喜歡這部電影,但我想如果是恐怖片迷,應該可以為了「在類型電影公式中拍出新意」這一點,把這片看起來。

#N台還是有不少值得看的東西只是不曉得怎麼找而已
#又是一部無鬼恐怖片

2020年7月8日 星期三

驚悚的氛圍透過空間出蔓延出來-死因無可疑Legally Declared Dead



六月疫情在台灣開始趨穩之後,就一直有感受到院線電影有想要努力把之前壓住不敢上的新片端出來。《死因無可疑》是其中讓我最快心動的一部,問了室友,他也有興趣,就決定七月初要來進場支持這部。

可能是一開始對《死因無可疑》的期待就有所不同。室友看完覺得普通,我則覺得滿喜歡的,但有一些想法是相通的:比如說劇情並不難猜,恐怖度也不高,以及結局好像有點較不明確(雖然對我來說,不明確的結局並沒有那麼不好,只是如果結局更有力,可能可以讓最後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但室友看時想到的對照組是《凶惡》,我聽到之後,也完全明白結局力量的差異。)。所以,我可以理解室友覺得普通的感受,但我個人喜歡的點可以說完勝這些平凡的地方。

首先是我個人對於這部「由貴志祐介經典作品《黑色之家》」改編的方式感到滿意。或者應該說,我喜歡恐怖片裡面把文化元素融入,讓驚悚的氛圍透過空間表現出蔓延出來的感覺。《死因無可疑》在日本背景轉香港背景的部分,讓我感受到劇組的用心。無論是男主角的房間還是黃秋生、林嘉欣所住的那個黑暗廢墟,都讓人感覺到那種陰暗像髒水一樣滲入。雖然真的想起來,對香港整體沒有什麼描繪,對保險業的挖掘也不深,以虐型恐怖片來說,確實沒有到達某種高度。但光是無尷尬的故事轉移,就已讓我先敬三分。

其次是影后林嘉欣與影帝黃秋生的演出。不用說,一開始就是衝著兩位演員而想看。只是我不曉得是太小心還是太腦補,在進場之前一直以為會有鬼(室友說:預告片就明說「沒有鬼比有鬼恐怖」但我完全沒有印象),開場大約十多分鐘後,我才確定:啊,這部片一定沒鬼,某某就是大魔王。從那時開始,基本上就是看片子怎麼拍攝、男主角會被弄到什麼地步以及結局會怎麼收。

最後我喜歡視覺和聲音方面的安排。我應該有多次表示很不喜歡現在特效製造出的效果,讓人很出戲。這部片算是有一些動畫(不會讓人覺得太突兀),可實景還算是給好給滿,配樂和聲音也是近期恐怖片中讓我最有感(不是嚇人,而是用音樂帶情緒的有感)。


真的要說比較不滿意的部分大概是故事對心理學的運用還是有點教科書式的感覺。雖然黃秋生的表演讓我一開始就猜想他是自閉症,後來真的是(而且還是我覺得最需要關心的那類),只能說影帝就是影帝。大概是為了配合黃秋生,林嘉欣這次扮老很多(室友提起,我才發現,真的欸)。選角成功大概補足了教科書式的心理學分析(其實很多部分讓我想起前幾年紅及一時的《天生變態》,看完這片有興趣深入的人,可以去讀讀這本書),不過還是不能不說是我個人以為本片最大缺點(可也許對別人來說這根本也不是什麼缺點啦)。

整體來說,本片恐怖度不高,演員值得一看,尤其適合沒有看過原著的情侶檔(其實今天京站七點多場次人還不少,大約九成都是情侶檔吧)與黃秋生、林嘉欣的粉絲。

#畢竟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麻
#死因無可疑

2020年7月6日 星期一

「驅魔」的核心—現代驅魔師The Rite



上週週間看了新片 《驅魔直播》(The Cleansing Hour),覺得故事構想和題材其實不錯,但不曉得是成本太低還是編導問題,整個看起來比較像是B級恐怖片,沒有現實感、挺刻意的弄人、合理性也隨著故事進行越來越低。不算不能看的電影,但似乎也沒有特別令人印象深刻或驚喜的點。

後來在展燕庭看到2011年的《現代驅魔師》(The Rite),印象中室友有說會想要重看這部片,便租回家。原本只是想看看安東尼·霍普金斯,沒想到是一部細節拍得頗好的電影。

首先讓我覺得滿意的是實景的拍攝、各種(回憶、夢境等)場景的安排、鏡頭的運用,乃至於安東尼·霍普金斯精湛的演出。不單是初次看的我覺得滿意,二刷的室友(上次看應該是多年前)也覺得比一刷時喜歡。

故事雖然圍繞著「驅魔」,但實際上主角與安東尼·霍普金斯所演出的驅魔師探究的都是信仰更根本問題:我相信神存在嗎?我相信魔鬼(邪靈或是惡靈)存在嗎?而這樣的提問,對我來說更挑明了「驅魔」一事的核心:不是靠著自己的能力去驅魔,而是知道魔鬼存在而其能力遠超過自己,唯有信者可以憑信心去驅魔。然而,所謂的「信心」並不是「不思考就相信」,而是深刻懷疑、不斷思考之後得到的「信」。

膽小子的人可能在一開始處理屍體的地方就怕了,可整體來說,這是一部劇情片。因此若是想看恐怖類型(像《大法師》那類)的人可能會有點失望,不過想要認識「驅魔」的人倒是可以考慮一看。

如果看完覺得電影故事還是太超現實、或是想要知道更多的人,或許可以看看Netflix的記錄《神父阿摩特與惡魔》。如果看完還是比較想看超現實帥爆的驅魔片的話...那就還是去看基努李維的《康斯坦汀:驅魔神探 》吧!

#對於驅魔片認識還很淺的我只知道這麼多了

2020年7月5日 星期日

平凡與不凡的青春故事-正常人Normal People1-3集



在catchplay+上看《正常人》(Normal People)......第一週只能看1-3集實在太過份了啊!!!(至少給到第6集吧...)。

目前的心得大概就是現在、立馬、就、想要、去把小說買回來看啊(難道這就是目的?) 。確實如已追完的朋友所言...滿虐的...,但是即使像我這樣沒看過原著的人都覺得是超棒改編。明明就只是大量是男女主角的心境與處境的描繪,卻讓人一直可以把自己的經歷投射到他們身上,忍不住就產生同理(而非同情),並且非常難得地讓我超級想知道後續發展而非僅僅想知道結局(好啦...我承認我還是想知道結局,所以才會想要手刀衝去買小說看,而不是等到下週末)。

完全明白為何此片可以襲捲愛爾蘭和英國,因為它根本具有橫掃國際的實力。每一集主題的切割、角色的形象、音樂的配置乃至於片尾曲(從來沒有聽到片尾曲出現時那麼緊張過啦!!!),真的不愧是原著參與編劇之作。還要等一週真的是有夠痛苦啦。

#normalpeople

#正常人

#感覺會成為第一部我主動追完的影集了

2020年7月2日 星期四

權勢、操縱與虐待—體操A 級醜聞Athlete A


在Netflix上看了紀錄片《體操A級醜聞》。整部片就是對幾年前爆出美國體操隊性侵醜聞的全面追蹤,地方媒體(《印第安納波利斯星報》)如何層層深入、幾位主要人物的專訪與資料片段的結合,攤開的不單是我們在新聞媒體上看過的「美國體操協會賴利·納薩爾醫師侵犯的體操選手」事件,更是整個「美國體操協會」當權者與制度性的問題。

紀錄片與報導媒體的主要觀點是:美國體操協會的骨科醫生賴利·納薩爾醫師之所以可以如此長時間(二十年以上)侵犯無數位未成年的體操選手,原因在於美國體操協會整體運作方向。以未成年少女為主、將菁英以集中營式的方式訓練、重視媒體形象與行銷代言勝過選手的身心安全等。賴利·納薩爾醫師並非美國體操協會的權力中心,然而在倖存者的陳述中可以知道,他在美國體操協會裡強硬獨裁的風格底下是唯一親切可靠的人。未成年少女因而信賴他,而在事發當時並不能完全分辨所受的對待究竟是一種治療?還是一種侵害?

正是最後這個題問,使得這部記錄片不單是一個追縱案件的故事,而是像其中一位倖存者所說是關於「權勢、操縱與虐待」的故事。參加奧運的光環原本是令人感到榮耀的事,卻因著訓練過程(乃至於比賽期間)受到不確定的身體侵犯而蒙上陰影。更嚴重的是這麼多年以來,各方的投訴都因著美國體操協會的隱瞞、壓抑而未能得到深入調查,以致於有更多的未成年女性繼續受害。

這紀錄片當然讓人想起溫斯坦事件、《重磅新聞》與《驚爆焦點》(個人覺得尤其是像體育版的《驚爆焦點》),但即便已經知道也看過這些故事,《體操A級醜聞》依然可以讓我看得投入。看完之後我想,那可能是因為在《體操A級醜聞》裡,我看到也聽到當事人站到鏡頭前訴說,而這是劇情片比較無法達成的事。

#體操A級醜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