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痛苦來自主角的一生—邊境奇譚Gräns

 

忽然補完2018年的《邊境奇譚》。「獵奇」來說應該可以排到第一吧...

1.比較適合在小銀幕看的電影。在大大銀幕上看這部片,中間可能真的會受不了離席。在家的話,似乎就比較可以為了接下來到底還會怎樣而繼續看下去。

2.故事其實滿精彩的,特別在呈現出世界上已經消失的族類方面,髮妝配合上演員的演出,震憾絕對是真的。許多常態上無法接受的東西,隨著故事,也同主角的心情一樣,慢慢轉變,試著從他的角度去理解事情。

3.可以說是非常痛苦的片,那痛苦來自主角的一生。

4.有看真的太好(原已經完全忘記的片)。

2023年7月27日 星期四

歷史的諾蘭—奧本海默Oppenheimer

 

我不算是諾蘭粉絲,學生時期在學妹介紹下看過蝙蝠俠三部曲,《黑暗騎士:黎明升起》也是我IMAX的初體驗,當時當然什麼也不懂,就是跟去當時台中大遠百的IMAX廳看。印象中是很棒,但以學生來說也是很貴的體驗。

後來開始比較認真看電影,才陸陸續續把諾蘭過去的電影補完。後來的《全面啟動》、《星際效應》、《敦克爾克大行動》、《天能》,都算有跟上風潮,去看了大銀幕。但我始終最喜歡的還是最初的《記憶拼圖》(聽說有很多人一開始看了錯誤順序版,還好我一開始看的就是正確倒序版本)。

這次跟室友衝第一天九點場的板橋遠百IMAX《奧本海默》,出來的印象是:完全沒有感覺到三小時之外,我已經沉睡的歷史魂也在這部電影中燃燒起來。因此,我覺得是好看的,但似乎沒有特別需要說什麼。

後來看到有人說,「需要了解歷史才能懂這部片」,或是「這部片不過就是普通傳記片」的看法,都讓我重新回想自己對《奧本海默》的想法。

我不覺得需要懂很多歷史才能看懂《奧本海默》,反而是《奧本海默》可以讓人想要去理解二戰前到冷戰時期之間的美國政治。二戰前美國知識界或政治界與歐洲連繫緊密,當時參與共產黨活動的人看似不少(二戰時期甚至更後來,才脫離共產黨)。二戰時期,「如何戰勝」成為核心問題,相對而言「個人私德或是黨派背景」不是那麼重要(或者如片中所言,反而是更能成為把抦,使軍方可以控制個人的要件),相對來說,背景有些問題的人更需要得到軍政方面的保護,才能安心。冷戰時期,與共產黨有過關係的背景,很可能被再度檢視,過往的關係在此時都被重新且放大的查看。

這整段歷史轉折對一個像奧本海默這樣的頂尖學者的影響,是我喜歡這部片的原因,也是我覺得這部片還是有別於一般傳記片的地方。特別是從一開始就不斷埋下線索,讓人在看原子彈研發的過程同時,需要分心去想,另一條線到底要幹麻。

《奧本海默》好看或不好看,對諾蘭粉或非諾蘭粉可能都是挑戰,但對我而言它是延續《敦克爾克大行動》而來,一種歷史的諾蘭(有別於複雜科幻的諾蘭)。

2023年7月18日 星期二

雷米與里歐—親密 Close

 

好像因為哪裡的暗示,決定在《怪物》之後接看這部片。還記得當初去看別部片時,遇到所有人搶買這部片的現場。等電影時看了預告,還在想這似乎不會是我的菜。

結果,好看,是我的菜。男主角的眼神太令人相信。

早就聽過在學校裡特別可愛或美麗的男孩容易被欺負(現在似乎比較流行使用「霸凌」),也讀到一些討論「性別」的書中寫到:男性需要透過社會上其他男性的肯定來確立自己的存在。電影拍出來主角從純粹的世界進到中學校園(一個小社會)時產生的轉變。兩個男孩之間沒有明說的一切,加深了其中一方的痛苦。那個痛苦在這故事裡沒有出口,因而傷害了他的父母,也使主角陷入混亂迷網。

我自己是特別可以理解主角的情緒和想法,即使我從未需要在同學之間證明自己或希望自己融入團體,我也有類似經驗:國小時曾經像是雷米,大學時曾經像是里歐。有一天理解自己為了保護自己不是先被傷害的那一個,而提早做出傷害別人的行為時,我有如里歐一般的懊悔。可關係破裂是無法逆轉的事。我不知道當時被我傷害的人是否康復了。

如果有人說《怪物》和《親密》說的是一樣的事,我會反對且質疑,但並不是說它們不值得對照來看。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非一部電影可以說盡,就算議題相近,也有各自專注的面向。就我個人看來,《怪物》建立在「孩子恐懼未知」,世界以「慣性」運轉,只看到片面的人會作出不正確的判斷,其中的「傷害」與「罪」不是直來直往。《親密》則是更純粹一些,專注在兩位少年的關係變化,學校體制的影響不在體制,在於學校是一個小社會,主角判斷自己在那環境中如何生存,選擇與摯友拉開距離(電影沒有說,但可能同時也是背叛了真實的自己),不再親密。那種接開距離對摯友來說是一種無解,是一種拒絕。

寫到這裡,感覺《伊尼舍林的女妖》也是類似的一個出發點,只是發生在成年人身上(可見不是只有少年人才會傷痛),少了性別認同與性傾向的探索,同時也少了社會同儕壓力,更偏向寓言故事。

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拆解「恐同」—怪物Monster

 

聽朋友說好像評價兩極,所以沒有太多期待、也沒有知道任何事的心態進場(連預告都沒有看)。

看完,比較偏失望的那一類。客觀上,拍的是好,只是1+1+1並沒有等於3,一直處於看一部戲的狀態。

跟朋友交換心得的時候說:這片好像不是是枝裕和來拍也沒有任何問題?雖說大家都知道是枝裕和特別會拍小朋友,而這片的小朋友還是很吸引人相信。

坂元裕二的部分,我不是粉絲,只看過《四重奏》和《大豆田》兩部劇,電影是完全沒有看過。兩部劇給我的印象是他特別擅於拆解(拆解「關係」、「概念」、「人性」,擅於帶領觀眾想像情境)。《怪物》裡充份展現了他「拆解」的功力,站在每一段主角的角度去看,事情合理到彷彿不用去多想,最後一段算是多說了些(似乎是怕有些觀眾還不懂?),但整體來說,確實透過不同角度的有限觀點,盡可能地帶我們去理解「少年人的心」。

再後來,聽到另一位朋友說「這是部gay片」時有點嚇到,當初進場時為怕任何影響觀看樂趣的資訊,避開了大部分討論,看完之後也完全沒有想過「gay片」。聽到這個說法時,仔細想了一下,重點應該還是在於「人性與觀看的侷限」,但不可否認確實可以強烈感受到藏在於全片內裏那種「恐同的意識」。如果要說它是一部「gay片」,那應該是給一般人(或者該說「很直的人」)看的「gay片」吧?


不能說不好看,但同時有各種失望—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 第一章

 


看完時是作為MI5大粉絲的室友不滿意,聊完之後,我也越想越不對勁。大量好評與海量廣告,我只想說:特技畫面用心無疑,但反派不行、敘述反派的方式不行、打鬥不行(看過MI5、MI6的打鬥之後,給我們這?),最致命的是把重要女角隨便收掉(室友:甚至沒有哀悼),直接以新角色取代的方式(室友:人設崩壞,又不是007,丹尼爾的007還比較專情)。

嗯,我們真的不缺一個英雄救美的故事⋯⋯

2023年7月10日 星期一

尋找生命價值、追求社會正義—所有的美麗與血淚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

 


蘿拉柏翠絲拍的紀錄片不會令人失望。與《第四公民》一樣,這不僅是一部傳記片,且是一部尋找生命價值、追求社會正義的紀錄片。

傳記部分,南戈丁在美國(或西方國家)的知名度大概是非常足夠,影片甚至在呈現的方式上都使用了她展示自己攝影的方式—大量拍攝自己生活與社群世界,以幻燈片配樂的方式展出。音樂的使用更是令人在最一開始就投入這故事的重要元素。

傳記之外便是這幾年南戈丁成立P.A.I.N後的行動。這條線相對平實,目標與訴求明確,像是「小蝦米對大鯨魚」的故事一樣,大鯨魚很難輸,但行動也不是毫無成果,而確確實實地可以將知訊擴散出去,並且盡力去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

也許沒有像當初看《第四公民》那樣震撼,這片仍是一部好片。

對當代藝術文化與市場有興趣的人必看—消失的達文西The Savior for Sale

 

早就想看、終於補完,精彩!

電影開場是世紀拍賣會上以最高價售出的片段為開場,接著以極佳的節奏,從頭講起。過程中,各人物出場都有完整的介紹,讓觀眾可以順利地了解他們在這幅畫躍上世界舞台中所扮演的角色。故事帶著一種「瞞天過海」劇情,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畫本身的魅力無盡,在紛亂的藝術市場中,奪得大眾的目光,並引起超級富豪們的興趣。對當代藝術文化與市場有興趣的人必看~

又,不論畫是真偽,討論成這樣子,一展出還是會爆炸人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