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為什麼我們需要悲傷?-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

悲傷讓我們能夠釋放自己的情緒感受、
拉近我們與人的距離。
看似無用的負面情緒,
其實是我們人格形成、長大成熟的重要推手。


1.因為實在不喜歡它們的造型,加上車站預告有等於沒有(一點吸引力也沒),一直沒想看這部動畫。如果不是因為看聽幾個朋友的推薦,我應該會錯過這部創意十足的動畫片。誠如推薦的朋友所言,這是一部給大人看且令人佩服的作品。火山戀曲的片頭很棒,而正片的設定更是讓人驚奇於劇組的想像力。

2.樂樂和憂憂的角色形塑成功。影片到最後樂樂才了解為什麼需要憂憂,而我們也才明白,人為什麼需要悲傷:因為悲傷讓我們能夠釋放自己的情緒感受、拉近我們與人的距離。看似無用的負面情緒,其實是我們人格形成、長大成熟的重要推手。電影彷彿要我們反思幾年來的「正向思考」的風潮,以樂樂作為主要視角,讓我們看到從「讓自己快樂起來」的想法出發去發現其他情緒(尤其是憂傷)的用處。最終我們了解到:當我們失去快樂的時候,什麼事都快樂不起來,但當我們失去憂傷,卻可能無法長大,無法與人產生深刻的情感交流。其他情緒也是如此,我們不能夠只有快樂,只有正向的情緒。

3.故事講述的是「長大」這件事的內在過程:外在事件影響使內心崩潰重組形成新人格。那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而且人一生之中,往往經歷不只一次這樣的「成長」)。就像小彬杉落入記憶垃圾谷底慢慢消失一樣,成長過程中,我們也遺忘失去了很多東西,但情緒感受與記憶卻都變得複雜,越來越能夠同理、包容和接納,也越來越能夠接受自己的軟弱與不完美。那些都是使我們成為現在的我們、使我們的性格整全成熟的必要過程。

4.這部片最成功的地方,應該是它故事的設定。英文片名「inside out」表達得很完美,但中文片名卻是翻得差得要命(其實覺得中文片商取片名和作廣告的效果都不好,一點吸引力都沒有;若不是靠口碑,這部動畫很難賣出今日這等票房吧)。如果只看萊莉的故事,就只是一個11歲的小女生搬到舊金山後適應不良,決定離家出走,在最後一刻忽然發現這麼做可能造成更糟的結果,而回家與父母團圓。但電影成功把這個過程中,腦袋裡發生的變化轉為一個極具想像力的故事,以展示一個崩潰而後成長的過程。

5.雖然為了視覺效果,電影把腦袋世界做得很像另一世界那樣可愛,不過看的過程還是可以感受到劇組對於腦內世界的了解。這一切使得樂樂和憂憂在腦中跑跳的過程,變得有趣而不失說服力。

6.很久沒看動畫片了,一看就看到這麼棒的一部。皮克斯名不虛傳(即使被迪士尼吞了,依然強大),有機會應該回頭看看朋友們推薦的動畫片才是。

***
(圖片來自網路)

2 則留言:

  1. 的確,原本我們都以為,快樂才是最佳的情緒狀態,但 Joy 及 Sadness 藉由各自對於 Riley 的重大事件不同角度的觀察,讓我們體悟到,各種情緒,都有它的價值及意義,完整地接受及感受各種不同的情緒,心智比較健全,也才能夠感到幸福。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