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婁燁《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很婁燁的電影,開頭總是好得令我起雞皮疙瘩,中段混亂前進,好像永遠不會完結的時候完結。也再次展現了對手持鏡頭的迷戀,還加入更多手機畫面、分格並列,暈上加暈(還好我坐在第四排)。對自己與時代雙重記錄,充滿關懷、浪漫與熱情。一個導演到這個年紀仍能如此,不易。

2024年12月4日 星期三

表情與紋路—隔壁的房間The Room Next Door


 阿莫多瓦改編努涅絲,我當然衝第一天(感謝老闆~)。以為自己全忘了,一看才發現記憶都還在。質感無疑,畫面、聲音都足夠證明它是阿莫多瓦家族的一員,不過文學改編就是難,我還是比較喜歡小說。若說這片有什麼在大銀幕上看的理由,大概是兩位演員臉上的表情與紋路(在這個濾鏡氾濫的年代,肉眼可見紋路竟是如此美好)。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那麼真實—女兒的女兒Daughter's Daughter

 

前期宣傳完全沒有觸及我,預告和海報也完全沒有讓我心動。這兩天聽違章女生lalaland 的訪談,被林嘉欣聲音電暈(?),還沒有聽完節目,就決定買票進場。

雖然實際上張艾嘉才是主角,不過林嘉欣的戲還是好棒好值得(對,我就盲目)。其他角色也很好,但全部故事最喜歡的應該還是林嘉欣那個角色和那條線。

想起前幾年還有在跑影展的時候看過黃熙前一部作品《強尼凱克》,當時印象不錯,沒想到眨眼間就過了N年。這次這部也給我類似的好感,不像某些可以明確說出什麼地方好的電影,看完、喜歡,但好像也沒有什麼需要說的。

如果有,大概是電影𥚃張艾嘉演出的角色對我來說很真實,就像台北一直在修路、背景一下垃圾車一下消防車一下救護車那麼真實。

(附圖不是林嘉欣,純粹因爲懶得找)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充滿國家歷史傷痕的鬼片—哭泣的憂羅娜La Llorona


在室友的推薦下看瓜地馬拉的電影《哭泣的憂羅娜》,好看。

聽到瓜地馬拉的電影,內心就起了興趣。台灣一般只有在咖啡上會看到瓜地馬拉,可以說是對這個國家全然不了解。因此,打開電影的時候,就充滿了好奇:究竟會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結果是個充滿國家歷史傷痕的鬼片,故事極簡,但拍攝完整,全片約一個半小時,沒有拖沓之處。雖是有鬼,但那鬼是一種指向明確的象徵(瓜國歷史的黑暗面)。在審判、抗議與家庭張力之中,展現了對國家多層次的理解。想看恐怖片的人可能失望,想看歷史片的人可能也失望,但若是想對瓜國有點了解,這部片絕對值得。

看時一直想到張吉安的《南巫》和《五月雪》,想他也會想拍出屬於馬來西亞的這種電影吧。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史丹利·庫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發條橘子》

 


在室友的邀請下,一同在catchplay+上補完了史丹利·庫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與《發條橘子》。兩部前半都花了點時間,進入狀況之後,就可以一路看到底。到中段部分,對庫柏力克感到敬佩,收尾也都漂亮。難以想像這兩部已經是超過半世紀以前的作品,同時也難以想像它原著會是如何。

《2001:太空漫遊》可直接與今日的AI世界接軌,《發條橘子》諷刺的政治如今依舊。補完兩片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還持續看庫柏力克。經典畫面與情境、超精準的古典音樂配樂,在劇情上勾出直覺得情緒線條。無數強迫症式的畫面,劇場感與科幻感拉滿,確實是人生必看之作。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巨大的財富與權力,也有給不出的東西—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

 

在室友的強力推薦下,重看保羅湯瑪斯安德森導演的《黑金企業》。上次看應該是十幾年前還在高雄時,參加三餘書店三樓地殼下電影放映時看的。當時電影看得還不算多,好像有印象,但很淡,劇情已忘光。

此次重看的過程,隱約可以想見第一次看時不會留意到的人物關係,除此以外只有最後1927年那段有印象,其他部分都是一遍空白,像全新的一部片。

意外覺得好看,尤其是音樂部分。看之前完全不會想像它會是在配樂方面吸引我,人物的情緒張力,都在配樂帶動下,直覺地接受到。幾場重要的戲,也都是好到不行,無論是強到爆炸的丹尼爾戴路易斯或是近年才以謎語人紅起來的保羅迪諾,那種表演,都令我覺得驚喜。

老實說保羅迪諾的表演方式不太是我的菜,不過在這部片中,卻很剛好。幾場教堂的戲與最後豪宅的保齡球館,兩個人面對面的交峰。精彩。

看完之後和室友討論,覺得主角的可悲不在於他是個壞人(雖然殺了人,但並非典型的壞/邪惡之人),他的性格如他自己在片中所說,易妒、易怒、易恨,且不原諒。他絕非好人,但也不是沒有動慈心(至少對他撫養起來的兒子與瑪麗,他確有用心),只是他不信任人,只是他無法不發怒。

這樣的人格特質,造就了他的事業與成功,但這樣的人格特質也導致了他最後的結局。主角恨伊萊是因為他看透了他,他們有相似的悲劇性格,只是主角比伊萊懂更多,更聰明。就像最後一場戲他們的對白一樣,主角早知道他忍受一次的屈辱,換來的將是完全的勝利。然而主角不知道的是,事業上完完全全的成功,巨大的財富與權力,也有給不出的東西:像是他兒子的愛。

這真的是值得一看再看的好片。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做真實的自己?—催眠The Hypnosis

 


上映時在我小小的朋友圈中頗有熱度的一部片,但上映時間太短暫,就想說等串流上再來看。週末在家點開catchplay+看到它上架,立即點開來看。

宣傳語寫到漢內克、藍西莫,都是讓我有點怕的風格。看了之後,認為完全不像。一開始的音樂,彷彿勾出了全片調性(一種魔幻節奏),緊接而來的是第一幕女主角在男主角與另一個不確定是經理人還是什麼人的角色前面,講述自己童年發生的事。這一個音樂與第一幕就燃起我的好奇心,真想知道他們要幹麻。

故事線很簡單,就是兩位主角是情侶,同時也共同創立了一個「為女性康健設計的APP」,他們要去參加一個營隊,那營隊的目標大約是要讓去參加的學員找到投資人。只是女主角在去之前為了戒菸去做了一次催眠,而後行為舉止大變。在他們參加營隊的過程,一再出現令男主角、學員與導師難以理解的行為。男主角在發表會前夜,決定要強行終止女主角出席發表會—給她一杯有兩顆安眠藥的水。沒想到女主角醒了,看到後消失。男主角和經理人為了要見可能的投資人而找人代打,結果女主角卻穿著服務生的服裝,服務他們那桌。嚇爆男主角、經理人和代打者。男主角衝進廚房與在洗碗的女主角談話,女主角問他是否給她的水加了安眠藥,男主角說:是。

前面一切感覺都是為了最後。女主角被排斥進到營隊的大合照中,男主角決定也跟著離開,他們回到了女主角媽媽的家,加入他們的聚餐。兩位主角神情緊張,男主角離席,接著變成像是他們暗號一般的大狗狗,一邊走一邊叫一邊聞並且一邊亂尿尿。女主角先是驚訝了一下,立即配合上男主角,以管教狗狗的方式,將男主角帶離現場。兩人在路上,背景音出現催眠時的倒數。女主角回頭。結束。

非常佩服這簡單的劇情展現出的張力,前半女主角脫離往常的行為先是向觀眾投出她平日處在一種社會期待行為的框架中,中段展示這種行為給他人帶來的壓力,並同時呈現某種文化圈圈裡的潛規則,後段男主角忽然懂了女主角一再傳達的訊息,把這訊息接起來,猛烈回了一記:管他的社會潛規則。

用文字回溯看似沒什麼,講述的道理也不難明白,但電影簡約和反直覺的拍攝方式,步步逼近那個文化的虛假。在短短的時間內,讓人感覺到「做真實的自己」如何難,又如何簡單。

「做真實的自己」是否那麼重要,我目前還沒有答案,不過我肯定這部片子對這一個想法的深入思考與呈現。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愛自己」的信仰—懼裂The Substance

 

預告就已經令人感覺超強,實際看了之後更是不得了。意外先得知是位女導演的作品,原本只是有一點印象,實際看了之後覺得「真的是女導演才拍的出這種驚悚」。

倒不是說男性沒有這種對「青春肉體」的執念,也不是說男性就不能拍出這種主題的精彩作品,僅僅是《懼裂》片中反覆且有意識地去呈現「男性凝視」與「女性凝視」之間的差別,細到令我心驚(嗯,我自己都沒有這種敏感度)。男性凝視女性的身體,直覺式、輕浮地說出「漂亮的女孩,就是應該保持微笑」、「所有的東西都在應該的位置上」,配上自以為正確的眼神,把挑選女性當作自身成功標記的氛圍,基本上是現實生活中各種不自覺男性心理投影出來的樣貌。女性凝視自己的身體,滿眼是缺陷、遺憾,若是早些年有卓越的「成就」,在光華過去之後,浮現的傷感越加沉重(若是從未有過那種時光,又是另一回事)。

女主角是那種擁有輝煌青春與閃耀成就的人。雖然故事一開始有男性老闆的輕視作為一個引爆點,但電影視角中大量女主角獨處與她房子的特寫所呈現出來的世界,卻似乎是在男性老闆輕視之前就已顯出破綻:她拼出她的事業、有很好的生活,不單是外表保養得很好,身體也可以說十分健康,只是不再年輕。她渴求年輕的身體、年輕的自己,渴求那個舉手投足受人矚目的自己。

看電影前半部時,我腦中一直浮現「愛自己」這個在美國流行多年的口號(台灣或有人談到,但個人感覺好像並不至於「無所不在」),各種對自己好、讓自己保持最佳狀態,女性為了「愛自己」可以付出的努力,遠比想像中大。即或風險極高,仍能在近乎信仰的「愛自己」狀態下,勇往直前。

略可與女主角作為對比的人是故事中告知女主角有此種實驗的那位男子。那位男子或可說是暗示男性亦有對「青春的渴望」,也可能被「青春的自己」吞噬,但不盡能像女主角呈現出的這樣令人叫絕。

女主角與新生體之間的關係,是全片最令人讚嘆的地方。由自己而生的新生體—有自己的基因、連續的意識、可能相似的性格與才能—外貌上略有不同,卻是令自己也著迷的全新自己。「愛自己」的信仰就此陷入混亂,新生體愛自己而危害到女主角的原生肉體,女主角恨新生體的背叛,想要毀滅她的同時又無法放棄處在新生狀態下的體驗。悲劇降臨。

《懼裂》讓我感覺到「象徵」手法的力量,鏡頭下的男性笑臉、鏡頭下的女性身體、鏡頭下的電視與廣告看板、鏡頭下的怪物與血肉模糊。常聽到人說「人比鬼恐怖」,《懼裂》讓我想說「不是人比鬼恐怖,比鬼恐怖的是人被植入了連自己都吞噬的信仰」。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無法選擇的事—年少日記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有些片是前面看起來還好,最後收得不錯;有些片是前面看起來很強,最後還好。對我而言,《年少日記》屬於前者。

電影在去年金馬影展放映時,就有朋友傳來消息,推薦我一看,因此我一直持續有在關注這片。看到金馬影展口碑極好,而院線上映時反映平平,令我更想一探究竟。雖然又像許多片一樣,拖到最後沒去院線,等到最近串流上架才真正看完,但看完便理解為何會有影展與院線之間觀眾感受上的差異。

《年少日記》基本上是不知道任何事,直接看完會有最佳感受的電影。當初推薦我的朋友貼心提醒我,使我在關注各種消息的同時,也避開了任何影響觀看的雷文。加上時間又過了很久,點開《年少日記》時,我已經完全不曉得這是部怎樣的電影。

電影剛開始,對於主角一家的角色感到有點不耐,總覺得好像太過直覺刻版,中間的戀愛情節也讓我起了一陣尷尬感。不過,那個轉折點,有效地改變了整個觀看的視野,前面隱然覺得不對勁的地方,在後半都得到合宜的收束。我想各種分析應該都已說盡。

最多討論的焦點應該會是哥哥的自殺的影響,然而整片令我最常回想起的卻是父親的角色。

父親的角色會讓我覺得很極端,腦中一直出現「他有什麼問題啊?」直到某天,聽朋友說起自己父親是自戀型人格的時候,浮現了《年少日記》父親的角色。在網上看了一些討論,仍不確定這樣的連結是否正確,但卻好像可以更多了解這整部片的線索。

父親對哥哥與媽媽的批評與暴力,散發著自戀型人格診斷中那種「因為自己是特別的人,所以身邊的人也應該是特別的」、「錯都在別人」、「易使用暴力」等等,弟弟雖然備受疼愛,那種扭曲的價值仍被滲透,只想著自己不能只是好和還需要傑出,沒能夠發現哥哥已被逼入絕境。

電影裡透過成年的弟弟回網路留言,說:「憂鬱症是不能選擇的」,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更多是父母、個人能力是不能選擇的。成年弟弟在「為人父」一事上的恐懼是真實的。電影給了一個較好的結局,回到現實中,我看到自戀型人格的父親對朋友的影響持續至今,還看不到可解的未來。

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訂閱車庫串流被重覆收款事件整理

這裡平常是很和平的地方,但還是希望自己的經驗可以給多一點人知道。


先說結論:不要為了去用車庫送便宜電影票或是點數而下載magic hour的app。因為它會問你是否要試用30天車庫的串流。如果真的下載也用了,記得去他們網頁上取消訂閱。

室友和我中了車庫的招,還好室友即時發現。我們已經是訂了年方案,為了使用年方案給的點數,才去用了那個app,之後就又被訂了一個月方案,而且在車庫頁面上完全不會顯示有重覆訂購的狀況。系統不單單不能自動排除,你必須到magic hour頁面才能看到有這個方案存在。幾乎是一個不想讓人發現的設計,等於同一隻羊剃兩次毛。此外,沒有客服電話可以詢問,只能在網上找資料。

目前已經看到Ptt、dcard等論壇都有討論,高嘉瑜也受害,認為廣告不實,八月多新聞也報導。只是目前好像仍看到車庫否認指控。

不得不說,被用這種方式騙到訂閱,並且求訴無門,真的是會加入「抵制車庫」行列。在此以血淋淋的例子,提醒大家 遇到車庫 三思而行。

此前車庫在網上就出過許多事,室友和我沒有算是很follow ,心裡總覺得至少在恐怖片一塊,他們還滿用心(室友是恐怖片迷)。這次的事情對室友造成心理傷害遠大於我,原本對於車庫代理方面的最後好印象也染上被騙的陰影。

我認為我們這種訂閱者受到打擊的是,車庫廣告訂閱送電影票的部分,令人感到不安。網上教學說明必須用magic hour的app,而用那app等於自動加入訂閱試用。整個形成一個圈圈,像設計過的圈套一樣。

網站上皆是加入與使用方法,沒退出的管道與方式,甚至不說明兩者之間的關係。若是兩者完全獨立,那麼為什麼在車庫填的資料,magic hour仍可以使用。

誠心希望專業人士,或已經有在調查此事的人,可以深入這些環節。我們這邊也會加入投訴的行列。


Btw目前app仍沒有辦法退訂,沒有電話申訴管道,只能在用網頁版退訂。昨天已經依網民教學試了,希望有成功。


2024年9月13日 星期五

父權主義社會強化版縮影—煉獄島Bedevilled

 

跟室友一起看了2010年的《煉獄島》,聽說是很好評價的片,看完也同意確實不錯,又聽說是真實故事改編,沒特別去查原本的事件,但總覺得改編的幅度應該不小。

電影將無人島作為某種父權主義社會強化版縮影,高舉男性價值,貶低女性意義。男性的犯罪、暴力,不只是男性本身施加在唯一年輕女性身上,年長女性亦以男心中心的方式去貶抑女子,大量的身體與心理虐待,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把權力關係放到最大。

後半收尾夠狠夠有力,有點蕾絲邊情愫加入,算是這片比較能得大眾緣的部分。個人覺得是好看,表達的想法明確,結局有巧思,值得一看的作品。不過,若是希望看到比較寫實或是追求藝術性的觀眾,可能會有些失望。

2024年9月10日 星期二

Caveat 與oddity

 


《鬼把戲》(Caveat)是一部很妙的電影,若不是因為友人推薦Netflix有片,可能很難看到的一部片。

角色邏輯和剪接都不像一般的片,故事似乎無意把來龍去脈交待清楚。不過,那極簡,在一個房間裡,透過空間、光影與古物的細細描繪,仍創造出詭譎魔幻的獨特風格。猜想是一般人不會注意到,恐怖片迷會默默走報的那種片型。

隔日室友在網上用IMDb找片來看,看了三五部預告之後,發現了oddity。前半出現一隻敲鐲兔子時,我們同時大叫了出來,因為那幾乎肯定就是Caveat裡打鼓兔子的好夥伴。立即暫停,搜找這兩部片的導演,果然一樣。

室友說兩部片實在太像,我說oddity算是比較豪華的版本,推薦我們看的友人則指出更多導演印記。

總之我們都記下了Damian Mc Carthy這名字。希望未來有機會在大銀幕上看到他的作品。真的。

2024年9月9日 星期一

反思「殺人魔粉絲文化」—紅色房間Red Rooms

 

因為室友弟弟之前看完有推薦所以才注意到的一部片,院線場次超少,並且上映時間也不長,沒想到串流很快就上架。火速看起來。

意外有意思的一部片。

印象中有看到好威(代理商名)宣傳說是一部反思「殺人魔粉絲文化」的電影,看完認為電影有成功做到。故事不複雜,只是把焦點從一般慣常的視角(殺人魔案件、偵查探案或是最後的法庭)轉向殺人魔的粉絲。僅是如此設定的改動,就讓這部片獨特起來。不過,更令我佩服的是直至結局都不能確定主角的意圖,不是無情、不是無同理心、不是智商問題,甚至也不是缺乏理性,她非善非惡,只是一種像賭徒一樣的成癮於殺人魔。

作為對照的另一位粉絲,可能呈現出粉絲更原始的狀態,外顯的迷戀與滿溢的情緒,過於單純而顯得極度邊緣。設定上主角是「更加富有與成功」—懂得一切運作的原理,駭客型的人物,多金且有好的社會身份—的粉絲,似乎也可以說是這些讓她成迷與成癮的更加駭人。她跟年輕粉絲解說賭局的原理,也可以拿來解讀她最後的作為:All in一切,去贏得想要看的東西。

結局留下了空間,彷彿說明了主角是一種保有良知的病態,這種癡迷的病態,或許指向所有狂熱於殺人魔的觀眾。

2024年9月6日 星期五

破墓Exhuma

 


嗯,不恐怖但有誠意。原本就被劇透得差不多,好像反而可以安心的看一些細節的處理。主要四位演員都滿強的,讓人感覺到韓國人的專業。個人覺得最妙的是最近似乎讀什麼看什麼都看到亞裔美國人的影子(在本片中意義不是很大就是了),看來之前沒看的一些片,現在都需要慢慢補上才行了。

2024年8月27日 星期二

去學習、去享受、去愛—BLUE GIANT 藍色巨星

 

最初是在高雄strada新店看到全套《藍色巨星》,現場翻看了兩集,從主角剛開始學吹薩克斯風開始。讀起來就是很日漫,帶領人去了解一個領域的那種日漫。

後來沒有繼續找來看完,就看到《藍色巨星》的電影上映。身邊很多朋友去看,都說好看。原本也想抓個時間去感受一下,喬不出時間,就又錯過。

週日晚間想找一部約兩小時的片來看(現在好多片都超過兩小時,有時真的沒有辦法切出時間好好觀賞),就點開了《藍色巨星》。

驚豔。一口氣看到完,尤其是後半,完全沒辦法停下來。

大家都知道日本動畫尤其實電影版越做越好,但幾波紅至現象級的動畫片我都沒看,所以算是有點與時代脫節的狀態。也許因此《藍色巨星》畫面和音樂的配合,帶給我極大的感動。畫面雖誇張,但透過剪接,給人一種確實如此的感覺;音樂在純粹聽時也許不特別感到強烈(畢竟我連爵士小白都稱不上),但順著劇情推展,會越來越能夠感受。

劇情方面,最棒的就是直接選擇了東京的故事,中間透過幾段拍紀錄片的方式,讓觀眾從更久之後的未來去看這段故事,極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三個角色的安排,正好是投入音樂的三種(頗典型)的類型:天才、從小學習的有才華者、熱情的初學者。後續故事也呈現出他們在音樂這條路上,可以走到哪裡,以及可以獲得什麼。

我特別喜歡玉田這個角色的安排。現實中可能很難有這樣的角色,因為是動畫,因為是一個有夢想的動畫,玉田這樣的角色可以成立,且為整個故事增加豐富度,也讓人覺得:即使不是天才,也可以去學習、去享受、去愛音樂。

2024年8月26日 星期一

柏格曼:大師狂想 Bergman:A Year in a Life

 


週末看了2018年的紀錄片《柏格曼:大師狂想》,收穫良多。

當年在金馬大師影展看了《處女之泉》、《第七封印》、《芬妮與亞歷山大》,買了一本他的傳記,沒讀。因此看這片之前,對柏格曼的認識極少,卻仍可以跟著這片的敘事慢慢進入那個「柏格曼狂熱」的時代。

這部片以1957年為一個軸線,慢慢開展出柏格曼的一生。對於沒有經歷他全盛時期的影迷來說,這部片給了大量資訊、多元觀點、充滿歷史感且不造神。尤其是講起他自傳與各種訪談的不可盡信、曾長期相信納粹與錯綜複雜早年感情部分,完全沒有那種「洗白」的意思,反而透過各種訪談去呈現出一個人在時間中,豐富且無法完全理解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不是以一種八卦的方式,而是不斷重建他創作與生命之間的關係。

在電影後半甚至以對比柏格曼在1957年與晚年導演自己創作舞台劇,突顯出處在正要走向顛峰與名滿天下(同時經歷喪妻的嚴重低潮)的他,狀態的差異。這種沒有粉絲濾鏡的拍攝方式,使已經離那時代遙遠的我們,可以對柏格曼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有全然不同的體會與感受。

然而多元觀點並不是去打擊他的名聲,而是講述他作為人的人格問題,於創作上的力量,如何改變電影世界,影響整個電影史的發展(也許紀錄片中沒有多加著墨,但會去看這片的人,應該都自己腦補起來了吧?)

此外,個人以為配樂與旁白也為本片加許多分,觀看起來完全沒有沉悶感。沒看的時候,完全無法想像。影迷不可錯過。

2024年8月19日 星期一

失敗卻成謎的行動—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


有很多片待看,但就是缺乏動力。在平板上滑來滑去,忽然看到《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就點開了。奇妙的一部紀錄片,更奇妙的是我竟然一口氣就看完了。

三島由紀夫,很不熟的作家,知道他極有名,但年輕時讀他的書沒印象也沒感覺,直到最近才因脆友推薦借了《春雪》回來,慢慢慢慢地讀。那細膩到爆炸地描繪少年心理,人與人關係的複雜,日本國家與貴族心境如此不熟悉的東西在他的筆下栩栩如生。原以為會感覺很隔的一切,在小說中,自然展開。不過,讀得實在慢,目前也才五分之一。

翻看作者簡介,對於三島由紀夫最後的選擇感到非常不解。上網查看了維基之類的文章,更加覺得詭異:如此一位小說家,年輕成名,對人性獨道觀察,並且思緒清晰到令人敬畏的人,為什麼會以這樣的方式結束生命。不懂,真是不懂。

《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看似沒有直接關係到他人生終點的紀錄片,卻仍努力回答這個存在所有讀者心中的疑問。

片中三島由紀夫接受當時全共鬪學生的邀請前去與千人辯論,有電視台錄下了影像,多年後被剪輯,補上了活下來的人的訪談及背景脈絡說明,領觀眾盡可能去接近當時情境。

說是辯論,其實更多是在對話。三島由紀夫極富幽默的方式講述自己對他們的認識,接著提出自身立場與觀點,與其中的幾位討論近乎玄學的問題,接受挑戰又不以純邏輯方式去回應。總時間不長,他離去時帶著笑容,似乎滿足。

一年多後,他發動一場行動,由他自己組成的民兵團,佔領自衛隊的一個地方,對自衛隊員進行演說。行動失敗,他與同行者一人切腹生亡。

如果純看最終這事件,會不明白他到底期望什麼?他真的認為他的行動可以改變什麼嗎?當時的日本人可能不會知道,如今的我們更無法明白,但回到《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的時間點,回到他陳述自身的理念,回到那個共產主義在各國興起的年代,回到日本受到美國強硬控制的戰後,三島由紀夫所講述,也許還是會浮現出一個輪廓:日本的精神能否被日本人認真地看待並延續下去。而他對自己的期許是不要只是寫作和講述,要行動。

三島由紀夫在世時已名滿天下,即使整個行動在凡人眼中看來幾乎是不可理解的必然失敗,甚至他自身可能也早有自知之明,就像《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片中所說,他預言了自己的命運。他行動的意義最終展現在人們不斷思考他行動之謎上,或許我們亦可以說,他的選擇並不能說完全失敗。成功的行動成為歷史,他失敗卻成謎的行動則成為思想。

2024年8月16日 星期五

移民第一代的心境—之前的我們Past Lives

 


《之前的我們》在院線的時候,就看到不少人好評推薦,並且一週比一週多。當時看了很多次預告,都沒有任何心動,總覺得故事對我來說少了點吸引力。又看到許多好評都拿「因緣」詮釋展開,心裡覺得實在膩。

放了好久,久到室友忽然訂了車庫。無聊的平日晚上,《夢想集中營》太悶、《破墓》片長太長,這部片閃過眼前,片長兩小時內,堪稱完美。

第一幕,那個聲音從問觀眾,你覺得他們三人什麼關係?整個興趣都來了。接著進到回憶,不拖也不煽情,把人生前半分成三個十二年,然後靜靜地拍兩人關係在時間之中流變。

說是愛情嗎?是,也不全是。是愛情的部分大概就是第二段,不是的部分是其他全部。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留在韓國的男孩長大成人,往紐約找長大成人的女孩,說起自己是獨子,沒有更多錢和地位不能結婚。

他們之間的對話不多,不像是真有什麼火花,要也是純然喜歡的情感。男子第一次是因為當兵時想起女孩,第二次是因與論及婚嫁的女友分開想起女孩。從他們少少的話中,可以感受到女孩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勇敢向前進,逐夢踏實,而男孩喜歡上的是她那樣的特質。多年前他沒法說什麼,多年後他仍無法說。

作為一個看故事的人,我不能不去想這對於韓國社會或思想對比於美國(也許還有加拿大)社會與思想之間的落差。女子跟丈夫說男子是非常韓國的韓國人,跟他一起時,總覺得自己沒那麼韓國,又好像更韓國一些。

亞裔美國人近年正夯,原以為這片就是一部類似這樣那樣的愛情故事。沒想到全可連上亞裔美國整體討論的範圍中去想:移民第一代的心境,與見證移民第一代人的感受。

女子跟男子說,她已經把小女孩留在男孩那裡。男孩長大成人,來找的她,已經不是原本那個女孩。移往多倫多,再移往紐約,結了婚,拿到綠卡,成為美國人。韓語只有用在媽媽與兒時玩伴對話與夢中,英語才是她熟悉的日常。男子則是中規中矩,當了兵,讀完書,學了工作會用到的中文,交了女友,論及婚嫁時仍住在家中。兩個人的人生,美加與韓國的人生,不是哪個比哪個好,而是每個人有自己的路。走著走著,也許還能刻意的見面,但見了更明白,過去就像夢或是說前世一樣。在這一世,他們就是只能如此。最後男子說,來世再見。

2024年8月13日 星期二

全新的人—蒼鷺與少年

 

終於在串流上完食,也終於了解到當時評價與票房,除了宮崎爺爺這金字招牌與一字排開的豪華陣容外,這片根本像是客美多,廣告與內容不符,但大家(?)都很滿意。

也許不應該這麼說,一定還是有失望的人,但整體來說,《蒼鷺與少年》仍是一部非要宮崎駿才能做出來的片。在成長故事之中,夾帶著對人生、社會、夢想的思考,走向異世界繼續作夢,或是回到現實世界,腳踏實地地生活。故事不講選擇,而是經歷。沒有經歷就沒有成長,人和人的關係因而改變,人和自己理想的關係也因而改變。

回到原初的地方時,看起來是一樣的人,其實已經是全新的人了。

2024年7月16日 星期二

獨步時代之作—戰慄黑洞In the Mouth of Madness

 

被室友帶看恐怖片幾年,雖然離資深恐怖片迷還有一段距離,但觀看的數量累積起來,也有一些自己偏好和想法。

前幾年被約翰卡本特《突變第三型》驚喜到,後來看過《月光光心慌慌》,最近又因室友推薦看了這部《戰慄黑洞》,三部都正中我好球帶,很難想像這樣的老片,今日還能這麼對味。

《突變第三型》不必說,真的是很棒,列為經典無可疑。《月光光心慌慌》至今仍持續有人接力拍攝,可沒一部續作可挑戰原集的地位。《戰慄黑洞》則是完全不同的狀態,早早玩起後設,早早把虛構世界帶到現實,並在室友特別說明「舊日支配者就是指克蘇魯」的引導下,更理解這片獨步時代的特質。

喜愛度若分十分,我三部都可以給到十分。是那種沒事就會想重刷的電影。當然也會想陸續補完約翰卡本特的作品,看看是否每一部都可以如此喜愛。

2024年7月15日 星期一

影迷型的恐怖電影—長腿Longlegs


跟室友一起看了《長腿》預告片之後,就有打算一起去電影院看。週末在西門町的樂聲影城,觀影人潮超乎原本預想,原本一直擔心吃東西的聲音會影響觀影,沒想到開場沒多久,就完全安靜。除了某一幕,一位觀眾情不自禁地發出聲音之外,都十分理想。

《長腿》大概就是有這樣實力的電影。女主角魅力極高、凱吉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且頗具魔性,聲音的運用深得我心。整體來說是值得進電影院感受的好片。

至於「十年來最恐怖的電影」或是「《沉默的羔羊》之後最佳恐怖片」就還是當作廣告宣傳參考就好。個人覺得以恐怖度來說普通,但電影呈現出來的感覺很好,看完後會有印象並回味的不是主線,而是它的拍攝,因此覺得算是比較偏向影迷型的電影。

2024年7月8日 星期一

特殊族群的成長故事—骨肉的總和Bones & All

 

《骨肉的總和》上映時就知道,也曾動念想看,礙於個人狀況不佳,缺少動力進電影,拖久了也就忘了。

盧卡·格達戈尼在同溫層裡滿受歡迎的導演,《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窒息》和近期的《挑戰者》都看到不少討論。《挑戰者》好看,也是目前我最喜歡盧卡的一部,看《骨肉的總和》則是另一種感覺。

很怪的片,但怪得很有味道,某方面而言,故事不難,只是講一種原生族群,隱藏在人間,不能公開的生活樣貌。透過女主角的成長與獨立,展現一種存在的可能性。拍攝方式有盧卡獨有的節奏感,在緊與鬆之間,帶有點懸疑,浪漫到不行的同時又立足於現實。對於時代的掌握也是令我心服口服。

大受歡迎的《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窒息》沒有讓我成為盧卡粉絲,反而是怪而獨特的這片和《挑戰者》,讓我此後會將這位導演列入進電影院看的名單之中。願他越拍越自由。

2024年7月3日 星期三

病中看的電影三部:滯留生、天才電普利、失控教室

 

《滯留生》看完才從朋友那得知抄襲風波,還算有點嚴重。無法接受者先查了,再決定要不要看。這故事是一九七零年的故事,拍法也至少是一九九零年的拍法,老派到根本穿越來著。不過可能也是這種不該在這時代的風格,使這片有種獨特的韻味。如果是完全獨創,還是有令人佩服處。

獅子提起多次,我卻遲遲沒看的《天才雷普利》。跟預期的有些不同,算是古典的那種好看。對很晚才看電影的我來說,最讚的地方絕對是那一字排開的豪華陣容。凱特布蘭琪還有菲利浦西摩霍夫曼很棒。個人以為令人印象深刻程度完勝三主角。

《失控教室》前三十分鐘覺得有點看不下去,再撐一下,就會變得有意思。結局我很喜歡。不過當天看完立馬昏睡一波,在夢裡魔改了後半劇情,變成一個腦洞大開的失蹤故事。醒來花了點時間想回憶起真正結局。嗯,原本的結局比較好。

2024年6月20日 星期四

切得剛好入口的牛排—帝國浩劫:美國內戰Civil War

 


終於看了《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不知道是在臉書還是哪裡看到有人說拍得還好,實際上看完覺得超棒啊。

也許沒有導演亞力克斯前幾部片那種不可思議超展開的劇情,這部實實在在的故事,拍起來卻讓我想「形容為切得剛好入口的牛排」,帶有風格化的畫面與配樂,以公路電影方式單刀直入美國問題。確實是把美國簡化了,沒錯,但作為觀影的人,對這樣的簡化,卻可以把注意力更集中在現在美國的一種集體情緒上。

四個不同族裔、不同年紀的人在戰亂中往華府前進,想趕在帝國毀滅前訪問總統,中間遇上的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每一則都表現一個戰亂的可能性,誠如室友所言,「完全不說明陷入這種處境的原因」是這部片最棒的地方。

2024年6月13日 星期四

這就是愛上網球的一刻—挑戰者Challengers

 


可能是盧卡·格達戈尼諾的片子𥚃,目前我最喜歡的一部。

過去與現在交錯的節奏、音樂收放、人物性格都融入在網球對決上,隱喻用得令人血脈噴張(?),直到最後都無法猜測結局。三位主角的關係,隨著挑戰賽決賽的比分,回望過往的時光,一切就像最初千黛亞角色所言,網球比賽是一種戀愛關係,但微妙的是當千黛亞的角色成為贏家的獎賞時,兩位男主角與網球的關係(以及與彼此的關係)就變了調。再次找回純粹原初的愛已是十三年後。

一直知道導演很會拍複雜的感情戲,只是沒想到可以用網球談關係談到如此極致。尤其是兩位男主角的戲,棒透。盧卡·格達戈尼諾太會拍男角(鼓掌),期待兩位男演員未來的發展。

至於結局,似乎有人說不懂。嗯,我自己是看到結局心中叫好,直接加十分:這就是愛上網球的一刻啊。當他們都走到網球選手最後時刻,當他們秘密掀開了底牌,當他們追到最後的搶七,當他們抱在一起...導演真的是非常非常會,非常懂得結局的力量。

2024年6月6日 星期四

道德在末日如何運行—最後生還者The Last of Us

 


最近幾乎都在看去年好評,但去年沒看完的影集。先是《怒嗆人生》,然後是這部《最後生還者》。

《怒嗆人生》完全是為前陣子極度低潮的我量身打造,看的時候整個人投入到不行,兩位主角的表演深得我心。看完覺得當初沒看,也許是為了讓它拯救今年的我。

《最後生還者》則是另一種情況。第一集沒有很吸引人,第二集也只能算得上普通,如果沒有室友追完後大推,我想我應該就停止前進。可是它是那種慢得極有味道的影集,如果停下來就感受不到,如果停下來就沒辦法見到這故事最好看的部分—兩位主角對生命的思考、對關係的體悟。

劇情方面,《最後生還者》並不讓我覺得精彩絕倫,但它透過兩位主角的旅程去呈現真菌疫情大爆發後二十年的世界,卻是充滿了「正義」的思辯,人與人的關係、道德在末日如何運行,成為隱藏在故事後面的核心內容。倒數第二集一段邪教,把這主題又再次勾勒出來。

末日的世界,究竟應該以什麼為優先?第一季結束的地方打下一個大問號。而這種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正好陪伴此時此刻的我。在《怒嗆人生》之後,能看到《最後生還者》,我感到無比幸福。

2024年5月14日 星期二

當夜晚來到—長夜盡頭的微光All the Long Nights

 


身為三宅唱狂(?)粉,即使這樣冷門的片也有朋友從四面八方提醒我上映。預告、海報、宣傳全都看起來超級不吸引人,但因為是三宅唱,努力抓住空檔,衝了。

沒有想到真善美早場連我在內有六個人看,觀影品質可稱近兩年最佳,沒有任何光害,安靜、美好。

電影本身,嚴格來說沒有很強烈值得討論的劇情,非常非常的平淡,甚至普通。簡單的幾位演員,大量城市空景,配樂也是熟悉的簡單節約,可是卻那麼有味道。

當初《你的鳥兒會唱歌》幾乎無法想像自己會喜歡,最後在短時間內看了兩三次。這部片也是一樣,若是看到恐慌症或經前症候群這樣的關鍵字,能想像出來的完全不會是這片的樣子。三宅唱總是讓一切看起來很日常,劇情推演的方式比鳥兒或惠子來得可以預期,不過總體的調子,就像整部片的音樂一樣,非他做不能如此。

友人好奇我看到什麼,在說之前,我也有點不確定。想了想,應該就是那種很純粹的理解和陪伴、安全友善的環境以及最後那個天文導覽,浮到空中,看日夜、看星晨,從自身抽離開來,觀察傾聽,然後知道有什麼是自己還可以做的。

此外就是一切無關主線劇情的部分,像是兩位主角的小公司正在進行的學生紀錄片錄影,跟惠子拳館老師的那段採訪不同,本片採訪問答內容的與我們觀眾實際看到電影裡的公司狀態時常是相反的,例如被問起這間公司有什麼優點時,三位老同事想來想去,男主角則是說起一開始覺得公司不太行的地方,我們作為觀影的人得到的卻是全然相反的印象—這公司的友善環境是潛在的,就像好空氣一樣,你呼吸不一定能夠馬上感覺好,但它不讓你舒服自在。

再則這樣的公司怎麼會接收到男主角,也透過一小段的互助會去牽了線。男主角如何去理解女主角所面對的問題,也藉由他自己去看醫生的場景,把它合理交待。這些戲劇常見的場景,往往會令人覺得刻意,可在《長夜盡頭的微光》中卻是「剛剛好放在那裡」的感覺。

我相信一定有人覺得這片也沒說什麼,幾乎無可討論的地方,畢竟是那麼電波型的導演。於我則是「量身訂製」,光是看、聽,就已經被幫助。

感謝所有提醒我進電影院的朋友們。有你們真好。

2024年5月10日 星期五

Netflix《飲食健康知多少:胃腸道祕辛》


 Netflix紀錄片《飲食健康知多少:胃腸道祕辛》...

因為看簡介覺得很感興趣,尤其是近年自己頗關心的「腸腦連線」的問題。此前只在憂鬱症的討論中看過,但印象中沒有太深入,所以滿想看看這部片裡有沒有什麼有用的資訊。

結果超級失望,整部紀錄片都是一種宣揚式的方式在談論,找了政治正確(並且似乎有考量到知名度和是否上相的問題)幾位來賓,綜合相關研究人員的說法,以反覆申論「腸道真奇妙」、「多元飲食好處多」、「便便比你想的還要棒」等淺到爆炸的觀點。

一切看起來非常普遍級,但又在其中一線展示了一種可怕的便便粉末膠囊DIY。即或確有此種激進的做法,放在節目中,我不確定是否適合。

更重要的是,看完之後只覺得幸運,在台灣飲食的基本選擇還是比美國多得多(雖然故事也帶到一些其他地方,但真的就僅是帶到)。真的是很佩服N台可以把一個認真的題材,拍得如此空洞,還可以收好收滿觀看次。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異色、叛逆又正統—青春屠宰場piggy

 


完全不知道的一部片,因為恐怖片迷室友推薦而看,看完覺得:異色、叛逆又正統(混亂並列)的恐怖小品。女性成長歷程中複雜的人際關係與內心世界,果然只有女導演才拍得出來。

設定上,不同於恐怖片女主角一定要超正的傳統,女主角是被嘲笑霸凌、身材胖胖的豬肉舖女兒。這個設定讓傳統恐怖的東西,變成有些異色(不到獵奇,但絕不普通)。

劇情精準描繪出被背叛和霸凌者的恨意、叛逆期的浪漫幻想,再透過正統恐怖片女主角在最後爆發一波。許多細節都讓故事女主角處在向善還是向惡的掙扎中,心靈與肉體,在不斷被負向壓迫中變得殘弱。後半收尾的火力集中,也是透過一堆疊的方式,讓崩潰的女主角做出抉擇。

恐怖片的基底,幾乎是爽片的收尾。感謝室友讓我看到這片。

我心中的poor things—怒嗆人生Beef


完食《怒嗆人生》⋯

可能因為前幾天追《怒嗆人生》的期間,也讀了一些《可憐的東西》的好評,導致我看到中後段強烈覺得:那些說《可憐的東西》指出現實荒誕、透過主角反諷社會的觀點,全部都可以直接搬來讚美《怒嗆人生》!就在我說完之後,就看到畫面上的主角也說出...「你這可憐的傢伙」(第十集最後的對話)。這才真的是我心中的poor things !

看完同朋友聊起,朋友覺得影集呈現的方式比較極端,我則認為荒謬比真實更真,極致才能表達某些狀態。

說起來劇情是滿狗血,但透過這一切設計表達出來的東西,像是來自原生家庭的壓抑、移民的美國夢困境、成功的幻象,乃至於更深層更原始的人性本質—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好,不好的人,比起真的壞的人,又沒那麼壞。在好與壞的光譜之中,平凡人落在一個想要好,卻無法的狀態。越是拼命,越是深陷,最後憤怒、嫉妒、仇恨與暴力,還是會用某些方式爆發出來。

並非每個人都如此,只是那種極致,映照出來某一刻。

兩位主角的命運讓我想起《性愛成癮的男人》裡妹妹跟主角說的話:「我們都不是壞人,只是到了這個壞環境...。」只是劇的表達更深沉,兩位主角做出一個又一個選擇,不斷前進不斷努力,為了自己的選擇與夢想,卻陷入更空虛的狀態。

「一切都會消失」愛美對丹尼說。

愛美無法在喬治面前講真話,當她真的講了真話,結果卻像她最壞的想像。

丹尼無法對弟弟坦白,當他情急坦白,換來的卻是他最恐懼的結果(雖然最後發現不是他想的那樣)。

彷彿自由的人,並不自由。成功的人,並不快樂。擁有一切,無法滿足。這不是一部談心理諮商或身心靈的片,他們依然需要回到現實,面對無可挽救的人生。

對我來說這是部悲傷到算是虐的片(可能有些人不會覺得),但我已經很久沒有被影視作品如此感動(像是一種洗滌)。

2024年4月23日 星期二

看看別人喜歡什麼樣的電影-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

 


D+上架《可憐的東西》,火速看完。

怎麼說...心情複雜。以前覺得尤格格藍西莫讓人不舒服,同時令人印象深刻。那種不舒服即使沒重看,對劇情無印象,還是會有某個角色或某些設定狠狠烙在心裡。

《真寵》偏喜劇一些,但主角與配角演出還算是中了我的好球帶。

這次《可憐的東西》卻讓我感到有些匱乏,甚至無聊。前三分之一算是忍住咔片的衝動,到中間(上船之後),對於接下來發展燃起希望,過一半希望就熄滅,進入最後四分之一,只是為了看完而看完。

攝影、美術、音樂,依然是好,服裝與艾瑪史東也沒話說。這些讓我看完這片,並沒有真的很爛,反而是滿好的,只是很空洞的好。

看完跟友人說:童話女性主義教科書?滿足男性希望的版本

友人說:一點都不女性主義教科書啊。很多人執著於女性主義和諷刺父權,但我反而覺得電影是諷刺一切人類的荒謬,不限於父權。

不知道該同意還是不同意,因為我甚至並沒有對自己隨意說出的心得有任何證據和堅持。

這不是我會喜歡的電影,不過可以「看看別人喜歡什麼樣的電影」。

2024年4月15日 星期一

近期最折磨的經驗—九槍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也算是終於等到Catchplay+上架,迅速加入片單,終於在週日補完的一部片。

原本就知道會是不容易看的一部片,實際看下去,真的難。

紀錄片用了四段(如果我沒有記錯)警員的錄影,看到第二段(最主要的一段)已經暈得我不得不暫停下來休息一下。第三段和第四段,努力撐著才把這片看完。

暈眩的痛苦與片中移工的處境,讓這片成為近期最折磨的經驗。

推薦我的朋友說這片觀點很節制,我同意他的看法。串流上,在字幕結束後,有小段導演的話(雖然字幕好像有一處錯誤,但不影響理解),正片之中,更多的是透過鏡頭與事件去呈現,讓這部片不糾結於案件本身與審判,而是從時間與制度的方面去觀察。即或不是非常深入,也是給了觀眾許多日常無法注意到的面向去了解整個移工在台灣的實況。

中間一直在想那旁白是什麼,最後字幕說明是阮臉書上的文字。這個處理,也讓比較社會的案件,有一點心理上的側寫。移地生活,工作辛苦而環境充滿危險,藥物成癮(或是被控制),環境不友善等等,在他的文字中都可以感覺到那份憂鬱。

2024年4月11日 星期四

文學上的有罪,法律上的無罪—墜惡真相Anatomie d'une chute

 


終於看了自從上映之後就一直有友人推薦給我的《墜惡真相》,看完與室友聊各種細節聊到睡不著。非常感謝友人們提醒不要看任何影評或文章,隨著故事展開而產生的心境變化飽滿真實。

真相,顯然不是這部片編導要呈現的東西。但看完的時候,還是會討論起那樣的結局,到底是怎樣?

電影無意展示「真相」,而是展示法庭上認定的「有罪與無罪」。無論最後觀眾是認為女主角殺人或是丈夫自殺,結果都可以說是對的,因為這劇本真正呈現的只有剖析一事件的各種可能及最後法庭審判的有罪或無罪。

然而,我個人的心得卻走得有些偏(極可能腦補過度)。

從電影中段兩人在事發前一日爭吵的錄音檔(電影中補以畫面呈現)開始,我便無法克制地投射進丈夫的角色之中。腦中展開了一個可能性:這是謀殺,丈夫謀殺了自己,但不是一個很精密計劃的謀殺,而是在長期壓抑、屈辱轉化成憤怒的狀況下,帶有復仇味道的衝動行動。

私以為這樣的想法即便沒有被編導挑明說,卻有不少線索暗示,最主要的還是在那一段爭吵之中,一個人被逼迫到一個處境,無法得到最親密的人的幫助,而是被質問、被否定,極度憤怒以致於敲打自己(這裡我傾向相信女主角證詞,因為我本身是會以這種方式處理情緒問題的人)。第二天女主角像沒事一樣跟一個女的聊天,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

其他線索則在於幾次出現的電視節目,像討論八卦一樣討論女主角的作品中如何預演這一切。這點讓我想到丈夫必然是熟知女主角寫作的路線與所有作品,如果憤怒以致於產生相對的復仇之心,那麼創造一個讓女主角永遠無法忘記的事,就是他的遺作(寫作上他也許做不到,但在生命上他可以)

其三是我們的視角看到女主角各種謊言與毫不自覺的精神暴力。我難免想到女主角若是換成男的,丈夫換成妻子,這部片一樣可以成立,只是變得較為刻板——妻子因為被傷害而自殺,好像更可能,丈夫殺妻太容易,以致於無法讓人認為是一個值得這樣認真審判。這部女主角偏向中性,在事發之前充滿自信、思想前衛,真心認為只要丈夫同意就不會造成傷害。她沒想過她施加的壓力,如何傷害丈夫。在一般普通的狀態下,夫妻之間,時常是男性會如此傷害女性。這部片轉調了這樣的身份,而使得整個詮釋的幅度變得更大。

有人說這是女性電影,我完全不這樣覺得,若是有什麼可以貼上的標籤,我想「性別」可能更為適合。在電影中段開始,大量出現的不平衡感,性關係、社會成就、家事負擔、照顧責任與精神狀態的不平衝,除了移居至法國(移居之法國之前可能更加不平等)之外,女主角都站在權力較高的位置。

另有人說,因為兒子最後的證詞是一個選擇/決定,電影畫面配上的是他自己的聲音,因此是他虛構的。我認同這個觀察的一半,認同的是這不像其他片段直接用丈夫聲音演出,應是導演有意為之,可我認為兒子有太多可以說的事,他只是挑選了這一段,並且加上了他的詮釋。又有人說,兒子的這一段就是一個創作。我想若是所謂「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詮釋」,那我覺得這確實像是創作。

跟室友說完這些之後,問:是不是只有我這樣想...

他說:嗯,應該是你腦補太多。

腦補的過程太快樂,所以還是記錄在此。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他們會攻擊—邪惡根本不存在Evil Does Not Exist

 

整個奧斯卡季都軟爛在家,今日終於進電影院看了今年第一部院線片:濱口的新片《邪惡根本不存在》。

本來想說還是等串流,結果這兩天看到它票房不理想,就動搖了。請了半天假,到華山看了早場。左手邊三人有兩人一直到片頭都在滑手機,終於放下手機,幾十分鐘過去又蠢蠢欲動。受到干擾的我只好往右邊空位移動。移完之後,他便大大方方拿著看(他應該沒有想看電影了)。手機光源影響太大,我又再往右前方空位移過去。

痛苦。

但電影本身是吸引我的。幾位已經看過的朋友共同的觀影資訊是:不要到任何資訊去看,以及這部片「完全不是我們知道的濱口」。

避開在試片後一日大量湧現在社群上的影評,甚至連預告和簡介都沒有看的狀況下進場看,特別可以以清明的眼光觀察整部片。

確實,不像是之前的《暗湧情事》、《偶然與想像》、《歡樂時光》與《在車上》用大量對白去表現角色關係與張力,這次只有說明會、說明會後負責露營區的兩位人員跟老闆開會的部分有延續此前濱口式對話風格。可即便沒有透過對白,我仍感覺到其中試圖讓不同類型的人互相理解的強烈渴望。這點讓我感覺這部片還是「很濱口」(雖然到底濱口不濱口根本不重要?)

討論度最高的是結局的部分(應該也是朋友特別提醒不要接收相關資訊的原因),幾位朋友都說不可解,很驚。有些朋友整理了各路影評的想法,跟我想的差不了很多,也似乎沒有像當初看《睡著也好,醒來也罷》那種很想知道各家看法的心情。就聽聽,然後了解「匪疑所思」對我來說並不困難接受。

為什麼巧先生要把那人壓制,甚至勒暈?為了救女兒,應該是共識。畢竟前面給過線索,鹿怕人,但若是鹿處於困獸狀態,也是有攻擊性的。當時的鹿處在困獸狀態,當時的巧先生說不定以整部片而言,也處於困獸狀態。他們會攻擊人。

「邪惡根本不存在」,只有「不」紅色,其他藍色。這一個紅,是這整部片要表達的東西。

我想我沒有覺得這部片是神片,喜歡度在我看過的濱口片中可能只勝過《在車上》和《觸不到的肌膚》兩部,不過看到濱口沒有一直往大製作發展,而是實踐他所說「同時保有獨立製作和大製作的可能」。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我對濱口重燃期待。


2024年3月26日 星期二

潛在孩童心裡的「暴力」—詭孩The Innocents


幾年前的《詭孩》上映時就看到不少好評,但票房似乎不是很理想,很快就下檔。在串流上看到時,跟室友就打算來看一下,沒想到在一開始的地方,就覺得有點受不了,暫停之後,一直放著沒有繼續看。

上週室友在各串流平台上找來找去,無片可看,才又決定挑戰一次。這次他看完,極力推薦我一看,他說:撐過前面,你會得到你想要的。我也想趁著這一股推力,速速補完。

看完,室友立即問:覺得如何?

我一時間不知道要說「劇情很好」還是「拍得很好」,因為兩個都讓人覺得佩服。

吃飯時才慢慢聊開。

主要幾個小朋友演員都太棒,不得不覺得導演在導小孩的戲,有他一套的方法印度裔小男孩的角色非常棒,讓人難忘的反派角色。孩童時期的心理狀態、交友關係、家庭影響,都在超能力的故事線中以激烈的方式呈現出來。我們都覺得是一部講述「暴力」的片。

「暴力」不是美式那種高權重位的人對弱者施加的「暴力」,而是一種潛在孩童心裡的「暴力」。原初僅只是為了交友而展示的能力,卻因為無人給予價值,而產生明顯偏差。「暴力」一旦發出就難以停止。在電影裡,成人無法看見那種「暴力」,小孩卻可以明確的感受到,並理解到大人無法處理這種情況下的「暴力」,必須由他們自己去解決。

電影有很多微妙的細節,像是念力在日常展現的方式,可能只是讓東西轉個方向、心電感應或是折斷什麼、讓什麼東西動起來等小事。「暴力」最初也是以小小的方式開始,但漸漸增強,有些人在遇上「暴力」時,會開始察覺不對,進而想讓事情往比較對的方向轉,有些人則認為事情不往自己希望的方向轉是因為自己用力還不夠。在日常生活、出門遊戲中,大事情與小事情之間看不見的關連,成為全片引人入勝之處。

2024年3月18日 星期一

濱口龍介粉必看之作—暗湧情事


 1.《暗湧情事》二刷,濱口龍介粉必看之作。人物糾結匪疑所思的路數在此已經淋漓盡致,被後面作品嚇過的人,可以來朝聖一下。不過個人覺得不適合作為濱口片入門,雖說頭過身就過,但頭卡住還是不行的。

2.在濱口眼中,人類真是完全不懂自己的生物啊⋯⋯。

3. 河井青葉被拍得太美了吧!

4. 奇怪的拉近鏡頭原來這裡就有,奇怪的親密關係原來也早已完成,好想知道卡蕯維蒂到底給了濱口什麼啟發。

5. 重喊一次一刷心得:畢製拍成這樣給不給人活路

坂本龍一的完美日常—坂本龍一:終章

 


《坂本龍一:終章》⋯可以說是「坂本龍一的完美日常」?

紀錄片當然是帶過他的重要作品與人生轉折,但我都不在乎,只覺得自己的皮膚隨著一首首歌曲有一波波的雞皮疙𤺥。

想到之前跟小幫手的小孩說聽什麼歌時起雞皮疙瘩,她問我:你為什麼要害怕?

啊啊啊⋯至今仍無法回答的問題!

總之是一部粉絲向的紀錄片...但不是粉絲也可以透過這部片認識和感受坂本龍一的魅力~

2024年3月6日 星期三

二刷《沙丘》

 



大家都衝《沙丘II》的時候,小廢廢我只在家裡(跟獅子一起)二刷了第一集。

美是真的美,看到中間想起當時在電影院被音樂和音效炸爛的回憶。雖然覺得它的製作值得大銀幕,但真的好懶。

平心而論,還是一部好片(在說第一集不是第二集),只是不是丹尼·維勒納夫在我心中的前三。

有朋友問,前三是哪三,嗯,就至少會是《烈火焚身》《異星入境》《怒火邊界》。

2024年3月4日 星期一

不要看預告直接看片—周處除三害

 


感謝Netflix迅速上架,這種體感冷爆的天氣,再想看的電影都無法讓我步出家門。

當初這片上映時,就有心動想看。因為很快衝了且懂我的朋友說好像不看大銀幕也沒關係。我就躺平等串流。

如今看來,友人懂我。

這片好和不好都很明顯,專業演員表演很棒,非專業演員表演很尬。不確定是不是因為導演是香港人的關係,最好的對白是廣東話的部分,最好的戲是邪教聚會現場。

前三分之一的敍述較慢,但後半部分可稱痛快。一起看的室友看完之後,連邪教詩歌都會唱,可見洗腦程度。

聽說預告很爆雷,若有興趣的人,不要看預告直接看可能會比較好~

2024年2月16日 星期五

台灣的賽鴿文化—一家子兒咕咕叫


在catchplay+上看了前年拿金馬大獎的《一家子兒咕咕叫》。

完全不是平常會想看的片,但耐著性子看完,覺得拍得很不錯。尤其佩服電影對賽鴿文化的描繪,第一個鏡頭就令我起了雞皮疙瘩,男主角不知道在兇幾點的狀態很貼近個人感受過的台南性格,男配部分有幾分像之前《川流之島》的男主角,女性角色部分則略顯單薄。整體而言,是好看且讓我感受到導演拍片越發成熟,會是令我期待的導演。

2024年2月15日 星期四

今日難再有—怵目驚魂28天Donnie Darko

 

在catchplay+上看到就存起來,終於在年假補完的經典cult film 。

此前好些朋友跟我提過這片,妙的是大家都以為我已經看過,而我沒有。之前Netflix似乎也有上架過,當時好像也有想看,但加入片單之後就拖了沒看成。直至今日才看完這部片,非常確定真的不是我失憶,真的是第一次看(因為自己記憶力差,所以看了忘記也是常有的事,但通常再重看就會想起來)

這片有夠怪,看過不會忘。就算忘了,再看到傑克葛倫霍年輕樣子,應該也會想起來。現在的數位修復版,看起很順,而故事則千禧年前後才能拍出的道地美國味。今日大概是很難再有這種片子,如此不正規,角色像是美式家庭故事和校園故事的混合,討厭的人很多,討喜的人很少,角色形象不明確,科幻設定不合理,到結尾卻還是會讓人微微一笑。或者像室友所說,嗯,越想會越覺有意思的片。

總之,推薦喜歡怪片的人看。

2024年2月7日 星期三

Netflix《遺贈的秘密》

 

算是有好陣子都處在電影和影集荒的狀態。週末一口氣看完六集芙莉蓮之後,Netflix演算法為我們推薦了韓劇《遺贈的秘密》,想說反正也沒別的可看,就看一下。

要說這片很厲害,好像也沒有很厲害的地方,但精緻度有到,懸疑劇情走基本類型路線。近期看了許多福爾摩斯的室友,很快猜到劇情發展。整體來說不是精彩到要大推,卻也足以作為一個年假在家追一追的小品(不玩太多花樣的方式,反而勝過很多構想很大,最後爛尾的作品)。

2024年1月19日 星期五

動作場面不多的動作片—私刑教育3 The Equalizer 3

 

感謝N台那麼快就上架《私刑教育3》,此前同室友看過第一和第二集。聽他說丹佐華盛頓本來是不拍續集的,《私刑教育2》是他第一次拍續集,而續集確實比第一集更好看。

我對丹佐華盛頓不熟,也沒有去求證這些事,不過確實挺喜歡《私刑教育》前兩集,特別是主角利用場地優勢打爆所有敵人的特點—第一集的IKEA和第二集的老家,雖然主角超強到不合理,但對手也不弱,動作戲算得上給好給滿。

《私刑教育3》基本上算好看,但可惜沒有延續到前兩集那種利用場地特性的設定,直接殺入別人地盤,而對手感覺比前兩集都還爛(室友評論如此,我同意)。

全劇主力在描述主角退休之心,動作場片精簡,但仍算是有力。個人認為比較可惜的部分是全片動畫不太給力。因此整體而言,仍不如第一和二。只是相對於某些主張特技和動作場面的電影來說,這部第三集故事顯然還是動聽得多。

2024年1月2日 星期二

男性角色演出出色—查無此心The Abandoned

 


看似不適合新年,實際上超適合。意外很有誠意的一部片,靜景拍得好、幾位男性角色演出出色,以類型處理議題的方式難得不令人不舒服。

個人覺得比較主要的缺點是菜尾那個角色的台詞有點太功能性,跟吳潔的對白幾乎沒有推理(雖然懸疑片,也並非一定要推理)。最亮眼的演出無疑是阮經天演出的阿生,各種語言之間的交替、動作表現都令人佩服。

感謝Netflix迅速上架,雖然個人滿想知道一年前的金馬版本到底長什麼樣子,但院線版本,目前也還是滿意,會期待曾導下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