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無法選擇的事—年少日記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有些片是前面看起來還好,最後收得不錯;有些片是前面看起來很強,最後還好。對我而言,《年少日記》屬於前者。

電影在去年金馬影展放映時,就有朋友傳來消息,推薦我一看,因此我一直持續有在關注這片。看到金馬影展口碑極好,而院線上映時反映平平,令我更想一探究竟。雖然又像許多片一樣,拖到最後沒去院線,等到最近串流上架才真正看完,但看完便理解為何會有影展與院線之間觀眾感受上的差異。

《年少日記》基本上是不知道任何事,直接看完會有最佳感受的電影。當初推薦我的朋友貼心提醒我,使我在關注各種消息的同時,也避開了任何影響觀看的雷文。加上時間又過了很久,點開《年少日記》時,我已經完全不曉得這是部怎樣的電影。

電影剛開始,對於主角一家的角色感到有點不耐,總覺得好像太過直覺刻版,中間的戀愛情節也讓我起了一陣尷尬感。不過,那個轉折點,有效地改變了整個觀看的視野,前面隱然覺得不對勁的地方,在後半都得到合宜的收束。我想各種分析應該都已說盡。

最多討論的焦點應該會是哥哥的自殺的影響,然而整片令我最常回想起的卻是父親的角色。

父親的角色會讓我覺得很極端,腦中一直出現「他有什麼問題啊?」直到某天,聽朋友說起自己父親是自戀型人格的時候,浮現了《年少日記》父親的角色。在網上看了一些討論,仍不確定這樣的連結是否正確,但卻好像可以更多了解這整部片的線索。

父親對哥哥與媽媽的批評與暴力,散發著自戀型人格診斷中那種「因為自己是特別的人,所以身邊的人也應該是特別的」、「錯都在別人」、「易使用暴力」等等,弟弟雖然備受疼愛,那種扭曲的價值仍被滲透,只想著自己不能只是好和還需要傑出,沒能夠發現哥哥已被逼入絕境。

電影裡透過成年的弟弟回網路留言,說:「憂鬱症是不能選擇的」,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更多是父母、個人能力是不能選擇的。成年弟弟在「為人父」一事上的恐懼是真實的。電影給了一個較好的結局,回到現實中,我看到自戀型人格的父親對朋友的影響持續至今,還看不到可解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