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阿堯宇宙中的《沈沒之島》(Taivalu)

 


昨天在catchplay+上「紀錄片」分類有什麼好看的時候,看到了黃信堯這部2011年的《沈沒之島》(正確片名應是「沈ㄕㄣˇ沒ㄇㄟˊ之島」)。今年金馬看了《唬爛三小》、院線看了《同學麥娜絲》,所以有點想看看阿堯導演拍一般紀錄片會是怎樣。

結果《沈沒之島》依然是那個我們熟悉的阿堯,鏡頭上認真凝視社會、旁白卻要你換個腦袋去思考(既是一種戲謔的幽默,又是在引導你「不要只是看,不去想」的力量)。

影片從阿堯要去拍太平洋上的小島國吐瓦魯(一個被聯合國宣告在不久的將來,會因全球暖化而第一個消失的國家)出發,一面看著吐瓦魯,一面對照著台灣。吐瓦魯和台灣一樣的是島國,一樣面對全球暖化的危機,但兩者有更多不一樣的地方:前者是仰賴世界各國經濟支援而生存、人口只有一萬一千人左右的國家:後者是我們生活的這塊已經工業化卻在國際上定位不明的國家。 

我很喜歡貫串整部紀錄片的「挪亞方舟」的故事。吐瓦魯居民大部分是基督徒,對大部分的島民來說「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是外面傳進來的事,他們相信「《聖經》創世裡上帝給挪亞的應許」,但影片接近結尾的地方卻有一位在當地教會工作的人說:「上帝是給挪亞應許沒有錯,但挪亞沒有承諾過什麼。今日我們面臨的全球暖化與海平面上升的問題,是我們人類造成的。」

《沈沒之島》裡阿堯去到遙遠的吐瓦魯尋找「海平面上升的證據」同時反思「台灣現況」,但我作為觀眾,卻再次想起以前研究所時老師跟我們說寫論文要像「一沙一世界」那樣去寫的教導。隨著阿堯導演的鏡頭和旁白,我們去了一趟吐瓦魯,回頭看過台灣南部的水災、地層下陷與人工沙灘,再看到在兩根金屬柱上建立的國家。這些場景是沙,我們從中間看到了「世界」,人類建造出的世界。

 原本只是想看看在《唬爛三小》與《大佛》之間的阿堯導演拍了什麼樣的紀錄片,沒想到看到了「世界」。如果阿堯導演有宇宙,那麼我想那宇宙不僅是他獨有的台語旁白,而是由他鏡頭和旁白帶出「看與聽」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