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4日 星期日

像瞎子摸象一樣-第三次殺人The Third Murder





從研究所某一年看了是枝裕和的《空氣人形》、《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與《橫山家之味》之後,就成了是枝裕和的死忠粉絲。一面回追他過去的片,一面follow他新片消息。如今除了《花之武者》和他早期紀錄片之外,大多片都已補齊。不敢說每一部都很愛,卻一直覺得是枝裕和很能道出現代世界人際的遠近、家庭關係的複雜,頗能呈現導演對日本社會的觀察和思辯的脈絡。

然而,我並沒有抱多高的期待進場看此次新片《第三次殺人》。因為從知道這次的題材、看了預告和簡介之後,感覺離此前我認識的是枝裕和有頗多距離,反而讓人想起其他日本電影《凶惡》、《愚行錄》之類的電影。

在這樣的狀況下,還是衝了第一週(因為排片量有點少,很擔心下週就很難看到...所以第一週速速去看),並覺得比預期的要好看。雖然覺得像是日本某一種懸疑的電影類型,與心理期待的是枝裕和電影有些落差(心裡o.s.是:這片子就算不是是枝裕和拍也沒有關係吧...),卻不能不說在看的時候還是滿被吸引。


我個人特別喜歡這電影特別是裡面對「司法程序」、「打官司的技術性問題」與「社會觀感」的呈現。福山雅治飾演的律師重盛與役所廣司飾演的犯人三隅再三對質,帶出來的是反覆閃爍的證辭、一再翻盤的說法與被害人妻女矛盾的證言,使整個故事就像配角對主角所說的比喻:瞎子摸象,不知道自己究竟摸到了什麼。真相在這片中不會大白,因為電影的目的只在於帶觀眾看見司法的侷限-判決不一定是正義,也不代表真相,而是受到技術、審議資源、評鑑制度的影響下,頗受主觀情感和偏見所影響的結果。這個結果,可能使人死、也可能讓人活,但無可避免的是在那人身上貼上標籤,使社會對他及他身邊的人產生既定看法,而導致無法正常生存的悲劇。

其次讓我喜歡的是電影對主角律師重盛心理的刻畫。一開始重盛就不段強調法庭上要講的不是真相,而是策略。唯有正確的辯護策略,才能達到想要的結果。因此對重盛來說,犯案真正的動機是什麼、真正的目的是什麼、甚至犯人是怎樣的一個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樣才能讓三隅免去死刑。隨著故事發展,重盛的經歷與三隅的經歷產生一些交會(一是重盛父親正是當年未判三隅死刑的法官,一則是重盛與女兒的關係...),使重盛對說辭反覆的三隅及此案的真相產生不同的看法。他最後選擇相信三隅說自己沒殺人的說法(但這個「相信」背後,還是有重盛個人想法和考量,最後作出的選擇),在法庭上以一個注定敗陣的立場為三隅辯護。

我想,無論是重盛立場的轉變還是整個過程帶出對罪惡的省思都細膩精彩。如果不抱著什麼對導演的想像去看這部電影,它應該算是部好看(雖然現場好像有人最後說睡著了...)、頗能帶人思考(雖然我右邊的觀眾看完覺得沒有真相和解說,很不滿意)的一部司法倫理片(?)。

***
(圖片來自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