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關於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的幾則隨想





1.前天看完這部《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整個晚上都很激動。不能不佩服它暗藏玄機的設定、充滿懸疑感的敍事方式、超高魅力的演員群與讓人忍不住多想的結局。上網看了評論心得,有不少好評與精彩的分析,讓我覺得關於內容已經沒什麼可以多說的,但還是忍不住想將自己因愛而生的一些想法碎唸出來....。

2.這是一部絕對不要先知道「大綱」就去看的電影。雖然電影設定挺奇特的,也許有人會覺得要了解一下才進場觀賞,但說真的「並無幫助」,反而可能因為多知道了什麼,而比較不能享受這部電影。在完全不曉得這電影裡的世界如何的狀況下看,才能真的和主角同步,一邊經歷、一邊拼湊、一邊推想、一邊感受。我以為唯有完全無知,才能完全融入(當然,這有可能是我個人的想法,而且看到這篇文的人應該都已經看完了吧...)。

3.個人極愛它充滿懸念的敍事方式:電影很大部分都有敍事是由一個女性的聲音講述男主角的故事(讓我想到《口白人生》,但又很不一樣),隨著故事發展,那聲音的主人才慢慢現形。當我們以為聲音的主角與男主角相戀,終於要互許終生私奔之時,故事又一轉,讓主述的聲音失去她的位子。這時,全部的角色,都回到平等的位子,聲音失去了力量(當旁白平靜地述說男主角的故事,我們感覺一切都在掌控中。男主角雖然命運多災多難,但在故事裡總是有一個方向,彷彿必定會到達。但當我們看到整個故事落入首領手中,男主角與女主角的秘密被發現,他們的命運就變得未知。聲音不再具有什麼權威,聲音的主人更成為了待宰的羔羊。)故事至此結合為一,邁向結局。

4.電影呈現兩個極端的價值:一個是當權「單身有罪」派,一個是「獨身萬歲」派。觀看的我們,透過這部片,卻對兩者都產生質疑(這個質疑是導演的質疑,同是也是我們對這種極端價值的質疑)。由此而生的是對於「親密關係」的進一步思考,例如:人是不是會為了合乎社會期待(或者該說為了生存)而偽裝自己,以找到一個伴?還是走到另一個極端,為了理想和自由,堅持一個人可以很好?但電影沒有停在這裡,反而透過「因有共通點而相愛」的設定,再提出一個最終問題:為了跟所愛繼續走下去,你願意犧牲自己到什麼樣的程度?(有人討論「因有共通點而相愛」的設定,認為這是在「單身有罪」、「獨身萬歲」兩個價值背後更影響劇中人物的核心問題。我覺得這想法很有意思,只是我自己看的時候,主要還是把它當作「相愛條件的隱喻」來看。因此我接受到的訊息與延伸的想法便是:你願意為所愛付上什麼代價?不過,思考這個設定本身可能隱含的批判性,似乎也是一種角度。這種角度帶出來的大概會是:為什麼相愛一定是建立在共通性上呢?現實生活中,互補的特質有時才是彼此扶持的基礎。)

5.撇開設定與故事的各種討論,這部電影的影像風格與配樂方式本身就很吸引我。我想如果不是它的題材與所討論的議題與現今社會息息相關(感覺是簡化又強化版的現代社會),這部片應該會是相當小眾的片。冷調的影像、奇特的視角、雙重敍事與詭異的配樂,創造出許多想像空間和懸念的同時,大概也會把一些觀眾推到很戲外(這或許也是導演目的之一),但也正是這些特點,讓我深深著迷(其實看得超緊張,但又超愛。聽我說這些話的朋友,直接說我很M。好吧,我承認我很M)。

***
(圖片來自網路)

好文連結:
1.《單身動物園》瘋狂星星下的反烏托邦寓言
2.【焦點影評】對婚姻霸權的叛逃——《單身動物園》
3.《單身動物園》: 一個無法用真愛和現實簡單劃分開來的複雜故事


***
2019.1.3

[二刷補充]

二看還是喜歡,並且似乎可以看見《單身動物園》和《聖鹿之死》共享的導演意識-解構「父權威權」(不太熟這方面的理論,想像是類似這樣的概念)。

奇妙的是初看《單身動物園》我就極愛,初看《聖鹿之死》則是極惡。重看《單身動物園》時,一直把這樣的感覺放在心上,想了又想,果然還是因為角色吧...。

雖然我應該不會二看《聖鹿之死》(也應該不會改變我討厭它的想法),但我一定會記得這個導演-他能拍出讓你愛、也讓你厭惡電影-他的厲害當然不是用嘴巴說的。

(至於,非普通系列...,再過些時候再看看要不要挑戰吧)(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