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加強版的真實人生-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

艾倫索金把電影稱為『印象派的肖像畫』,從現實生活中獲得靈感,但終究要加以抽象化,綜合了真實和想像的事件。《史帝夫賈伯斯》分成三幕,主要鎖定1984年麥金塔、1988年NeXT、1998年iMac的產品發表會,六個角色輪番上陣,那當然不是真實人生,而是加強版的真實人生。
-丹尼鮑伊 
傳記電影既非報導文學,也非紀錄片,它必須呈現傳主的人物形象、性格、情感、家庭與人際關係,乃至他的思想。更重要的是生動、精彩,因為非如此,留不住觀眾的眼睛。

我個人對傳記類電影興趣不高,不是賈伯斯迷,也不愛用蘋果。這次純粹衝著《猜火車》導演與年輕萬磁王而去看《史帝夫賈伯斯》。結果打從心裡佩服編劇、導演與這一個電影團隊。

拍人物傳記的難處在於它不可能追求詳盡忠實,亦無法無中生有。處理像賈伯斯這樣離我們不遠的偶像級人物,感覺一不小心就會流於瑣碎、陷溺在一些爭議裡,或者形塑出過度理想的角色形象。《史帝夫賈伯斯》對我來說,避開了這些陷阱,讓賈伯斯的成就與他的弱點同時並存。

這部電影以賈伯斯生涯三個代表性新品發表會後台為舞台(1984年麥金塔為始,1998年iMac為終),將它作為一個時代先知(或者代換成資訊時代的傳奇人物、少數人的偶像都可以)與作為一個人(不擅處理情感與人際關係的人類)兩種面向,以一種濃縮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眼前。

編劇和導演有意識地將這部電影視作一種藝術,一個創作,而非紀錄。這樣一種態度,讓電影有它自己的步調與節奏,以精彩的對白與肢體互動來說話。

編劇艾倫索金說:「這部電影是我個人對賈伯斯的詮釋,劇組人員再加入各自的主觀詮釋。我和導演丹尼鮑伊都認為,這部電影不是賈伯斯、沃茲尼克或約翰史考利的紀錄片。《史帝夫賈伯斯》開宗明義就說了,這是肖像畫而非照片。」從三個時間切入的方式,就像三張肖像畫,不是寫真,但卻更為有魅力。就像導演丹尼鮑伊所說:「那當然不是真實人生,而是加強版的真實人生。」因為強化,所以更能把人物的形象傳遞到我們觀眾這端。

我並不知道如何去評斷一部傳記電影,我只曉得這部片讓我在觀看過程中十分投入且享受,讓我對不熟悉卻很重要的一個人物有了皮毛的了解(至少...我不會再憑著不知哪來的印象認為「麥金塔」之後蘋果就一路順利到今日,也終於了解賈伯斯為什麼會被當作一個改變世界的人物,並對那在他背後不被人知曉的人物有一點點點的了解)。

***
(圖片來自網路)
開眼電影導演QA
開眼電影編劇Q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