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金馬奇幻]死神座旁的一個回身-在我消失以前

其實只需一點價值和歸屬,就能支持一個人活下去。
1.今年在金馬奇幻影展看的第三部電影《在我消失以前》,是搖滾樂團Stellastarr主唱尚恩克里斯汀森自導自演的電影。生命意義的追索一直是我偏好的題材,因此很早就確定要看這部。影展介紹寫得挺簡單,雖然心裡有一些期待,卻仍擔心故事沒有驚喜,太過平順的結束,在開場幾分鐘之後,才放下這份擔心。

2.從短片改編而成的長片,劇情本身不算複雜,但安排巧妙,節奏拿捏得好,讓人一直處在緊張和期待之中,不會一眼看透整個故事。看完之後,才能感受到導演透過這一天,要談的是生與死、光明與黑暗兩個看似對立世界的交會。對主要的幾個角色來說,這天都是人生的關鍵,兩個事件帶來的衝擊,使他們不能不去面對自己人生中的問題與真相。精彩的正在於簡單的故事帶出對於生命不簡單的思考。

3.在形式方式,導演用畫面、人物互動說故事的方式,也深得我心。電影開場沒多久,就可以感受到導演的幽默。故事大半部事都在半夜,但由於音樂和畫面調配,使整部電影灰黑卻充滿奇特的喜感。個人尤愛電影裡幾段像是幻象的部分,既展示了主角的心境也充滿腦補式的提示,讓故事在虛實之間游走,擺脫寫實的單調。我想如果用比較平凡的方式呈現,就算劇情一樣,電影的魅力和企圖應該會消失大半(好吧,真是那樣,也許我也看不到這部片了,哈哈)。

4.電影裡蘇菲亞朗讀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早早暗示這部電影的調性-可愛的死神、荒謬的喜劇。筆記動畫裡的蘇菲亞則暗示了主角的命運(結局)。我很喜歡這一類的暗示(雖然暗示太明顯,有時也會討人厭),總覺得這是電影有趣和迷人的一個特質。

5.這是一部拍紐約的片,不熟悉如我並不會特別意識到這點,但猜想熟悉的人,應該可以看出另一番趣味。這讓我想起前幾年一樣是走喜劇路線的《一頁台北》,或者是更久以前楊德昌的《麻將》(這部就很黑色了,不過是個人超級愛片),看的時候就特別能感受到導演對於台北城市印象的捕捉和呈現。

6.總結來說,這是一部看似平凡的奇幻電影,透過男主角一生的關鍵日,把一個城市的兩個世界連擊在一起。它給主角留下了活下去的轉機-轉機也許不是很大的,但即使只有那麼一點點,也足以使一個人把電話接起來,對著對方說:OK。沒有人是可以獨活的,每個人都需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歸屬。

***
(圖片來自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