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大雨中步行至華山光點,半身溼答答地趕上17:00場次。原本覺得是一個糟透的預兆,沒想到卻讓這部電影由外而內地滲進我的世界。
《白衣蒼狗》的光影與聲音是一種即將失傳的手工藝,它的內容直探台灣社會最底層也最黑暗的地方。議題性強且多,卻沒有任何令人感到不舒服的刻意。重要的戲,淡淡地說。山雲雨夜,悟姆的臉在各樣的光中變化,觀影的時候你看著他,他看著你。直至最後那一幕,那一幕你就知道,電影已到了尾聲。我幾乎是一種虔敬的心看完最後字幕。
年輕的時候大量看過台灣電影(還有那幾年的新加坡、中國各地的藝術片),這幾年少看了很多。不是台灣電影少了(總數有沒有少我不確定),而是更主流的題材與拍攝,更多類型片的發展。雖然樂見其成,但時常想起的還是那些(當時沒有人看的)老片,像是有很多粉也有很多黑粉的楊德昌、早期的蔡明亮與中期的侯孝賢。在我心中《白衣蒼狗》加入了它們,那些屬於台灣特定時空下的電影,相信它會成為未來人回頭看我們這段時間的一個重要切片。
在過去一年的影展後,看到許多好評。一直認為它可以順利上映,卻一等再等。實際看了電影,才明白「為何它的上映之路如此艱難」。預告片就不必說了,根本不可能剪出來,真的剪出來也是歪曲了這部電影本質的預告。在華山可以看到剪出電影開始之後幾十秒鐘的一個長鏡頭作為類預告的東西,不知道其他看到的人怎樣想,我當時深深被吸引,非常想知道做這樣事情的人到底拍出了什麼片。後來知道它在募資,再後來上映了,場次少到不行。
想要看的人必須把握。這部電影需要大銀幕,需要有那個黑,才能看得清,需要那麼靜,才能聽得分明。如果沒有黑與靜,對這部電影的理解可能會大打折扣。而目前看來,它無法在院線撐得太久。
特別提醒:這真的是一部超級無敵嚴肅的片,沒有一點娛樂、沒有一絲討好。請不要有任何對「好看」的期待去看,否則可能會忍不住滑手機,影響到其他人(被左右夾攻的苦主淚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