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民主的完整性-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The Great Hack

 


週六在catchplay+上看了《脫歐之戰》後,週日在看了Netfilx自製紀錄片《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雖然本來就是因為看了《脫歐之戰》才會回頭去看2019年7月上架的《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但連續看下來,兩部片互相補完的程度還是超乎我預期。

《脫歐之戰》中,劍橋分析公司的戲分並不算多,雖然有提到他們投放廣告訊息的方式,但劇情的主要還是繞著主角的想法、留歐派與脫歐派的競爭、被忽視意見的邊緣人們視角,結局的重點也放在:「現行的體制能夠真實反應民眾意見嗎?」一問題上。

《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則是以「劍橋分析」公司為主要討論的核心。該公司在英國脫歐及美國大選中參與的內容之所以可以被公開,主要是因為劍橋分析公司兩位前職員克里斯多福.懷利(Christopher Wylie)、布特妮.凱瑟(Brittany Kaiser)站出來說話(看完影片後才知道他們兩位的書目前都有中譯本,克里斯多福.懷利的《心智操控》與布特妮.凱瑟《操弄》,前者是剛上市不久的新書,後者則是去年底出版到今年據說都還在暢銷)。

克里斯多福.懷利算是劍橋分析公司被調查後第一個願意站出來說明的人物,但可能因為英國脫歐及美國大選時期他已經不在劍橋分析公司工作,所以《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是由布特妮.凱瑟以及控告劍橋分析公司企圖蒐集他個資的教授大衛.卡羅爾 (David Carroll)視角為主。

布特妮.凱瑟的部分,紀錄片拍出她職業生涯,勾勒了她的過去(歐巴馬的幕後團隊、人權相關工作到後來劍橋分析公司的重要職員),也問出她決定要站出來說話的原因(無論她面對鏡頭時說的是否全是真的,對英美兩國的調查來說,她都是唯二願意出來說話的關鍵人物)。

大衛.卡羅爾則把重點放在他對於「個資在人民不知情的狀況下被拿走」的憂慮,由此發展出來問題是人們在數位化世界留下的足跡被截取、轉賣給各種數位行銷公司,甚至被拿來作為政治操作的基礎。人們可能不知道自己在網路上看到的真新聞假新聞是經過精密計算過、投放出來的廣告訊息。

劍橋分析公司因侵犯隱私的問題,宣告破產,但整個事件拖出真正的問題卻是影片中《衛報》記者凱蘿.考沃德(Carol Cadwalladr)所說:「這是關於民主的完整性、關於我們國家主權的問題」。

英國脫歐及美國大選原本都是離我們頗遙遠的事情。即使在資訊發達的現代,我們若不特別去關注,國際上無論政治、社會還是文化的新聞都不會自動流到我們眼前。然而,經過去年和今年台灣兩次大選(及其間地上和空中的各種戰爭),我們對所謂「假新聞」、「資訊戰」變得不陌生。

《脫歐之戰》和《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所講的東西離我們並不遠,劍橋分析公司破產收攤也不表示利用個資影響選舉的方式就被斷絕(反而可能有更多國家或政黨投入更多金錢和資源進到數位世界)。

影片中布特妮.凱瑟說了一句令許多人難忘的話:「數據也正式超越了石油,成為了全世界最有價值的資產,甚至遭到武器化。」而全世界的民主政府可能都還未能想出辦法阻止這一切的發生。

老實說,我覺得前幾年看的紀錄片《第四公民》(當時)給我的衝擊比《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還要大,但不能不說後者讓我更了解我們所生活的「現實」。數位世界是跨國的,因為臉書與其他平台是跨國的,劍橋分析公司參與過的選舉也遍布全球,想必同類型的政治操作方式會在各地方不斷交戰。

最終民主制度會面臨什麼呢?我們還不知道。但也許,很快,我們可以在美國這次大選中看到進一步的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