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女性」與「精神病」-82年生的金智英Kim Ji-Young Born, 1982

 


這兩天看了之前上映時討論度很高的《82年生的金智英》。電影確實如當時看到的討論那樣,有大量對「韓國性別不平等文化」的描繪,兩位主角的角色也十分容易讓投射自身經歷,可以理解為什麼熱度會如此高。

光是比較台灣和韓國文化中的男女職場狀態、婆媳問題、重男輕女等就有太多可以談。因為個人經驗有限,我頂多只能說電影裡雖然把「婆媳問題」刻劃得很清楚,卻在「婚姻」的部分頗為美化(在我看來男女主角其實都還滿體貼對方的,不過也許足以嚇死未婚的男女?),好像「婆媳問題」就是兩人之間最大的問題。

職場方面,也許是沒有真的進過大公司過班,加上身邊強大的女性太多,因此很難感受到全片不斷強調的那種「排擠女強人與請育嬰假的男性」文化。重男輕女問題,感覺在我父母那輩還是非常明顯,在我這輩也許還有很多,但自身接觸到的朋友來說,似乎沒有像電影演的那麼誇張(因為真的跟韓國文化太不熟,不曉得現實的韓國是否如電影所呈現的那樣)。

(以下有雷,未看勿入)

***

我看這片最期待的其實是關於「女性」與「精神病」的描繪。

電影裡,社會對「女性」的歧視無所不在,女主角在「自己想成為的職場女強人」與「勉強自己接受現實成為一個全職媽媽」之間掙扎,以及發現(或者應該說被告知)自己「有時會變成別人」一事之後轉向寫作。這兩部分頗像《黃壁紙》(之前看《吞噬》後,室友推薦一讀的女性主義短篇小說經典)故事中的女主角(經典作品果然就是會在看其他作品中時時想到),被認為產後憂鬱,不斷被先生要求休息,但她根本不想休息。

女性主義的部分我覺得很清楚,也很棒,但「精神病」部分最終卻讓我感覺空空的。男主角職場的同事、男主角的母親、女主角的母親、女主角的父親和弟弟,都讓人覺得「精神病」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陌生的存在,同時有「歧視」和「同情」兩種成份,每個人都不曉得怎麼辦,又因為不了解而感到恐懼。

到故事三分之二之前,我都還覺得電影對但「精神病」在人際間的張力描繪得不錯,但女主角一知道自己的狀況之後,「很快速地帶過她積極治療、很快速地讓她和先生合解、很快速地讓她投入寫作」這部分讓我覺得非常錯愕。前面花了這麼多時間描述的困難,結尾卻用很輕易的方式收束,怎麼會這樣呢?

在很不能接受這樣結局的狀態下,跟只看過小說的朋友提起這部電影,朋友建議我去看小說。她說:小說是大悲劇收場,一切都沒有變。

我想我應該是不會去看小說,但聽朋友說小說結局,心裡一直在想:為什麼電影要改成現在的結局呢?是我誤解了結局嗎?還是我真的離一般人太遠了呢?也許電影的結局才是大家想要的?(畢竟我是連《我們與惡的距離》都沒有看的邊緣人)

也許真的需要有電影和小說都看過的人來為我解答了。

#女性主義的部分也許成功傳達了
#但精神病的部分也太省略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