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要掌聲,不要反思—自殺實境秀This is Your Death


(本文有雷,未看慎入)



《自殺實境秀》是朋友去白鹿洞租片時在架上看到,直接決定租回家看的片。他看完把片子給我,說推薦一看。在此之前,我其實並不曉得去年有這麼一部電影,片名與演員也多不認識,題材也不怎麼吸引我,但反正已經借了,有點時間,也就看了。

電影講述一位老練的實境秀主持人(男主角),在直播時發生參與者失格槍殺他人並自殺的意外。目睹一切的男主角,受到極大的衝擊,決心要在電視機前把真實的想法說出來。他原以為講出真相會失去一切,卻意外有了開創新節目的機會。他決定抓住機會,想透過新節目,對整個電視圈提出挑戰:讓世人看見,電視上的高富帥(或高富美)都是假的,要將真實世界許多不為人知的痛苦帶到電視機前,讓觀眾看看。

這樣的出發點固然是好,但完全可以想像電視開播之後,再高貴的理想,都會被收視率(也可以說是名與利)綁架。男主角很快就偏離了他最初的想法,且越走越遠越無法聽見別人的意見。走向滅亡,完全在預期之中。

以劇情大方向來說,《自殺實境秀》並不是有什麼出人意表的設計,但故事說的完整動聽,也把「電視媒體」的特質清楚地展現出來。因此,看的過程,我一直想到波茲曼(Neil Postman)在《娛樂至死:追求表象、觀笑和激情的電視時代》的驚世之言:

在電視節目進行期間,幾乎完全不容許人表示「讓我想想」、「我不知道」、「你說......是什麼意思?」或「你的資料是引述哪些來源?」這種論述不只會減慢節目節奏,還給人一種不確定或未經修飾的印象。這時往往要顯現出人類進行思考的過程,在拉斯維加斯舞台上表演這種過程會令人尷尬、生厭,但出現在電視上同樣不討好。電視導演早就發現,在電視上播出思考並不受歡迎。思考過程沒什麼可看的,簡單一句話,思考不是表演藝術。電視卻需要表演藝術,於是美國廣播公司聯播網為我們展現一幅畫面,言辭犀利、具政治卓見之士屈尊迎合媒體,只能遷就索求來琢磨表演技巧而非觀念思想。這便說明那八十分鐘節目為什麼娛樂價值十足,就像貝克特的劇作:寓意鄭重其事,意義無從理解。......到頭來,觀眾只好對精彩演出鼓掌,這正是所有出色的電視節目想達到的目標--要掌聲,不要反思(頁118-119)。
從麥克魯漢那句名言「媒體即信息」延伸而出,波茲曼對電視特有的「娛樂性」做出許多思考。雖然後來媒體發展遠超越麥克魯漢與波斯曼的想像,波斯曼過去的思考,從今日的角度看來,似乎稍顯悲觀,但卻似乎極為適用於《自殺實境秀》這部電影(或該說這部電影主線正是波斯曼對電視節目的理解,只是電影把時間點設於當代,考慮到在數位的世界中更多變奏和發酵的可能)。

回過頭來看,這部電影或是類似思考「科技與人性」的影片(例如《黑鏡》之類),是否不同於「電視節目」?可以引發人真正去反思嗎?其實我不是那麼確定。

就像《自殺實境秀》最後的結局:男主角崩潰了(眾叛親離、名利雙失,並且面臨FBI的偵察,難逃牢獄之災),而生活艱困的男配角決定活下去(然後,贏得眾人的掌聲與支持)。但,然後呢?電影並沒有說(因為故事高潮過了,因為故事結束了),觀眾關掉電視/觀眾離開電影院。他們也許並沒有從中學到什麼(當然我們不會知道),我們也許也沒有從中學到什麼(雖然學不學到什麼,是非常個人的問題)。


***
圖片來自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