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視野與感官體驗的重現-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週五晚間同朋友去日新威秀衝IMAX版的《敦克爾克大行動》。看完,朋友覺得諾蘭這次失手了,電影沒有觀點、沒有過去諾蘭電影給人那種驚奇感受(但因為他原先就覺得這不像是諾蘭會拍的題材...所以「不很期待」...也就「不很失望」)。我則是在開看的前三十分鐘就產生暈船的感覺(幾乎要吐),雖然隨著視角轉換、故事推展,慢慢緩和下來,整個過程卻只感受到非常強烈的音效配樂與彷彿4D的炮火攻擊。因此,到了電影收尾的時候,我同電影的主角群一樣,為了能夠安全上岸、回到家鄉而感到開心。

我很難想像《敦克爾克大行動》這樣的題材還能怎麼拍,因此無論是看之前還是看之後,都認為這應該是一部歷史迷才會喜歡的電影。第一個週末過去,才發現自己好像錯了。在美國叫好叫座的狀況不說,看到朋友圈裡衝第一週的人比想像中的還要來得多(當然評價極為兩極)。雖然知道是因為是諾蘭(那個拍出《記憶拼圖》、《頂尖對決》、《黑暗騎士》與《全面啟動》的諾蘭啊),才能有這等號召力,還是覺得奇妙。

故事本身十分簡單,即使透過口頭講述,也可以理解整個過程與這次徹退所以重要的原因。然而這部《敦克爾克大行動》透過分成陸/一週、海/一天、空/一小時的敍事手法,企圖似乎不在知識上的理解,而在視野與感官體驗的重現。

諾蘭沒有要為這次徹退行動編寫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而是想透過電影技術(拍攝加上放映)帶觀眾回到歷史現場、成為無名小卒,去經歷感受魚雷、炮彈、機關槍攻擊下的恐懼(明明可以看到彼岸自己的家園,卻渡不到那裡去)與失敗逃亡的羞恥感。因此,這一次的諾蘭電影,劇情不是那麼曲折魔幻、引人入勝,角色沒有那麼深沉迷人,音效似乎有點過度地搶盡鋒頭,但他還是講了一個精彩、能呈現他世界觀的故事-不單讓這個已經很少人關心的歷史事件重新被關注和討論,也二戰的「老派」觀點重新浮上台面。

老實說,我個人沒法太欣賞《敦克爾克大行動》(尤其是太滿的音效配樂),不過就像是看特殊3D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一樣,我覺得在IMAX廳看《敦克爾克大行動》仍是一個奇特的觀影經驗。

***
圖片來自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