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關於高雄的-愛琳娜


週末和朋友看完林靖傑新片《愛琳娜》。朋友覺得電影角色成功、幽默有喜感、敍事清楚,雖然後半部分細節交待不清,但算是好看的片。我則覺得影片想要表達的東西不夠強,故事組織有點鬆,劇情元素太多(親情、愛情、社會現象、鄉土情懷乃至於社會運動都想要),結果串在一起的力量卻不夠強烈,無法明確感受到電影核心又使得片長有些太長,所以並不特別喜歡。不過,看完之後,還是覺得電影裡有些部分值得一談。

首先是個人覺得最喜歡的部分:城市的面貌。我看過好些在高雄拍的電影,有些是取景在高雄,有些是故事發生在高雄,有些是以一個社區為主,有些則是以高雄為基礎設定出一個虛構的城市。個人會將這片歸類為故事發生在高雄的電影。由於男主角是計程車司機,使整部片能夠拍到許多高雄街景,甚至是比較不為人知的景色。從電影裡可以感受到劇組在取景方面的用心-讓人看到這個城市的許多面貌,而不只是一個社區、幾個地方,也不是那些著名景點地標。從繁榮的市中心,到面臨重劃的市郊,從機車、汽車行駛的馬路到捷運火車上的風景。如果說看完這部片子,有什麼東西留下,那我第一個想到的是高雄的樣貌,而不是劇情給出的東西。

其次是角色與演員。有人說選角對了,電影就成功了一半。這部片角色形象鮮明生動,演員又能演出角色該有的形象,讓有些老套的劇情不會太過作做無聊。選角方面顯然是成功的,幾個主要演員都有到位的演出,尤其是飾演計程車司機的莊凱勳,呈現出司機衰衰呆呆卻十分討喜的樣子,他串起整部片的台語口白(廣播節目)更是讓人感受到他的功力。而包含計程車司機在內的所有角色,都突出高雄地方特色-熱情衝動的人辛苦地生活,在不那麼繁榮的大城市裡努力尋找生活的出路。

其三是個人覺得可以做得更好的部分:劇情的組成。電影本身不算難看,但個人以為剪成二個多小時還是顯得稍長。以一部城市小品來說,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之間應該比較適合。此外,前半部分給人感覺是以剩女音樂老師尋找真愛的故事為主,後面卻轉為快閃表演與社會運動。即或整部片以廣播電台的「蒙面愛琳娜」串連起來(個人覺得是個好安排),轉折部分亦有交待,但給人的感受上還是有一些不連貫(嚴格來說,我滿喜歡劇情後半的轉向,只是前半幾乎沒有得到暗示,而使得後面部分變成快閃族與反拆社運時覺得有點突然)。如果這片如導演所言:「是一部台灣氣息濃厚的愛情喜劇,故事取材於林靖傑對台灣草根庶民的深刻體會,以『失敗者聯盟』的概念發想,希望各種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人生,都可以在這部電影中扳回一城、尋回希望」那麼,我以為前半部分能夠多突出角色的困境,後半部分則需要做得更強而有力一些。

總體來說,這部電影無論是「火雞」還是「血暈」,都是很有趣的梗,以畫面說故事的部分,也做得恰到好處,可以說是一部討喜台灣電影。無法讓我個人滿足的可能是它講述故事背後想要傳達的東西,在眾多元素的分割下並未能成功傳遞出來。看完電影後留下的印象最終停留在一個個優點上,而未能形成一個整體精彩的感受(不過,這大概是身為高雄人一個恨鐵不成鋼的過度要求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