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革命青春マイ・バック・ページ

知道《革命青春》是改編自《我愛過的那個時代》,又聽說那是村上春樹早期小說的時代...。所以一直想看這部電影,結果一直也沒找來看,直到昨天才在地殼下影社(三餘書店週四電影時間)看到

電影以日本「全共鬥世代」為背景,以一個有社會關懷、左派思想與熱情的年輕記者為主角。那時許多(不確定是不是大多數)知識階層中的年輕輩都受到當時代世界性社會主義思潮影響,懷有改變世界的夢想,主角是其中一個。然而,學運高潮過後,有明確目標、能夠指導行動的學運領們或被抓入獄、或潛入地下,具政治意圖的反抗走到末路,那群懷有改變世界夢想的青年,沒有此前的機會和方向,只能落在奇怪的位置,接著可能不小心就被虛幻的目標吸引、做出自己都不確定的事。

我不曉得原著是怎麼寫的,但透過導演的眼睛,整部電影讓我們看到的是「全共鬥」即將瓦解前夕,受學運文化的年輕人做出錯誤判斷導致的悲劇。

電影裡,妻夫木聰飾演的是夢想成為左派記者的青年,松山研一則飾演一個希望能成為學運英雄的冒牌騙子。兩人喜歡一樣的書、聽一樣的音樂、有一樣的思想傾向,並且一樣受到學運領袖所感召,懷著不同理想(記者想要寫出獨家報導,而騙子則想要成為真正的英雄)走到一塊。即使有種種警告和提醒,兩人都出於本能地說服自己繼續相信彼此、展開行動...直到,過於天真而不週全的行動害死無辜之人,問題才爆發開來。

雖然整部電影以平靜記述,但卻藉著幾場對話提出核心問題:

首先是「究竟為何革命(學運)?」松山研一飾演的梅山與他人的辯論,顯示學運發展到後期,有一些參與學運的人已經不知道為何起義、不曉得整個反抗運動的目標與行動的意義,而是把運動當作是「被人看見」、「獲取權力」的工具。當曉得目標且知道如何組織行動的人被一一剿滅,不懂卻想要出頭天的冒牌貨和騙子就紛紛出籠。

其次是「如果革命(學運)有其正當性,就能使用暴力嗎?」妻木夫聰飾演的澤田與封面女孩的幾次對話,顯示出無論一個人是否認同學運,都難以接受無故傷人之事。即便梅山只是打著學運名號的騙子,依然給社會大眾負面觀感。以致於原本大眾對學運可能還殘留的一些同情,也都被消滅。

電影的最後,記者與冒牌貨的夢都碎了,只是一個最終理解錯誤、感到痛悔,另一個卻往欺騙方向(欺騙自我也欺騙他人)繼續墜落。出獄後的記者在沒有受太多教育的老朋友面前,終於忍不住痛哭(個人詮釋為發自內心的痛悔),也許理解到年輕時自己過於浪漫而無知地追求理想,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那是年輕時候,熱情追夢的他們不曾理解和體悟的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