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從我們到我和你-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





終於!終於擠出時間看了netflix這部奧斯卡季的強片《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

史嘉蕾·喬韓森、亞當·崔佛是我算喜歡和熟悉但沒有到大愛的演員,愛情與婚姻也不算是偏好的題材,因此最初完全是因為netflix強打、預告看起來不錯而產生興趣。原本上架第一週就要看,臨時改變行程去聽了場新書發表會而拖到這週。

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年紀的關係,《婚姻故事》在同溫層的熱度極高,過去一週看到很多討論,幾乎可以說好評如潮。但有一些附註:「這一部會虐」。

畢竟是「婚姻故事」,而且看起來就是「離婚」過程,怎麼會不「虐」呢?抱著這種心態看完全片,其實覺得:咦咦,還滿暖心的吧!?如果用大虐、中虐、小虐來分,這部應該只能算是小虐吧?

確實電影有些互相「弄」對方的橋段,但故事建立在「兩人相愛」並且沒有真的「撕破臉」的基礎上。電影感覺一直在平衡雙方的處境、觀點與期待,手段和對立的戲碼比較像是例行性的展示張力,最終希望讓觀眾看到的是「愛的開始」與「不能不分開的理由」。可以說是透過一個不得不打的離婚官司,展現出「從我們到我和你」的整個情感變化,以及背後深藏著關於兩人的夢想與現實。

我想《婚姻故事》並沒有讓我一見鍾情(就是馬上愛上的感覺)。不過看完之後回頭看相關資料,才知道這部電影靈感來自導演諾亞·波拜克自身經歷,諾亞·波拜克的是《紐約哈哈哈》的編導,而《紐約哈哈哈》是我第二次看才被打中的電影(第二次看完覺得比第一次看喜歡三倍以上,可以說是二見鍾情吧),所以我想再過幾年重看《婚姻故事》會有不同的看法。

若純就第一次看的感覺來說,我覺得亞當·崔佛的角色很厲害(按情境應該是比較難令人產生同理,這電影卻讓他的角色格外令人有共鳴),相對來說史嘉蕾·喬韓森雖然鮮活但角色給人的印象似乎稍弱,但其他女性角色倒是頗棒(尤其是女方律師),可以說還是取得很好的平衡。另外就是透過本片,大致能感覺到在美國「離婚」一事(特別在有小孩的狀況下)有多可怕。

#沒有看過紐約哈哈哈的人真的可以一看
#我自己是想補個導演前作青春倒退嚕



***

part 2(第二天的感想)


(以下大雷,未看勿入)



剛看完以為自己沒有那麼喜歡(只是喜歡,不到熱愛),沒想到這片是越生活越回味的那種電影(又,《紐約哈哈哈》也是)。只過了一天,而且還沒有重看過第二次,我就已經開始想念這電影的一些部分。像是一開始兩人寫下彼此優點的部分與結束男主角看到女主角寫了什麼的部分,那真的是...令人感動(我看電影幾乎不落淚,所以只能說令人感動),還有男主角獲大獎時女主角真心喜樂與讚美(雖然後來變成一筆要不要分的財務...但我相信那開心是真的,並無虛假算計),此外就是另我印象深刻的是男主角在知道女主角得到艾美獎提名時,直覺反應是:恭喜,最佳女主角。而女主角(還是女主角男友?)說:是最佳導演,那一刻,男主角的眼神表情。我不曉得那是不是暗示,他至此才明白女主角為什麼會說想要「完全不同的生活」、她為什麼想回到加州,以及為什麼他們會走到這一步。我想至少在此時,他明白了。她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在此之前,他一直把自己的想法、對劇場的熱情、對紐約生活的愛,都投射到她身上,以致於沒有能夠明白究竟怎麼會變成這樣。就像亨利也有自己的想法,而他仍認為亨利想的與自己一樣。直到一切都過去後,他才看清楚,其實一直不是愛的問題,而是當他專注在自己世界時,並沒有真的明白女主角與孩子與他不同的感受。割破手腕讓他放棄了爭奪什麼(讓一半的世界回到他掌控),但直到他看見女主角前進的方向,他才真明白為什麼事情會走到現在這樣子。

我想比《婚姻故事》更恐怖的婚姻故事一定存在,但鮮少有像這部電影這樣,讓我們看到兩方在社會支援方面的差距,又讓我們對看似較虧欠的一方產生敬佩同理之情。

因為我們時常都活在自己世界裡,自我中心太久,以致於很多重要的事發現得太晚太遲。只有在時間沖去情緒之後,回頭來看,才知道,美麗的東西一直在你身邊,只是當時候你不曉得。

#就是一個佩服導演
#把自己細細的感覺化作電影故事的能力
#當然我相信改編改得很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