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看完《日常對話》和導演講堂(其實就是加長版QA時間),出乎意料地非常喜歡這部片。回家之後,看了幾篇訪談評論,覺得紀錄片、QA和網路文章的內容多少有點重疊,但有增補加強的效果。
越是了解片子形成的過程,越是覺得片子本身簡潔有力。用日常的風景把社會底層人物的生命、兩代母女的關係與無法言說的事包住,慢慢地剝開。誠如導演黃惠偵所說:「這部作品不僅只於同志議題,更多的是家庭與母女關係。」沒有嚴正地批判什麼,卻讓離開電影院的觀眾很難不有所感受。
放映之後導演和她的女兒到現場,只簡單的開場就開放提問。我己經忘記問的問題有哪些,卻對導演的回答有頗多印象,像是為什麼要花了十年以上的時間拍攝這部紀錄片;她如何接觸到紀錄片、如何因為社大課程(遇上一群學心理學做社運的人)而走上不同的路;她女兒的出生對她和她媽媽的影響等。她說因為跟著社大那群老師去做社運,讓她思考自己的媽媽、家庭和社會,因此才會有這部片的視角。而做社運的經驗,則使她能夠面對自己不敢說出來的問題,用拍紀錄片的方式,改變她和她母親的關係。
我沒有看過短版《我和我的T媽媽》,不曉得它和《日常對話》之間的差別。但我猜我自己會更喜歡《日常對話》,無論是片名還是剪裁、敍事還是片子描繪的社會/家庭/母女關係。導演的QA或網路上的訪談文章,則讓我覺得片裡片外的故事都值得了解。這部片不單是家庭,也是時代和社會的紀錄片。它將許多日常生活無法去談的事情,搬上大螢幕,讓人觀看、思考和討論。
導演說這是社會運動中所謂「以隱私換議題」的方式。我覺得這部片做得非常成功。雖然我應該不會看第二次、第三次,但真心希望這部片能被更多的人看到(而且最好是能聽到導演QA時間)。
***
圖片來自網路
我沒有看過短版《我和我的T媽媽》,不曉得它和《日常對話》之間的差別。但我猜我自己會更喜歡《日常對話》,無論是片名還是剪裁、敍事還是片子描繪的社會/家庭/母女關係。導演的QA或網路上的訪談文章,則讓我覺得片裡片外的故事都值得了解。這部片不單是家庭,也是時代和社會的紀錄片。它將許多日常生活無法去談的事情,搬上大螢幕,讓人觀看、思考和討論。
導演說這是社會運動中所謂「以隱私換議題」的方式。我覺得這部片做得非常成功。雖然我應該不會看第二次、第三次,但真心希望這部片能被更多的人看到(而且最好是能聽到導演QA時間)。
***
圖片來自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