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蘇州河》後,終於有動力看一直想補完的《春風沉醉的夜晚》。也算是非常婁燁的一部片,秦昊和陳思誠都被拍得非常好,尤其是秦昊演出的姜城,舉手投足間魅力盡現。除此之外,這部片於我來說,似乎就較為平凡一點。相對來說,《蘇州河》那簡潔明了的故事與對白更得我心。
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像夢一樣真實—蘇州河
十幾年前看了婁燁的《頤和園》之後就一直想補完這部《蘇州河》,但當時能看到的片子畫質非常差,差到以為是盜版。過了十年進入串流時代,在catchplay+上看到,點開又停在前面蘇州河上超晃鏡頭。遲遲沒有看完,然後它就下架了。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主創對英國社會的觀察—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這部劇在Netflix剛上架第一天,就聽到室友弟弟的推薦,接下來一週的時間,陸續在不同平台上看到人討論。因為預計要看,所以大部分都快速滑過去,只留存了一篇關於《失控的焦慮世代》的一篇短文(因為自己剛好正在讀這本書)。
《失控的焦慮世代》讀完,接著馬上看《混沌少年時》,一書一影集的內容,在我腦中互動得極為激烈。雖然書是以美國為主(也有拿其他國家的數據,畢竟全書重點「手機為主的童年」,並不是美國獨有的狀況),而影集是以英國為背景的故事,但看的時候會強烈感受到影集主創對英國社會的觀察與《失控的焦慮世代》作者非常一致。
《混沌少年時》四集,核心故事沒有太過戲劇化的翻轉,但每一集看完都改變觀眾對事件與角色的看法。核心故事即「少年刺殺了一位女同學,警方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是他所為」,第一集很簡單,就是呈現一個警察拘留青少年罪犯的過程。由此留下的問題是: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家庭問題?戀愛關係?在第一集我們只看到少年否認犯罪,而無法確定問題出在哪裡)
第二集警察進到校園,在各年級請學生提供線索。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校園的狀態與警方期望的差異極大,校園裡所有學生都在用手機並且所有學生都已經知道案件,警方追查的方向完全錯誤,因為事件前因後果都不在現實世界,而是在手機互動的網路之中。
第三集也是公認拍得最好的一集,全部幾乎就是心理師與少年的對談。從友善家常對話開始,很迅速地切入到一個令少年緊張的問題「爸爸和爺爺」、「陽剛」,心理師追問而少年不願回答,在少年混亂爆怒之後, 心理師離開現場再次回來,仍追著這個問題,慢慢看見少年自我形象與期待之間的落差、在學校處於較邊緣的狀態、社群上由密碼組成的霸凌(及背後原因)、對親密關係的想像(13歲的孩子應該有什麼樣的兩性身體經驗)、無法控制的情緒崩潰與憤怒,最後可能也是最重要的:道德認知異常(無法接收到他人死亡的嚴重性)。
看完後與較早看完的室友討論少年說「那個影片中的人不是我」是說謊嗎?雖然「說謊」是比較直覺也比較合理的一個看法,畢竟在第四集時,少年說要認罪,表示他確實知道自己是那個影片中的人。但我看時一直有一種覺得少年犯行時處於一種類似「解離」的狀態,接著在讀《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談到作者在治療發展型創傷者「分裂的自我」時,當事人會有一個保護者的角色,在遇到危險時出現成為保護者。這並不是說少年一定是人格分裂之類的狀況,而是在極端狀況下無法產生連續性記憶(失去那段記憶)。然而在與心理師談話的過程,少年的記憶應當時慢慢拼湊起來,只是仍是無法接受,持續否認(記憶停留在他持刀但未對女孩做身體上的侵害)。這裡的想法,或者不一定精準,但劇組保留的空間,我想應該也可以如此理解。
第四集發生在第三集十三個月後,聚焦於少年家人生活受到的衝擊,盡力維持日常的同時,必須面臨外在突發的各種壓力。結尾反回去強化第二和第三集留下的一個問題:少年的家庭有狀況嗎?他的行為是家庭造成的嗎?劇組給出的是警世之言:少年的家庭也許有它的狀況,但那狀況可能就是一般的狀況(爺爺與爸爸可能都是「陽剛」的典型男性,而爸爸受過肢體暴力,卻盡力阻止自己複製暴力行為),並沒有像各種影劇或早期研究那樣「殘暴的家庭」,反而是可以互相依靠和支持的「好家庭」。由此劇組提出的觀點顯然是「虛擬世界正在隱性地侵入到現實中」,暴力如此不明白地發生在肉體世界,即使生活在有一定安全度的現實中,仍可能在看不見的虛擬世界中發生影響心靈的重大事件。
雖然最後一集我感覺有點太大白話,回想全片難免會感到「片中的大人都不手機成癮,只有青少年與孩童手機成癮」有點刻意,但整部片讓我對《失控的焦慮世代》所描繪的世界有更為具像化的理解,因此仍是今年到目前為止Netflix最佳。
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值得一看,值得深思—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
拖了一年終於將《夢想集中營》看完。
雖然聽說去大銀幕看會差很多,但場次太少,一直與自己時間合不來,也就錯過。後來一直沒看的原因是覺得題材太沉重,總覺得要某種可以承受的狀態,才能好好坐下來看這部片。最近忽然覺得是時候了。
點開來看,就算已經知道大致上是怎樣的電影,依然看得入神。當然不是什麼純粹美學或思想上的那種入神,《夢想集中營》大部分的時候是把一個你不敢相信存在的空間展示在你眼前。光是這一點就足以給你十足的震撼。
它還是有故事,還是有穿插一些對比的畫面與劇情發展,可相對於這彷彿樂園的空間給出的衝擊,其他的東西都只是附加說明。
看完也終於明白為何女主角(同時也是《墜惡真相》的女主角),去年為何令許多人難忘。如果先看了這片,再接看《墜惡真相》,對於她的演出會非常非常佩服(即使我是倒過來的順序,並且是隔了如此久,仍印象深刻)。
即便導演在奧斯卡的演說中引起許多非議,我想這部電影呈現的一切仍是值得一看,值得深思。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以純粹的心享受—秘密會議Conclave
上周看《辛辛監獄劇團》被前面預告片《秘密會議》燒到,今天看《秘密會議》又被預告《QUEER》燒爛。有些快樂真的要到電影院才能get到(好天氣、好場次,更加分)。
《秘密會議》看,聲光不必說、演員有戲,希望口碑能夠持續。
個人覺得最囧的是中文的宣傳上寫「繼《達文西密碼》之後」什麼什麼改編之作,若不是這次得到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實在有點為它感到擔心...《達文西密碼》小說確實過癮好看,但電影呢?印象中趕得要命,完全走味。《秘密會議》若不說是改編小說,也不會有任何問題,故事情節雖然很滿,但時間感、空間感都給足,幾位主要演員的表演也被拍得很細緻。真要說有什麼遺憾,大概就是在議題上有點貪心(但這幾乎也不是缺點,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
雖然還是比較喜歡《教宗的承繼》(沒辦法,平淡才是我的菜),但《秘密會議》確實是完全不一樣,可以以更純粹的心享受這部電影。
2025年3月6日 星期四
小而美的一部片—辛辛監獄劇團Sing Sing
這部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幾週上映的冷門電影,若不是身邊有A24粉絲特別去看,我真的完全不知道。知道後,查了一下,發現算是自己感興趣的片,只是場次太少,雖為奧斯卡片,但並非熱門那幾部,第二週場次就極少。
本週終於有一個空檔,原是要去看《喵的奇幻漂流》,忙一個趕不上早場,只好把最近想看的幾部片《納米比亞沙漠直播中》、《感應》與《辛辛監獄劇團》全部查一次,結果時間上這部最完美,就衝去看了。
演員與拍攝方式相輔相成,小而美的一部片。很難真的有什麼巨大的感想,但看的時候很投入,看起來極素卻有意思的的表演,加上一點真實畫面,全部的元素都在恰好的位置上。幸運在下片前趕上。我喜歡。
2025年3月3日 星期一
盪鞦韆一樣—再見機器人Robot Dreams
終於補完,意外還算不錯。一部送給I人與城市孤獨者的電影,音樂、音效好聽,鏡頭語言完備,夢的部分沒話說。故事完全不現實,但拍得夠好到我可以不介意它的不切實際。
英文片名叫「機器人之夢」可以說是完美指出這部片的核心,幾個夢與現實的切分和最後精準的收束,讓這片子不像一般動畫片,必須是一定年紀以上(個人以為大約是大學以後),才能夠清晰地感受。
有些朋友說看了哭爆,有些朋友意外無感,我本身是看電影比較不容易哭的類型,但這片並非想像中那種叫人悲傷的片,而是淡淡憂傷與淡淡喜樂交織,突顯孤獨世紀中「陪伴」的重要。悲喜之間的節奏,令人心情像盪鞦韆一樣,起起伏伏。它的好正在這起伏之間。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扁平時代的立體之光—落葉Kuolleet lehdet
因友人推薦一直筆記要看的(在台灣偏向)冷門電影《落葉》。完食心情:角落友人圈是我心靈的燈塔,扁平時代的立體之光。看時腦子自動想到《老派約會之必要》、《我這麼幸福為什麼還需要灌醉自己》,當然還有賈木許那些電影。雖然完全是芬蘭工人的故事,卻可以勾起完全不一樣的想像。也許過於浪漫,那浪漫帶來的溫暖卻真實。
2025年1月16日 星期四
滿滿的細節,沉重的價值體系—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All We Imagine as Light
《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原非我會吸引到我,無論是片名、題材還是預告,但在友人推薦之後,演算法推了幾則好評。我沒有詳讀,但就是放在心上。
原以為院線已經下了,打算串流上架再來看,意外在昨天看到一個剛好可以去的場次,意外地看了大銀幕。
這是一部大銀幕看會好過看串流的電影。它呈現出來的世界,於我是極度陌生的世界—印度且是女性為主的世界。三位女子,三種年紀,不同處境、信念與情感狀態,緩慢悠然地畫出孟買作為一個超級大城仍是如此多重束縛的狀態。
滿滿的細節,沉重的價值體系。在巨大傳統中,即使是獨立如三位女子,出口還是小到在電影大部分的時間裡沒有辦法看到。
電影結尾之前一段受人矚目的魔幻寫實場景,展現出潛意識調整的過程,算是把那道小小的出口畫了出來。出口的光雖小,至少是在他們坐在那裡的時候,靜靜地存在,真實存在。
此外,配樂很棒。無論是電影裡還是最後,都為我的心打起了或小或大的鼓聲。願這位年輕的女導演,可以持續創作。
2025年1月15日 星期三
高明的一手—二號陪審員Juror #2
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
傻和傻中的真情—艾諾拉Anora
《艾諾拉》是去年預定要看卻一直卡不出時間去看的電影。今年年初終於完成,西恩.貝克果然是我的菜。
《艾諾拉》的預告挺有意思,可若不是看到西恩.貝克,我可能不會那麼有動力。年初一波導演、名人分享自己2024的最愛,《艾諾拉》出現頻率之高,有小小讓我懷疑了一下。因為去年的片子(不包含老片的話),要選出十大,比往年都難。
還好《艾諾拉》還是西恩.貝克會拍出來的那種片。與此前的《夜晚還年輕》與《歡迎光臨奇幻城堡》比起來,這部應該是各方面都更加升級,想像中更有觀眾緣(不過在台灣似乎並沒什麼討論度),但回到故事核心,仍是把焦點放在一般人不會太關心的人群上,有精彩的對白與肢體互動,並且非常重視空間與移動。某方面來說是很標準的故事,有頭有尾,結局抓住了片名與回應了「麻雀變鳳凰」的故事原型,另一方面看它是部怪片,看到各樣人的傻和傻中的真情。
友人說我讀小說的窄門標準叫「廢爽」,看起來連電影我都是一致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