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缺乏真實感—炸藥屋A House of Dynamite

 

Netflix最新力作《炸藥屋》,真的引起很多討論。跟室友一起看完,室友覺得非常無法接受兩個點:一是美國軍事體系絕不可能是這樣,不可能那麼廢以及不可能連核彈從哪裡來都不知道。不必說總統和國防部長都太爛了。二是結局太爛,根本什麼都沒說,美國選項哪可能那麼少,只有全面開火與無作為兩種。完全不真實,0分。

這兩個批評太有力,無可反駁。不過我個人就是不太入戲,看的時候基本上覺得與其說是美國,不如把它當作一個類美國的架空世界,僅僅建在一個假設上:來路不明的中子彈射向美國本土。全劇重點則是:和平時代轉向戰爭的時刻。

至少全劇三段都在展現一個平常時人們與親人相處、跑行程或是規劃未來,但若是一個意外出現,所謂的「和平」極為脆弱,而「末日」並不遙遠。重覆循環這樣的方式,去強化這一個假設,並非少見。只是很難給人真實感,至少像室友所言,很難想像美國作為一個世界最強軍事國可能發生像電影裡這樣的狀況。

然而,如果是發生在台灣,我真心認為會如此兵荒馬亂,有一種無法面對和阻止的狀況。

那感覺真的怪極了—霓裳鬼影 In Fabric

 

拍攝極為風格化,詭異極了。整個故事用一句話就說完,那句話甚至還寫在海報上,就是:一件會殺人的洋裝。那有什麼好看呢?這就是這部片厲害的地方,一部魔性的電影,劇情走線與你想的永遠不同,因為它好像有在走又好像沒在走。嚴格說來,也沒有什麼好懂不懂的問題,它就是拍,你就是看,然後毛骨悚然。或許真正的恐怖電影當如此。

第二段故事那像祖克伯的修理洗衣機是唸出來的一串像催眠一樣的話語時,那感覺真的怪極了。這部片的酷炫,大概就是發生在這類不需要花時間,卻花了許多時間的地方。電影之所以為電影?

網路時代創作者的心理狀態—禁入直播CAM

 

前面2 0分鐘要忍住,接下來就會滿順利。整體來說不算是拍得令人感覺多厲害,但呈現出的網路世代的自我價值辯證:為取得成功的模仿模式、失去虛擬自我彷彿失去真實自我的恐怖、尋回而完整自我後再次投入。若是現實應該盡快數位斷捨離,但辯證中卻是以傷後新生重入賽局。個人感覺像極了所謂的創作型工作者心理狀態。

令人心情平靜的小品—迷望Mimang

 

第一段感覺還好、第二段喔喔有意思、第三段喔喔喔很不錯欸。三段式短篇連成的電影,可以做到這樣的程度,佩服佩服。轉折收放到一個剛剛好的地方,一點煽情也沒有。最後那段小雨咖啡,令我內心澎湃(?):熟悉而不變的小店果然是人心靈最堅實的依靠。非常首爾的電影,非常適合在雨下不停的城市,一邊喝咖啡一邊靜靜觀賞。

鬼轉之王—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


終於與室友一起攻克了。前半部分一直在想這有什麼好不懂的呢?然後室友說:後面一定會超奇怪。故事果然立刻就鬼轉。

看的時候,覺得是循環或平行時空。看完之後忍不住好奇,爬了些文,主流的觀點是前面是夢,鬼轉之後是現實。我想應該是同林區整體風格作出的推斷,不過心裡還是覺得不把故事順起來,更有意思。以我自己理解來說,這或許是林區心中的「好萊塢」(就像昆汀《從前,有個好萊塢》、達米恩《巴比倫》),故事前半是一個理想中好萊塢的樣子,像謎一樣,像錄好的音,充滿夢想、勇氣、希望,驚險刺激、幽默風趣、無限可能、充滿想像,而打開盒子(潘朵拉之盒?)穿過去的世界,好萊塢不過就是一個普通的地方,沒有夢、沒有金錢與才華的交峰、沒有無解的懸疑。就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地方,像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一樣。

4K修復真心讚。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二刷《長夜盡頭的微光》

 


1. Catchplay +上二刷,感謝當時有去看大銀幕的自己。雖然起步較晚,但鳥兒三刷、惠子二刷、長夜二刷、咒怨之始一刷的我應該有資格可以加入推廣三宅唱的邊緣組織吧(!?)

2. 看介紹永遠不能明白是什麼樣的電影,甚至看過原著都無法明白會是怎樣的電影,三宅唱的「不說」總是「說」更多。在鏡頭之外、故事之外、角色之外,更大更廣的世界,就在我們走進電影之後展開。

3.Hi’Spec跟三宅唱是靈魂伴侶吧!希望他們可以一直合作下去,到底平常是不是用電波溝通的呢?看電影從未哭過的我,每次主弦律響起都泛淚。

4.新片快上啊啊啊!希望排片量不要再那麼少,拜託拜託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沉溺於自己「為了家庭」的幻想中—徵人啟弒No Other Choice

 


1.視覺上的拼貼感、不恊調性,似乎是導演特別在後製的時候調整出來的。也就是說,觀影時那種不舒服但又漸漸融入故事之中的體驗,似乎正是導演想要引導的結果。一開始那成為「藍領中產階級」的生活:足夠的空間、兩個孩子與兩隻大狗狗、向上流動的希望、白手起家成為職人的自信感,美得像夢,所以拍得像夢。失業後的幾場團體治癒激厲特會和面試時被光刺爆雙眼的場景,看起來荒謬,卻給人一種特別真實的感覺。

2.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對韓國所謂「職人職場」的不熟悉,雖然喜歡主角與幾位同為天涯淪落人的競爭者對話的內容,卻一直感覺這樣子的思維與模式,更接近我近期關注的美國,特別是那些曾經相信美國夢,特別是過去的工業重鎮,在全球化浪潮下被併購而失業的地區(參照電影《游牧人生》、紀錄片《美國工廠》、書籍《絕望者之歌》、《不穩定性無產階級》)。透過這部片,我反而好奇起日本、韓國與台灣在A I與全面自動化的浪潮中,傳統產業和精緻工藝的走向。

3. 辯證與隱諭一直是朴贊郁電影最令我無法在第一時間分辨自己好惡的原因。通常需要時間去想,甚至和人討論。其中一個我從昨天一直想到今天的是,藍領中產階級希望給下一代有更好的環境,讓下一代可以能到更好的未來,他們對「所謂未來」認知有限,卻盡可能努力做到。但他們忙碌並沉溺於自己「為了家庭」的幻想中,小孩已經在成長,長成超乎他們想像的好或壞的樣子。

4. 故事以男性心理為軸線,不同角色的互文非常迷人,但真的令人難忘的是那些「適應」環境與時代的女性,像是媽媽和女兒,甚至是那位出軌的老婆。越想越喜歡她們面對漩渦一樣的世界,給出的答案:去做你愛的事,現在還不晚,現代人都可以活到100歲。

5. 最後,有點難以啟齒的事是電影用手點頭部的舒壓方式,其實長久以來都是我受用的方法。在故事中看到,真的不能不用嚇爛形容。好好用的話,真心有用(??)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朴導的鬼斧神工—徵人啟弒No Other Choice


身為朴贊郁的粉絲終究還是必須進場一看。雖然前幾週在電影院看到預告的時候心裡暗覺不妙,那個畫面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好像是有什麼地方是動畫或者該說角色都像是貼上去的樣子,總之將期待降至極低。

上週上映之後,看到評價兩極,忽然像是吃了定心丸一樣,決定入場,並且沒有任何得失心。因為想起上回《分手的決心》在台灣的討論也是十分兩極(甚至印象中看得人不多,但負評頗多?),最終卻可以說那幾年在大銀幕的最佳體驗。

看完,心情複雜。畫面怪怪的感覺如同預告一樣強烈,角色就這樣在一個假假的畫面上演出美好家庭,然後破滅。接下來荒謬的故事上演,感受卻越來越真實。朴贊郁果然還是那個朴贊郁,節奏的安排、故事的轉折、各種人事物的隱喻、真正的對白與真正的戲都厲害,演員演出令人佩服,那音樂也過來爭鋒。一切引人發笑的同時叫人悲從中來。

回程路上想,這故事本身是老套,能把它改頭換面接到現在這個時間點,真是朴導的鬼斧神工。評價兩極,不意外,我自己都很難說喜歡。然而,對於「處境」的設置,還是滿有感(特別是那幾段故事中人對「紙業」的告白與片尾字幕用紙)。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你知道你被蒙著—一念菩提The Seed of the Sacred Fig

 


1. 劇本寫得很好,讓整個故事在相對少的埸景中發揮出最大的張力。細節非常到位,四位主角的演出亦令人敬佩。

2. 表面上是一個保守德黑蘭家庭父權崩解的過程,但真正要說的明顯是那個像是背景卻深深影響故事的那些抗爭活動、暴力鎮壓、隱藏真相的媒體與不公平審判。那批判的力道直接且有力到令人擔心導演本人的安危。

3. 個人最欣賞的是片中對「說謊」、「欺騙」的描繪。在體制之中,各種「不得不」到「只能」到「非⋯不可」。絕不是匆匆忙忙、連滾帶爬,而是走一步算一步,就變成了一個幾週以前無法想象的自己。

4. 至於社群媒體是不是像電影中呈現的如此「正面」,我沒辦法那麼肯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沒有手機與社群,這些地方發生的事情,將更難被傳開和留下。這部電影用了這些影像,像《一部未完成的電影》留下了那些影像一樣。

5. 很喜歡電影中女兒戴上黑色眼罩被審的那張海報,喜歡那段展現的義意:伊朗的國家制度底下工作,就像是蒙著眼一樣,你能看到的只有一點點,並且你知道你被蒙著,只是自欺欺人。

6. 片中女性要會的事也太多了吧!雖然不知道是不是都如此,但想想我父母的時代,媽媽真的會很多事情。

7. 主角一家的西式房屋裝潢、廚俱家俱、桌上時常放的可樂,配合他們保有文化傳統的思想、飲食、信仰。細節隱喻可說是令我著了迷。

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

怎麼可以這麼歡樂?—一戰再戰One Battle After Another

 

1.終於!與長年一起看《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與《麻將》的友人一起看《一戰再戰》真的是讚上加讚。京站威秀午間場次觀影體驗,直接成為本年度最佳(與《青春末世物語》華山場並列)。

2.怎麼可以這麼歡樂?皮卡丘那個廢,從靈魂深處滲出來的吧?師父很棒~當然也懂了大家對西恩潘與最後車車追逐的讚美。把導演名字蓋了,我猜不到是誰。

3.還是比較喜歡《黑金企業》。B U T現在看那個太累了,舒壓多了。

4.當代美國極左極右應該都會恨這部電影,但猜他們都很忙沒有時間去看電影。不左不右或小左小右(??)應該會剛剛好舒服地看這片中的幽默與荒謬。

5. 一刷享受的是電影主軸,未來想要二刷,更仔細地去看它的細節與呈現美國的方式。私以為那才是這片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我近期想多了解的世界)。

6. 看完忽有動力回追或重看PTA的片,那些虐心到底的狠片。心中充滿著重新年輕的感覺(實際上就是有手機的中年廢宅?)~大概就是一種好電影特有的魔力。

7.一般廳的音樂好像沒有到很影響,個人是滿喜歡那種吵的(或者I M A X比較大聲?),鋼琴很棒、幾幕重頭戲的歌曲也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