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無法令我感到真實—滿血復活Bring Her Back

 


算是挺喜歡之前的《鬼手鬼手》,所以當時《滿血復活》上映時頗想看,但場次合不來,又出乎意料地很快下檔,就到現在才在串流上看(串流倒是出乎意料地快速上架)。

可能心理上期待有點高,開看不久就覺得有點失望:主線有點太明確,角色給人的感覺也太過直覺,而且幾乎就是那個印象直接到結束。呈現上確實有許多的優點,像是影像的處理與節奏的安排,還有我覺得《鬼手鬼手》裡做得最好的化妝與鏡位調度。

電影畫面確實殘忍,用心於超自然恐怖片的心意足夠,故事中的親情線設計也與《鬼手鬼手》有系出同門的感覺,但終究因著無法令我感到真實,而沒能夠喜歡。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夢想很豐滿—關於夢(性與愛)Dreams (Sex Love)

 


在看《關於愛》的時候看了這部預告,當時在想:啊,這部網路之前在影展的網路討論度和評價好像最高,但好像比較浪漫一點,可能不是我的菜?

看完:就像大家說的一樣好看呢!

把暈船寫得如夢似幻,穿插入媽媽、外婆與最後致暈者本人的觀點,讓單薄的少女青春愛情變得很立體,既悲傷又快樂(還有許多活過一個年紀才懂得的幽默)。好喜歡詩人外婆,感謝這世界有她,全片最愛就是她那天梯之夢。

此外,片中將寫作從一股衝動、為自己寫、捕捉記憶、留作紀念、給身邊最信任的人讀到出版成書與其後可能發生的種種,算是另一種「夢」。無論是情感線還是寫作線都讓我看見講述「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可以如此溫柔。

(以下爆雷)

1.故事中的媽媽第一時間讀到作品時,想到女兒小時候的樣子而產生不適,覺得女兒可能有被「性侵」(因所寫內容描繪到許多身體);而相對應的老師那一方讀完卻在想自己是否被「性騷擾」。這組特意的對比,給我感覺非常當代的感覺(尤其是歐洲一些自認為在各種社會議題與性別意識都更加清楚的地方)。在女主角的主述裡,這是一個單戀失敗中間夾有成人與孩童的距離(以及師生關係),在媽媽保護女兒的心中女兒是否有可能是被騙了,而在老師看來自己被單方面戀慕但沒有真正被了解或認識(更無從發展出有親密關係或是愛)。電影劇情設計讓觀眾可以看到這些不同角度,除了對故事有全然不同的看法外,也可以感受到現實世界的諸多可能性,並非在黑與白,某人對某人錯之中。界線固然重要,但不確定造成的某種狀態,似乎也是值得細細切分開來討論,特別是在電影或小說這樣的作品中。

2.青少年真的是寫不爛拍不完的一個題材,有某部分的純真,正在快速變化,有時行為看起來還童稚,內心卻已蛻變。媽媽與外婆作為對比,特別是她倆在山間對話,討論《閃舞》的內容,顯示出上一代的青春期,亦有她們成長的故事。

3.隱隱存在一種個人成長背景差異導出的思維方式。例如女主角友人說羨慕女主角家有自己的山屋、女主角的母親與外婆都是相對開明,所以女主角可以保有許多空間,實際上的空間與情感思想上的空間(也許不是其他同儕所擁有的空間)。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強大的無力就像是她喝乙醚—帶針的女孩Pigen med nålen

 

預告看起來就有一種令人窒息的沉重,正片把那感覺開到底,在精準細緻的黑白影像中,整理出最深最痛最無法直視的歷史事件。比所謂恐怖片更恐怖,但若想看恐怖片的人必定撐不到最後。接在漢德克《夢外之悲》後看,更強烈感受到二十世紀前期歐洲地區整體性的創傷。

跟在院線看過的家人討論了一下,更多梳理了這部片的明顯優點:首先無論預告或宣傳都把主線故事會如何發展隱藏得很好,讓觀看的時候心理有諸多不確定。雖然角色才那幾個,但基本猜不出下面會怎樣發展,直到最後都意想不到。其二是那歷史場景,透過黑白鏡頭與慢速度的推移,極近距離地去呈現嬰兒的臉、戰後傷者的臉、生產的畫面、餵奶的畫面,可以說是對歷史場景的一次不可致信的再現。其三是關於女主角線作為一個二十世紀初可能識點字,但仍屬中下層的女性,人生的侷限,強大的無力就像是她喝乙醚以為可以止痛的那種不知如何才是好。

整片看完,以為殺嬰案可以說是這故事的核,但在核之外的果肉是一個困苦甚至畸形的時代。人們去馬戲團看表演,看那戰爭造成的臉與身體;我們看電影,則是看那戰爭造成的時代塌陷。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奧斯陸城市電影—關於愛Love

似乎一如預期地無法超越個人對《關於性》的喜愛,思辨大抵上是有意思,但觀影感覺偏扁平,頻率算是沒什麼對上。反而透過故事,對奧斯陸有更多好奇與想像,譬如男性護理師的比例這麼高嗎?像foodpanda的外送都騎自行車!甚至立馬看起了奧斯陸地形與氣候。若說是城市電影,它可說非常成功。

想起來頗為合理的是「性愛夢」作為三部曲,之間的連結就是這個城市與人,這些出場的角色會出現在同一個廣場和同樣風景,面對不同的人生問題。三個主題可以說都是被討論到已經有點難在出什麼新意,因此「關於性」的有意思似乎多是來自於兩位主角簡約而細膩的表演,讓人生卡頓感隨著敍述與時間,慢慢消解。「關於愛」出發點似乎也是如此,醫療現場到渡輪通勤,落在一個生活與意外場景的區間,對白依然是頗有巧思。然而由城市慶典串起全場,使整個故事所指涉的性與愛,略顯得「力圖表現開放實際仍放不下」的尷尬。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某一種人生片段—納米比亞沙漠直播中Desert of Namibia


比想像中令人感到煩悶,但悶到一個地步卻生出了一種獨特的魅力,如同女主角一般木然、煩躁、思行不一、莫名其妙,諸多反常發生於類似解離狀態中。或許正是這樣的視角,讓這部電影與慣常的日本片產生極大分歧,看到結束有一種還好沒有錯過的感覺。

算是近期看完電影最有想看影評的電影,但看了好些影評,卻還是沒辦法完全平復觀看的心情,於是又問了印象中有看過這片的朋友聊了聊。

以主線的戀愛關係來說,原本男有具有一般而言的「溫柔」、「體貼」、「對自己好」、「對自己誠實」甚至是外貌上的「乾淨」、「帥氣」等,女主角另結新歡似乎僅僅是「因為想要」,倒也不見得有什麼真正的理由。所謂的「分手」,也只是搬走,然後消失。其他的疑點,像是對人際關係、工作沒有什麼執著,隨口說出「謊言」、「攻擊傷害男友」也沒有感覺任何問題。如此種種狀況,不斷堆疊,可說是無謂並且虛無的時間流逝。

忽然在一個打鬧之中,鏡頭轉移,亮桃紅色背景中女主角的視角,轉入到一個空間,只有她在小跑步機上,四面是燈,她一邊跑一邊看著那個發瘋中的自己。此前的一切至此,有了奇異轉換。

不是躁鬱症、不是邊緣性人格,也有可能精神醫學診斷不斷變化,無法規類的什麼。醫生無法確定,女主角也不明白。與諮商師討論,提到「原生家庭」、「反芻思考」;回到家與男友對話中直接講出「創傷」。究竟是什麼呢?

鏡頭再次回到打鬧現場,男友問餓了嗎?從冰箱拿出了前男友做好的漢堡排,兩人一起吃了。女主角接了一個視訊,說著「您好」、「聽不懂」。男友問了她什麼是「聽不懂」,她回答了。電影在女主角特寫中結束。

故事於我最大令人好奇的點在於女主角在做這做那的選擇,因著這好奇可以一路看到最後。看到最後,才明白:也許沒有真的為什麼?若以電影名稱回想,則理解到女主角觀看自己做這做那的時候,像是她無聊時看著手機裡的直播畫面(如同電影中與片尾放映的那段納米比亞沙漠),看自己在自己生活中展演,看自己又怎麼了,看自己無謂的話語對別人造成的效果,看、看、看。明明是自己的身體,自己的生活,卻沒有感覺。我私以為是一種類似解離的狀況,在沒有外力的狀態下時常解離,呈現一種靈魂出竅的意識。

為什麼會處於那樣的狀態呢?看完我比原本看的時候更加好奇。與一樣看過這部片的友人深聊之後,發現她的朋友們更能直覺性地理解這片中的女主角,甚至可以說是「很像」。我回想了身邊的人,似乎真的沒辧法想出一個「很像」(頂多是某段讓我想到誰)。也許這就是這部片精準的地方,山中瑤子確實拍出了她想呈現的世代或者說某一種人生片段。

總的來說,這部片於我是一個開啟視野的電影,很難說喜歡,但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未來有機會還會想二刷。比較無關而有意思的是電影裡出現幾位濱口愛用演員的客串,算是讓這部片少收讓我笑開的場景。

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不點破的技藝—關於性Sex

 

1. 這是一部就算是不小心知道故事是什麼也不影響觀看的電影。純粹去看由演員,他們互動、表情,感受他們的想法與思索他們的內心。在看到這部片之前,我一度以為這種不點破的技藝已經失傳(??),只有在老一點的電影才能看到。

2. 每個人會被故事吸引的點一定都不同,有時候需要在對的時候看,電波頻率才對得上。在看《關於性》以前,根本無法想像這部片能有什麼有意思的地方,看完內心:挪威人吵架都這麼理智冷靜、思考都這樣清明嗎!?連面對中年危機都如此嗎?太強了(重點大誤)。看的過程中會不斷加入角色立場去思考,當時他們的感受是什麼,要怎麼去辨識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從所遇到的困局(表面來說,一個人困局大,一個人困局小,但同這故事一路走來,終是明白,無論困局大或小,都是必須認真反覆去處理才能明白)。而最深深給我重擊的是近期領悟到的一件事:人需要朋友,真正可以深入,完全信任的朋友(中年人有沒有比過往更需要朋友我不知道,但人到某年紀會清晰感受到朋友漸少,許多事無法與人討論,容易陷入某種無法說,無法形成一個以自己感受為主的敘事。因為腦中的問題,當它還在腦子裡時,沒辦法被完全地整理出來,同時也就不真能令自己看清)。電影或者著重於男性對於自身的性與性別的思考,但隨著電影推移,友誼的關係在我眼中比其他任何都還顯目。

3. 三部曲分別為「性」、「愛」、「夢」,這部一看完就立刻明白,三部應該都以這三主題構成,只是偏向方向不同。正因如此,才會對評價似乎更好的後兩部更加期待。

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時代的詭異與悲傷—夢行者保羅Dream Scenario

 


印象中沒有看完《我恨我自己》,所以當初《夢行者保羅》上映時沒有動念去電影院看。週六看完《客製化先生》之後,覺得自己似乎有點開了胃口,想要多來點諷寓現實的作品。《夢行者保羅》自動跳進我的腦中。沒想到還真的是我想要看的那種電影。

《夢行者保羅》有A24的高品質製作,延續了導演對社群亂象、網路爆紅效應、迷因與取消文化等問題的觀察,用荒謬劇的方式展開,可以說是沒有冷場的一部多議題電影。雖然故事偏向意想天開的路線,議題深度非其所求,但那點到為止的集體潛意識、新創產業圈、連夢都想要參與的科技發展等都我覺得十分起勁。觀看時對於推動主角情緒變化的那個「還在腦中那本關於蟻群理論的書」,對我來說更是非常精彩的畫龍點睛之筆(抄襲者的說詞可以說是某種範本?)。總覺得在這電影中能看到多少現實,就有多理解這時代的詭異與悲傷。

然而我覺得本片最大的成功在於請了尼可拉斯凱吉~他的演出讓這部一開始就注定悲劇的電影,有了足夠吸引人看下去的趣味。

品味、空間與人際—客製化先生 PEACOCK

 


之前只上映一下下就下片了的《客製化先生》觀後:

1.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導演是奧地利人的關係,各種音樂的安排,妙不可言。

2. 「情感商品化」自然是故事核心,然而電影拍出來那些品味、空間與人際之間的張力,才真是精華所在。真實世界的扮演作為一種服務,呈現社會對人際角色的期望。可當扮演不是服務而出於自發性,人永遠可以更加接近期望。至於扮演與真實自我之間的距離,最終會是分裂、耗損還是合而為一,就十分難說了。

3. 導演對那些品評音樂與藝術的人似乎有很多個人觀察,可最終還是讓藝術作品在奇怪的地方展現它的力量。或許是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藝術家很難不存在的一種矛盾心理。

今年大片幾乎沒有打動我的狀況下,竟然被這樣一部喜劇基調的現代悲劇現場給touch到。也許歐陸這種諷寓電影,就是為我這樣的人存在。

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需要點耐心的電影—那個女孩A Girl Named Ann

 

1.不愧是上映時在同溫層中有些討論的電影,在永和大雷雨、網路不穩以致於被暫停N次的狀況下,我還是看完了(這對很多人來說沒什麼,但對我來說,實在難得)。

2.預計要看所以當時沒有真看什麼文章(等等寫完再來慢慢看),果真讓這部需要點耐心的電影,更具吸引力一些。

3.個人看完不覺得是那種非看不可的電影,但所講述的內容卻是很值得一看。

4.呈現的方式極為樸實,似乎更加突顯出這故事本質的悲劇性。只在少數地方點了點議題,有點試圖要多說些什麼,最後仍是收住(非常感謝導演的判斷)。

5.終於解禁可以來看別人寫了什麼!

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

吸血鬼:諾斯費拉圖Nosferatu


完食了在國外似乎頗有好評,但在台灣沒有什麼聲息的《吸血鬼:諾斯費拉圖》。此前看過導演的《女巫》和《北方人》(很明顯是為了安雅?),《燈塔》則是挑戰了幾次都沒有成功(雖然聽說也有安雅),非常可以理解導演的想法,在幾部片中反覆展現。整體美學想是導演的長項,對於古裝的設計與歐陸深山的景色是這時代不容易的講究。

講這麼多其實這片終究不是我的菜,深究起來還是對於電影所呈現的1838年德語區(特別去查了一下,巴伐利亞王國的維斯堡小鎮,嗯,翻作德國大約是方便今年理解)不夠信任。那世界也許確實存在科學理性與中世紀傳說之間的交替氛圍,導演顯然也有意將這部片列上全片討論的焦點。然而,劇中對白透出的思想、糾結的問題仍給我非常美國而不歐洲的感覺。

如同早幾天看畢的友人所言,本片大量米奇可能比吸血鬼更恐怖。但作為一個現代再詮釋之作,仍有其可以觀看並思考之處。

2025年6月5日 星期四

戰後美國與建築藝術—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


花了一個下午看完《粗獷派建築師》,歷史魂與藝術魂有點重燃,喜歡各種光影鏡頭的呈現,看到最後有一種卸下重擔、豁然開朗的心情,真的唯有如此的電影長度才能做到。然而俗的角色有夠俗、蠢的角色有夠蠢、壞的人有夠壞,還是令我非常意外!總覺得有點復古味道,目前無法確定是好是壞。

看完之後跟已經看過的朋友聊,簡單看了些網路上的討論,才總算是把看時的內心疑惑解開:這不是一個傳記片,故事主角確有所本,但是非一個人(可能有一個較為核心),而是二戰後在美國發展的猶太裔建築師的經歷融成。

整個故事要傳達的歷史情境與角色所象徵的集體氛圍,可以帶出許多的討論和想法。無怪年初奧斯卡最佳導演與影片頒給《艾諾拉》時,有不少人為本片叫屈。當初只看了《艾諾拉》,無法對這樣的討論有什麼想法。事隔多月,補完《粗獷派建築師》後,似乎可理為何會有那些討論。

以電影而言,《艾諾拉》各種調度與整體表演更精準,好看度絕對是極高,在大獎競爭上可以想像其優勢。不過奧斯卡畢竟就是一個獎項,放長遠來看,《粗獷派建築師》所呈現的世界與觀點(甚至AI技術的運用),可能在戰後美國、建築藝術的討論中被拿出來放映和討論。

2025年5月8日 星期四

適合疲憊的當代靈魂—罪人Sinners


終於抓住空檔去朝聖《罪人》,雖然因爲大雨而放棄衝泰坦或I M A X,但依舊感受到這部片大銀幕的魅力。

老實說,劇情不是我的菜,推進的節奏有點微妙,對白與敍事方式有種深怕觀眾不懂的用力。然而,全片音樂可以掩蓋一切,不說作為主角黑人藍調(根本是藍調入門課程!?),連作為反派的歌曲都唱得想直接加入他們~片長兩個多小時,體感卻沒那麼長,看完甚至覺得身心滿舒𣈱。音樂果真撫慰人心。 

看完之後,一直在想近年自己對於電影的想法,似乎越走越偏,偏向一種「陽春美學」(雖然聽起來十分可笑)。往往是製作規格小的電影,比較容易觸動我,以今年來說就是婁燁的《蘇州河》,前幾年的話就是三宅唱和濱口龍介的電影。

在電影院看大規格的製作,仍是一年美事。在疫情之後,更是讓人珍惜每一次可以沉浸在大銀幕與好音響(如果同場觀眾也很沉浸那是更為美好的),每次離場都有像這次這種全然投入後被洗滌的感受。

但《罪人》終究是沒有打動我,至少像沒有像許多人那樣振奮。編導極大的野心,確實如網上討論那樣,令人起敬。用IMAX鏡頭,以藍調為基底,混合了吸血鬼、歌舞片,拍出了真正義意上的黑人電影。表達得華麗而豐滿,可以說是於形式於內容都適合疲憊的當代靈魂。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三刷《你的鳥兒會唱歌》

常常看到有人說年紀大了之後會反覆看老電影,對新片失去興趣。不知道是不是年紀還並不這麼大,一直都沒有重複去看老電影過。反而是這幾年濱口龍介和三宅唱的電影都已經二或三刷。當然三宅唱在台灣遠沒有濱口如此有名,不過小眾之中還是有忠實的觀眾。

《你的鳥兒會唱歌》三位年輕人在函館一個夏天的生活,除了關係的流動,沒有什麼強力的敍事或明確的觀點,沒有什麼炫目的技巧,專注在每一段、每個角色(表情與微表情)。想要獲得「什麼」的人看這片,可能會有點「?」,但如果喜歡看很純粹電影的人,應該會喜歡(吧?)。

很難向人說明或推薦的電影。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最浪漫的友情片—在熙的男,朋友Love in the Big City

 

從《在熙,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與菸》出版之後,就一直有注意這本書。本來等圖書館進書之後借來看,結果再次想到要借時,已經排了超多人。最近在串流上看到《在熙的男,朋友》,就知道是它改編成的電影,找到空檔就立馬看了。

一口氣看完,爽快好看。早就知道韓國很會將各種議題編進好看的故事中,但沒想到一個友情的故事可以拍得比浪漫愛情片還更加浪漫。看完會很想快點讀原著,看看改編了什麼(有人說電影改編得較大,我向來是喜歡大改編的那類人,因而十分期待)。

因為拍成了如此浪漫的電影,議題(痛恨同志的社會、愛女同時厭女的文化、校園霸凌、媽寶與男性暴力等等)以較為輕巧的方式呈現,結局上可以說也是討喜和規矩。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任何風險都值得—QUEER

看《秘密會議》的那場被《QUEER》的預告片燒到,看到它是Luca的新片,就挺想要進電影院一探。中間家中發生不少事,拖著拖著,總覺得大概看不到時,查了場次竟然還有。總之是看到了,在買票時都還沒辦法正確唸出QUEER,好在櫃台人員已經見識過太多,平安進場。

在看前就已經略知《QUEER》評價偏向兩極,最初一兩天大概是目標觀眾去看,洗了一波超好評在我版上,後來陸續浮上的評價有好有壞,也有人拿Luca幾部名片來類比,總之絕非《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那樣浪漫的電影。好奇但不期待的心情入場,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Luca的男色真的是拍到一個極了,但這片最令人佩服的還是把Lee拍得又怪又老,那飢渴的樣子對比於Drew Starke演出的年輕男子,可以說是完全刺進觀眾的心裡。讓人重新看清Daniel Craig實力。

可以感受到Luca試圖讓視覺和聽覺完全貼合到角色身上,進電影院可以看得非常仔細。個人最喜歡到叢林找死藤水的第三段,一直在想要如何表現,結果令我非常驚豔。總覺得前前後後都為這段而存在。

看完回程細細思考這部片,心裡隱隱覺得它算是一部歷史電影。發生在電影中的那種心理,大概已經很不一樣,但去深描細寫那時代的細節,說不定比直接地講述今日的同志文化,更可以進到人自己都不知道的地方(也許就像是喝了死藤水一樣)。

此外,無關於劇情主線,卻持續繞在我腦中的是:那年代的人願意冒的風險真的是我們今日無法想像的(無論是不安全性行為、鴉片及各種毒品、坐超爛飛機去到荒野叢林,當然還有死藤水),只要可以擺脫慾望的痛苦任何風險都值得。或者說在那歷史時空裡,生命重要性並沒有高過其他所有事。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三種傷痛—跳痛之旅A Real Pain

 


一直想看的《跳痛之旅》,終於在今日完成。陽春、純粹到完全適合一個人靜靜地用串流看完。音樂和畫面都普通,但這樣的電影,若是拍得好,向來是深得我心。

《跳痛之旅》正是這樣的一部片,故事非常我們的世代,主角們面臨我們世代更可能面臨的問題—對自身傷痛感受遠多於歷史記憶的世代。

故事全部就是兩位主角參加一個波蘭猶太歷史古蹟旅行團,以非常現代的方式參訪了二戰前波蘭的猶太社區、紀念性的大型銅像、因納粹來不及毀滅而保存完整的集中營現場,然後是兩位主角過逝奶奶曾住過的房子。

在這樣回溯歷史的行程中,歷史的傷痛與角色的傷痛夾雜在一起。歷史中猶太人的傷痛永遠刻在倖存者身上,倖存者離去之後,仍被記得的不是傷痛,而是每一個人。角色個人的傷痛(或者應該說兩位主角的傷痛),對比於倖存者似乎非常微小,但卻真實(不得不說英文片名太好)。從頭到尾我們都沒有明確看到班吉為何而傷痛,但每一次照到他的臉,看著他的時候,確實都會想:他是個受苦的人。我們所知是人生沒有計劃、住在媽媽的地下室、最要好的堂兄成家立業後變得疏遠,當然還有失去總是陪伴他的奶奶,由此可以延伸猜想的是沒有人可以理解他(可以說孤獨等級中的最高級)。旅行之中,我們看到他可以激發人、可以陪伴人、可以將自己感受精準的表達、可以體貼、可以笑也可以讓人無所適從,他是個活生生的人,他是個能帶給人溫度的人。但回到普通日常,他面臨的仍是沒有任何事物與未來等待他的現實。大衛的傷痛則是「不能理解如此有魅力的班吉為何會活成如今這個樣子」、「對於自己在班吉痛苦的時候,享受著可愛的妻子和孩子的世界」。

三種傷痛的呈現,是這部片的價值所在。每一種痛都是真實的痛,拿某一種痛去否認另一種痛的存在,也許會使承受痛苦的人更加痛苦。因為否認即強化。

班吉的角色讓我想到許多朋友,有一些已經離開這世界,有一些則是走過低谷,慢慢找到人生的路。作為一個人能做到最好的事,是陪伴,也許也只有陪伴。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在世界與音樂之間—青春末世物語Happyend

 

從上映就想看,但第二週之後場次時間都難以配合到,一度覺得大概沒機會看到的《青春末世物語》,終於在第四(還是第五?)週成功抓到一個空檔,到華山完成任務。

拿到海報已經先驚喜了一下,沒料到接下來才是真正令我難忘的經驗。

電影拍得好,從最開始的第一場戲,就把全片的核心與主要人物特質勾勒得一清二楚—悠多與小幸和他們的三位好友,深愛音樂。悠多和小幸又被強調出來,他們為了所愛的音樂可以想辦法走後門,冒風險而不在乎。然而兩人的不同也很快出現,悠多在音樂裡完全忘我也忘了世界,而小幸卻仍然注意著外在變動(導演接連給出線索,混血的身份與制度上的歧視)。後續的劇情則如校長的黃色跑車被立成骨牌狀態一樣,隨著地殼震動而發生極大的變化。一波又一波,在世界與音樂之間,全縮進高中校園生活最後階段。

好看是無疑,但若沒有那電音魔性的穿透力,這電影便少了靈魂。或者說,是那音樂讓人可以理解凝聚五人小組的力量,也是讓電影所指涉一切被合理化的根柢。看的時候雞皮疙瘩幾度被喚起,像是用整個身體去感受這部片一樣。

在電影之外,我看的那場觀眾更是成為一種不可抹滅的記憶。從入場前的等待,排隊入場,幾乎無人遲到,坐到前四排,然後沒有雜光與雜音出現,導演刻安排的五人小組配音橋段此起彼落有默契的笑聲(非常喜歡),電影結束後靜靜看著字幕跑過。

真的好久好久沒有這麼棒的感覺。

雖然電影仍有一些部分,客觀來說沒有那麼好,像是小幸喜歡的女生、中島步演出的那位老師與全故事最重要的反派校長,跟故事其他角色比起來,好像是象徵符號或劇情所需的功能角,無論是肢體語言或實體語言,都給我說不出來的尷尬感。像是進到校長室抗議的部分,在試圖呈現和平抗議的困難同時想要指涉更大的對國家或制度的影響,由此帶出最後悠多為小幸承擔起一切罪過的勇氣,兩個場景對比可以展現極大的力度,但設計得太明確,有時就是沒法太經得起回想。整部片高潮所在,於我卻是相對遺憾所在。

不過,這些都是雞蛋裡挑骨頭。作為一部電影,《青春末世電影》給出的已經足夠。


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婁燁《春風沉醉的夜晚》

 

看完《蘇州河》後,終於有動力看一直想補完的《春風沉醉的夜晚》。也算是非常婁燁的一部片,秦昊和陳思誠都被拍得非常好,尤其是秦昊演出的姜城,舉手投足間魅力盡現。除此之外,這部片於我來說,似乎就較為平凡一點。相對來說,《蘇州河》那簡潔明了的故事與對白更得我心。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像夢一樣真實—蘇州河

 

十幾年前看了婁燁的《頤和園》之後就一直想補完這部《蘇州河》,但當時能看到的片子畫質非常差,差到以為是盜版。過了十年進入串流時代,在catchplay+上看到,點開又停在前面蘇州河上超晃鏡頭。遲遲沒有看完,然後它就下架了。

這次《蘇州河》4K修復重新上映,是有點想在大銀幕上圓個夢。上週時間上最合的那天,因為一早就全身不適,而在最後決定看《喵的奇幻漂流》(舒服好看,也算是選對了)。沒想到週末就聽室友弟弟說因為想要這週的海報,而多出一張票。終於在大銀幕上完成了這個拖了多年的電影。

平日的裕隆城威秀,出乎意料地不少人看這部片。可能是因為被認定為一部「愛情電影」,前面放的預告片四支有三支是青春愛情片(一部日片兩部台灣片),光是預告就令人尷尬無比,很難想像看《蘇州河》的人會想要看這些片。看完《蘇州河》,更是覺得一大堆重映的票房好過新片,不是沒有原因的。

《蘇州河》的好看,不在於故事,而在於說故事的方式與拍出來的樣子。更簡單來說,婁燁就是一個拍電影的人,他知道怎麼拍出好看的電影。只是知道劇情,只是看劇照,完全無法體會看完的感受。

周迅後來大家都熟知,賈宏聲則停在2000年。同電影攝影師的角度看,賈宏聲演出的馬達,一開始不會給人什麼帥或有魅力感,但看著看著漸漸就認同於他在戲中的那種魅力,好像只是看鏡頭,就已經是那個讓女子動情的馬達。周迅就不必說,兩個角色,兩種神情,有像又沒有像,比什麼都更具說服力。

婁燁對手持鏡頭的愛與從所見所經歷中提取故事的能力,在《蘇州河》裡也已展示得十分完全。核心的那個設定「兩位長得一樣的女子」當然令人想起奇士勞斯基的《雙面薇若妮卡》與岩井俊二的《情書》,可由這樣一種想像發展出的劇情,卻仍保留了時空與角色的獨特性,讓整部片看下來,像夢一樣真實。比起後來我看過的婁燁,也許我更喜歡這部片展現的純粹與美。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主創對英國社會的觀察—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這部劇在Netflix剛上架第一天,就聽到室友弟弟的推薦,接下來一週的時間,陸續在不同平台上看到人討論。因為預計要看,所以大部分都快速滑過去,只留存了一篇關於《失控的焦慮世代》的一篇短文(因為自己剛好正在讀這本書)。

《失控的焦慮世代》讀完,接著馬上看《混沌少年時》,一書一影集的內容,在我腦中互動得極為激烈。雖然書是以美國為主(也有拿其他國家的數據,畢竟全書重點「手機為主的童年」,並不是美國獨有的狀況),而影集是以英國為背景的故事,但看的時候會強烈感受到影集主創對英國社會的觀察與《失控的焦慮世代》作者非常一致。

《混沌少年時》四集,核心故事沒有太過戲劇化的翻轉,但每一集看完都改變觀眾對事件與角色的看法。核心故事即「少年刺殺了一位女同學,警方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是他所為」,第一集很簡單,就是呈現一個警察拘留青少年罪犯的過程。由此留下的問題是: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家庭問題?戀愛關係?在第一集我們只看到少年否認犯罪,而無法確定問題出在哪裡)

第二集警察進到校園,在各年級請學生提供線索。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校園的狀態與警方期望的差異極大,校園裡所有學生都在用手機並且所有學生都已經知道案件,警方追查的方向完全錯誤,因為事件前因後果都不在現實世界,而是在手機互動的網路之中。

第三集也是公認拍得最好的一集,全部幾乎就是心理師與少年的對談。從友善家常對話開始,很迅速地切入到一個令少年緊張的問題「爸爸和爺爺」、「陽剛」,心理師追問而少年不願回答,在少年混亂爆怒之後, 心理師離開現場再次回來,仍追著這個問題,慢慢看見少年自我形象與期待之間的落差、在學校處於較邊緣的狀態、社群上由密碼組成的霸凌(及背後原因)、對親密關係的想像(13歲的孩子應該有什麼樣的兩性身體經驗)、無法控制的情緒崩潰與憤怒,最後可能也是最重要的:道德認知異常(無法接收到他人死亡的嚴重性)。

看完後與較早看完的室友討論少年說「那個影片中的人不是我」是說謊嗎?雖然「說謊」是比較直覺也比較合理的一個看法,畢竟在第四集時,少年說要認罪,表示他確實知道自己是那個影片中的人。但我看時一直有一種覺得少年犯行時處於一種類似「解離」的狀態,接著在讀《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談到作者在治療發展型創傷者「分裂的自我」時,當事人會有一個保護者的角色,在遇到危險時出現成為保護者。這並不是說少年一定是人格分裂之類的狀況,而是在極端狀況下無法產生連續性記憶(失去那段記憶)。然而在與心理師談話的過程,少年的記憶應當時慢慢拼湊起來,只是仍是無法接受,持續否認(記憶停留在他持刀但未對女孩做身體上的侵害)。這裡的想法,或者不一定精準,但劇組保留的空間,我想應該也可以如此理解。

第四集發生在第三集十三個月後,聚焦於少年家人生活受到的衝擊,盡力維持日常的同時,必須面臨外在突發的各種壓力。結尾反回去強化第二和第三集留下的一個問題:少年的家庭有狀況嗎?他的行為是家庭造成的嗎?劇組給出的是警世之言:少年的家庭也許有它的狀況,但那狀況可能就是一般的狀況(爺爺與爸爸可能都是「陽剛」的典型男性,而爸爸受過肢體暴力,卻盡力阻止自己複製暴力行為),並沒有像各種影劇或早期研究那樣「殘暴的家庭」,反而是可以互相依靠和支持的「好家庭」。由此劇組提出的觀點顯然是「虛擬世界正在隱性地侵入到現實中」,暴力如此不明白地發生在肉體世界,即使生活在有一定安全度的現實中,仍可能在看不見的虛擬世界中發生影響心靈的重大事件。

雖然最後一集我感覺有點太大白話,回想全片難免會感到「片中的大人都不手機成癮,只有青少年與孩童手機成癮」有點刻意,但整部片讓我對《失控的焦慮世代》所描繪的世界有更為具像化的理解,因此仍是今年到目前為止Netflix最佳。


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值得一看,值得深思—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


拖了一年終於將《夢想集中營》看完。

雖然聽說去大銀幕看會差很多,但場次太少,一直與自己時間合不來,也就錯過。後來一直沒看的原因是覺得題材太沉重,總覺得要某種可以承受的狀態,才能好好坐下來看這部片。最近忽然覺得是時候了。

點開來看,就算已經知道大致上是怎樣的電影,依然看得入神。當然不是什麼純粹美學或思想上的那種入神,《夢想集中營》大部分的時候是把一個你不敢相信存在的空間展示在你眼前。光是這一點就足以給你十足的震撼。

它還是有故事,還是有穿插一些對比的畫面與劇情發展,可相對於這彷彿樂園的空間給出的衝擊,其他的東西都只是附加說明。

看完也終於明白為何女主角(同時也是《墜惡真相》的女主角),去年為何令許多人難忘。如果先看了這片,再接看《墜惡真相》,對於她的演出會非常非常佩服(即使我是倒過來的順序,並且是隔了如此久,仍印象深刻)。

即便導演在奧斯卡的演說中引起許多非議,我想這部電影呈現的一切仍是值得一看,值得深思。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以純粹的心享受—秘密會議Conclave

 


上周看《辛辛監獄劇團》被前面預告片《秘密會議》燒到,今天看《秘密會議》又被預告《QUEER》燒爛。有些快樂真的要到電影院才能get到(好天氣、好場次,更加分)。

《秘密會議》看,聲光不必說、演員有戲,希望口碑能夠持續。

個人覺得最囧的是中文的宣傳上寫「繼《達文西密碼》之後」什麼什麼改編之作,若不是這次得到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實在有點為它感到擔心...《達文西密碼》小說確實過癮好看,但電影呢?印象中趕得要命,完全走味。《秘密會議》若不說是改編小說,也不會有任何問題,故事情節雖然很滿,但時間感、空間感都給足,幾位主要演員的表演也被拍得很細緻。真要說有什麼遺憾,大概就是在議題上有點貪心(但這幾乎也不是缺點,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

雖然還是比較喜歡《教宗的承繼》(沒辦法,平淡才是我的菜),但《秘密會議》確實是完全不一樣,可以以更純粹的心享受這部電影。


2025年3月6日 星期四

小而美的一部片—辛辛監獄劇團Sing Sing

 

這部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幾週上映的冷門電影,若不是身邊有A24粉絲特別去看,我真的完全不知道。知道後,查了一下,發現算是自己感興趣的片,只是場次太少,雖為奧斯卡片,但並非熱門那幾部,第二週場次就極少。

本週終於有一個空檔,原是要去看《喵的奇幻漂流》,忙一個趕不上早場,只好把最近想看的幾部片《納米比亞沙漠直播中》、《感應》與《辛辛監獄劇團》全部查一次,結果時間上這部最完美,就衝去看了。

演員與拍攝方式相輔相成,小而美的一部片。很難真的有什麼巨大的感想,但看的時候很投入,看起來極素卻有意思的的表演,加上一點真實畫面,全部的元素都在恰好的位置上。幸運在下片前趕上。我喜歡。

2025年3月3日 星期一

盪鞦韆一樣—再見機器人Robot Dreams

 

終於補完,意外還算不錯。一部送給I人與城市孤獨者的電影,音樂、音效好聽,鏡頭語言完備,夢的部分沒話說。故事完全不現實,但拍得夠好到我可以不介意它的不切實際。

英文片名叫「機器人之夢」可以說是完美指出這部片的核心,幾個夢與現實的切分和最後精準的收束,讓這片子不像一般動畫片,必須是一定年紀以上(個人以為大約是大學以後),才能夠清晰地感受。

有些朋友說看了哭爆,有些朋友意外無感,我本身是看電影比較不容易哭的類型,但這片並非想像中那種叫人悲傷的片,而是淡淡憂傷與淡淡喜樂交織,突顯孤獨世紀中「陪伴」的重要。悲喜之間的節奏,令人心情像盪鞦韆一樣,起起伏伏。它的好正在這起伏之間。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扁平時代的立體之光—落葉Kuolleet lehdet

 


因友人推薦一直筆記要看的(在台灣偏向)冷門電影《落葉》。完食心情:角落友人圈是我心靈的燈塔,扁平時代的立體之光。看時腦子自動想到《老派約會之必要》、《我這麼幸福為什麼還需要灌醉自己》,當然還有賈木許那些電影。雖然完全是芬蘭工人的故事,卻可以勾起完全不一樣的想像。也許過於浪漫,那浪漫帶來的溫暖卻真實。

2025年1月16日 星期四

滿滿的細節,沉重的價值體系—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All We Imagine as Light

 


《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原非我會吸引到我,無論是片名、題材還是預告,但在友人推薦之後,演算法推了幾則好評。我沒有詳讀,但就是放在心上。

原以為院線已經下了,打算串流上架再來看,意外在昨天看到一個剛好可以去的場次,意外地看了大銀幕。

這是一部大銀幕看會好過看串流的電影。它呈現出來的世界,於我是極度陌生的世界—印度且是女性為主的世界。三位女子,三種年紀,不同處境、信念與情感狀態,緩慢悠然地畫出孟買作為一個超級大城仍是如此多重束縛的狀態。

滿滿的細節,沉重的價值體系。在巨大傳統中,即使是獨立如三位女子,出口還是小到在電影大部分的時間裡沒有辦法看到。

電影結尾之前一段受人矚目的魔幻寫實場景,展現出潛意識調整的過程,算是把那道小小的出口畫了出來。出口的光雖小,至少是在他們坐在那裡的時候,靜靜地存在,真實存在。

此外,配樂很棒。無論是電影裡還是最後,都為我的心打起了或小或大的鼓聲。願這位年輕的女導演,可以持續創作。

2025年1月15日 星期三

高明的一手—二號陪審員Juror #2

 


友人推薦,手刀找來看的《二號陪審員》。

在看之前一直都還講錯,講成「二號陪審團」,看了才矯正過來。雖然此前也看過幾部審判題材的電影(但看得算極少),但一直沒有什麼陪審團的概念,直到這部才真正將這個制度看得比較清楚。這點大約是我覺得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收穫。

克林伊斯威特,也是我超級不熟的導演,沒有印象看過什麼他的作品(雖然是知道幾部)。看時覺得非常美國,看完仍覺得非常美國。

劇情上沒有刻意翻轉,早早呈現主角內心,讓內心的正義與自己的未來成為全部電影的焦點。檢查官的部分也襯托得很好,使得結尾的收束,令人深思且佩服(中間會覺得怎麼結尾都不舒服)。

一直想到前幾年很紅的「正義思辯」系列。這似乎是克林伊斯威特滿感興趣的議題(可惜我看得太少,目前無法知道是否是他長期關注),在這大題底下,可以細細考量到制度、個人背景與觀點、政治立場,甚至是在這部電影裡最後加入陪審團的那位「懸疑推理迷」,都可能影響一個人在作為人或陪審團時的判斷。

電影裡不斷說明的概念「坐在那裡的那個人是壞人,但他可能沒有犯下謀殺罪」,並且用極端方式呈現他的無罪。高明的一手。

此外,陪審團需要充分討論,而不是直接進入投票然後就決定結果。莫名令人想到近期台灣的立法院的各種新聞。

這部片來得正是時候。

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

傻和傻中的真情—艾諾拉Anora

 

 

《艾諾拉》是去年預定要看卻一直卡不出時間去看的電影。今年年初終於完成,西恩.貝克果然是我的菜。

《艾諾拉》的預告挺有意思,可若不是看到西恩.貝克,我可能不會那麼有動力。年初一波導演、名人分享自己2024的最愛,《艾諾拉》出現頻率之高,有小小讓我懷疑了一下。因為去年的片子(不包含老片的話),要選出十大,比往年都難。

還好《艾諾拉》還是西恩.貝克會拍出來的那種片。與此前的《夜晚還年輕》與《歡迎光臨奇幻城堡》比起來,這部應該是各方面都更加升級,想像中更有觀眾緣(不過在台灣似乎並沒什麼討論度),但回到故事核心,仍是把焦點放在一般人不會太關心的人群上,有精彩的對白與肢體互動,並且非常重視空間與移動。某方面來說是很標準的故事,有頭有尾,結局抓住了片名與回應了「麻雀變鳳凰」的故事原型,另一方面看它是部怪片,看到各樣人的傻和傻中的真情。

友人說我讀小說的窄門標準叫「廢爽」,看起來連電影我都是一致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