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電影開場五分鐘

在久石讓的《感動,如此創造》裡看到宮崎駿導演說「電影開頭的五分鐘就決定了一切啊」的時候,深有同感。只是對我這樣一個純粹看電影的人來說,電影開始五分鐘決定的是這部片能不能看...,還有要怎麼看...。


前陣子與長輩聊天時,也聽長輩說一樣的話。他說:「我看的電影不多,不過有一年看了很多部片,幾乎把整個租片店裡可以租的都租回來看過一遍了。後來我們發現美國的電影都差不多,看前一兩分鐘,就可以知道接下來演什麼。」我看的美國片不多,所以不太確定長輩是不是真如此利害,但在少數看過的片子裡,有一些並不是一兩分鐘可以預測全部。即或是美國電影,我看過的馬丁史柯西斯、克里斯多福.諾蘭幾部電影都不是這樣好預測的。

因此,我想開場五分鐘決定的其實不是後面劇情,而是這部電影的調性:寫實的、懸疑的、浪漫愛情的、動作片還是文藝片。這樣的調性決定了它的敍事手法、劇情節奏與配樂方式等等。如果一切配合得當,能夠把導演想要呈現的世界傳達給觀眾,那麼它就是一部成功的電影。舉例來說,敍事線異於循常的《記憶拼圖》,就透過最開始五分鐘的倒敍鏡頭將整部電影定調於懸疑,並同時揭示主人公的病徵,然後接下來每部分都從這一個開場延伸展開。又如今年在金馬影展看到許鞍華拍的《黃金時代》,以蕭紅旁白到走近直面鏡頭的自述開場,呈現蕭紅一生作為電影主軸的同時,也把整部影片表現形式上的特殊性提了出來。這樣的做法從開頭就把觀眾推到戲外,就電影來說,實在有點奇怪,但卻足以觀眾馬上意識到這部傳記電影不平凡之處。

相對的,如果前面五分鐘所展示出來的東西與後面電影的發展出現矛盾,那整部片就會變得古怪甚至糟糕。以去年紅及一時的《被偷走的那五年》為例,開場(也許不止五分鐘)展示出來的是懸疑,中間也細心地以追索真相延續,但最後十五分鐘卻變成日韓風格純愛催淚電影路線,使得表現的主題出現違和、不連貫之外,也使得原本精心安排的懸疑愛情故事變得八股俗套。雖然這樣的轉折可能是導演希望呈現的內容,且若以票房作為標準來說,也不能說不成功。只是平心而論,若消除最後多餘的十五至二十分,使前後平衡相應,或許能夠把整部片要呈現的東西更為聚焦。以今年類似題材(懸疑愛情)的電影《控制》來說,第一幕與最後一幕形成呼應,把中間懸疑曲折的情節包起來,就很能夠彰顯整部電影要表現的「婚姻關係的不為人知真相」。

所以電影開頭的五分鐘決定了很多事。只是呢...頭開得好或不好,終究要透過後面各種元素的配合而論。不是頭開的好就一定是好片,只是爛得開頭很難成為好片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