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做真實的自己?—催眠The Hypnosis

 


上映時在我小小的朋友圈中頗有熱度的一部片,但上映時間太短暫,就想說等串流上再來看。週末在家點開catchplay+看到它上架,立即點開來看。

宣傳語寫到漢內克、藍西莫,都是讓我有點怕的風格。看了之後,認為完全不像。一開始的音樂,彷彿勾出了全片調性(一種魔幻節奏),緊接而來的是第一幕女主角在男主角與另一個不確定是經理人還是什麼人的角色前面,講述自己童年發生的事。這一個音樂與第一幕就燃起我的好奇心,真想知道他們要幹麻。

故事線很簡單,就是兩位主角是情侶,同時也共同創立了一個「為女性康健設計的APP」,他們要去參加一個營隊,那營隊的目標大約是要讓去參加的學員找到投資人。只是女主角在去之前為了戒菸去做了一次催眠,而後行為舉止大變。在他們參加營隊的過程,一再出現令男主角、學員與導師難以理解的行為。男主角在發表會前夜,決定要強行終止女主角出席發表會—給她一杯有兩顆安眠藥的水。沒想到女主角醒了,看到後消失。男主角和經理人為了要見可能的投資人而找人代打,結果女主角卻穿著服務生的服裝,服務他們那桌。嚇爆男主角、經理人和代打者。男主角衝進廚房與在洗碗的女主角談話,女主角問他是否給她的水加了安眠藥,男主角說:是。

前面一切感覺都是為了最後。女主角被排斥進到營隊的大合照中,男主角決定也跟著離開,他們回到了女主角媽媽的家,加入他們的聚餐。兩位主角神情緊張,男主角離席,接著變成像是他們暗號一般的大狗狗,一邊走一邊叫一邊聞並且一邊亂尿尿。女主角先是驚訝了一下,立即配合上男主角,以管教狗狗的方式,將男主角帶離現場。兩人在路上,背景音出現催眠時的倒數。女主角回頭。結束。

非常佩服這簡單的劇情展現出的張力,前半女主角脫離往常的行為先是向觀眾投出她平日處在一種社會期待行為的框架中,中段展示這種行為給他人帶來的壓力,並同時呈現某種文化圈圈裡的潛規則,後段男主角忽然懂了女主角一再傳達的訊息,把這訊息接起來,猛烈回了一記:管他的社會潛規則。

用文字回溯看似沒什麼,講述的道理也不難明白,但電影簡約和反直覺的拍攝方式,步步逼近那個文化的虛假。在短短的時間內,讓人感覺到「做真實的自己」如何難,又如何簡單。

「做真實的自己」是否那麼重要,我目前還沒有答案,不過我肯定這部片子對這一個想法的深入思考與呈現。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愛自己」的信仰—懼裂The Substance

 

預告就已經令人感覺超強,實際看了之後更是不得了。意外先得知是位女導演的作品,原本只是有一點印象,實際看了之後覺得「真的是女導演才拍的出這種驚悚」。

倒不是說男性沒有這種對「青春肉體」的執念,也不是說男性就不能拍出這種主題的精彩作品,僅僅是《懼裂》片中反覆且有意識地去呈現「男性凝視」與「女性凝視」之間的差別,細到令我心驚(嗯,我自己都沒有這種敏感度)。男性凝視女性的身體,直覺式、輕浮地說出「漂亮的女孩,就是應該保持微笑」、「所有的東西都在應該的位置上」,配上自以為正確的眼神,把挑選女性當作自身成功標記的氛圍,基本上是現實生活中各種不自覺男性心理投影出來的樣貌。女性凝視自己的身體,滿眼是缺陷、遺憾,若是早些年有卓越的「成就」,在光華過去之後,浮現的傷感越加沉重(若是從未有過那種時光,又是另一回事)。

女主角是那種擁有輝煌青春與閃耀成就的人。雖然故事一開始有男性老闆的輕視作為一個引爆點,但電影視角中大量女主角獨處與她房子的特寫所呈現出來的世界,卻似乎是在男性老闆輕視之前就已顯出破綻:她拼出她的事業、有很好的生活,不單是外表保養得很好,身體也可以說十分健康,只是不再年輕。她渴求年輕的身體、年輕的自己,渴求那個舉手投足受人矚目的自己。

看電影前半部時,我腦中一直浮現「愛自己」這個在美國流行多年的口號(台灣或有人談到,但個人感覺好像並不至於「無所不在」),各種對自己好、讓自己保持最佳狀態,女性為了「愛自己」可以付出的努力,遠比想像中大。即或風險極高,仍能在近乎信仰的「愛自己」狀態下,勇往直前。

略可與女主角作為對比的人是故事中告知女主角有此種實驗的那位男子。那位男子或可說是暗示男性亦有對「青春的渴望」,也可能被「青春的自己」吞噬,但不盡能像女主角呈現出的這樣令人叫絕。

女主角與新生體之間的關係,是全片最令人讚嘆的地方。由自己而生的新生體—有自己的基因、連續的意識、可能相似的性格與才能—外貌上略有不同,卻是令自己也著迷的全新自己。「愛自己」的信仰就此陷入混亂,新生體愛自己而危害到女主角的原生肉體,女主角恨新生體的背叛,想要毀滅她的同時又無法放棄處在新生狀態下的體驗。悲劇降臨。

《懼裂》讓我感覺到「象徵」手法的力量,鏡頭下的男性笑臉、鏡頭下的女性身體、鏡頭下的電視與廣告看板、鏡頭下的怪物與血肉模糊。常聽到人說「人比鬼恐怖」,《懼裂》讓我想說「不是人比鬼恐怖,比鬼恐怖的是人被植入了連自己都吞噬的信仰」。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無法選擇的事—年少日記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有些片是前面看起來還好,最後收得不錯;有些片是前面看起來很強,最後還好。對我而言,《年少日記》屬於前者。

電影在去年金馬影展放映時,就有朋友傳來消息,推薦我一看,因此我一直持續有在關注這片。看到金馬影展口碑極好,而院線上映時反映平平,令我更想一探究竟。雖然又像許多片一樣,拖到最後沒去院線,等到最近串流上架才真正看完,但看完便理解為何會有影展與院線之間觀眾感受上的差異。

《年少日記》基本上是不知道任何事,直接看完會有最佳感受的電影。當初推薦我的朋友貼心提醒我,使我在關注各種消息的同時,也避開了任何影響觀看的雷文。加上時間又過了很久,點開《年少日記》時,我已經完全不曉得這是部怎樣的電影。

電影剛開始,對於主角一家的角色感到有點不耐,總覺得好像太過直覺刻版,中間的戀愛情節也讓我起了一陣尷尬感。不過,那個轉折點,有效地改變了整個觀看的視野,前面隱然覺得不對勁的地方,在後半都得到合宜的收束。我想各種分析應該都已說盡。

最多討論的焦點應該會是哥哥的自殺的影響,然而整片令我最常回想起的卻是父親的角色。

父親的角色會讓我覺得很極端,腦中一直出現「他有什麼問題啊?」直到某天,聽朋友說起自己父親是自戀型人格的時候,浮現了《年少日記》父親的角色。在網上看了一些討論,仍不確定這樣的連結是否正確,但卻好像可以更多了解這整部片的線索。

父親對哥哥與媽媽的批評與暴力,散發著自戀型人格診斷中那種「因為自己是特別的人,所以身邊的人也應該是特別的」、「錯都在別人」、「易使用暴力」等等,弟弟雖然備受疼愛,那種扭曲的價值仍被滲透,只想著自己不能只是好和還需要傑出,沒能夠發現哥哥已被逼入絕境。

電影裡透過成年的弟弟回網路留言,說:「憂鬱症是不能選擇的」,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更多是父母、個人能力是不能選擇的。成年弟弟在「為人父」一事上的恐懼是真實的。電影給了一個較好的結局,回到現實中,我看到自戀型人格的父親對朋友的影響持續至今,還看不到可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