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對當代教育的議題滿關切,所以抓到一個空檔就速衝了這部被各大片夾殺,應該很難熬過這週的電影。故事與我預期的滿不同,開場還有一點試圖呈現教育現場兩難的意圖,但很快地整個劇情就往比較奇妙的方向展開,更多的是角色之間的複雜張力,及其背後可能存在暴力或謊言。兩場重要的舞蹈更是把這種真真假假真的表演性發展到一個無法忽視的地步。因與我預期的不大相同,且故事似乎說太多的傾向,不過演員表演拉到滿,在一學校中不同場景的視覺呈現,仍令這部成為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因為對當代教育的議題滿關切,所以抓到一個空檔就速衝了這部被各大片夾殺,應該很難熬過這週的電影。故事與我預期的滿不同,開場還有一點試圖呈現教育現場兩難的意圖,但很快地整個劇情就往比較奇妙的方向展開,更多的是角色之間的複雜張力,及其背後可能存在暴力或謊言。兩場重要的舞蹈更是把這種真真假假真的表演性發展到一個無法忽視的地步。因與我預期的不大相同,且故事似乎說太多的傾向,不過演員表演拉到滿,在一學校中不同場景的視覺呈現,仍令這部成為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二刷比一刷覺得更好看。雖然可預期有人會覺得悶或是看不懂,但還是很想推薦,應該可以說是近幾年Netflix的佳作(也許不一定是他們投資拍攝,但至少是他們買的)。同時也想說,有些電影在家看就是對味,這片若是在電影院看,已經可想像附近有人忍不住討論劇情⋯^_^
(近期的被害妄想大概有男主角那麼嚴重)
老實說,電影可以討論的情節是滿多,因為它是一部以細節為主的片子,透過一個又一個小線索去推展(較有趣的是編導特意安排查案同時的日常生活,並輕輕帶出主角夫妻移居此地的原因,似乎亦借此強化主角疑心病/冷血的特質)。人際張力成為這片核中之核,可以說是把影集強項濃縮至一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𥚃。個人覺得滿酷的。
在拍攝方面,很喜歡電影使用鏡子並置空間的方式,尤其是重看時,會一直注意鏡中人的微表情。
因為宣傳的畫面太美而很想去看,又因為上映時間太少而沒看成。昨天掃到catchplay+上架,就手刀看完的電影。
講得好像很順利,其實開看三十分鐘滿腦問號,內心對自己充滿懷疑:這是加拿大嗎?中間吃個飯忍不住認真查了一下,偷看答案又不想要知道全部的那種查,大概了解:是導演巧思。然後才繼續把電影看完。
其實是好看的,那種霧裡看花,莫名的語言與文化錯置感,明明是二十一世紀拍得像二十年前,看起來怪極了,但也是美極了。亂成一團的感覺,在故事也以一種奇異的方式展演,繞了一大大圈再繞回來。絕不會是難看,看完只能在心中喊:妙。導演無疑有才。
1.第N刷卻是第一次大銀幕,每個環節都那麼熟悉,經典對白與畫面都像是直接從腦袋深處直接調出來一樣,唯有音樂令我重新認識這部電影。從未發現它的音樂做得如此厲害,雞皮疙瘩從腳底一路往上爬。好過癮。
2.說音樂好像不太準確,應該說「聲音」的處理非常棒,不是很滿的那種,而是在配樂、音效、畫內音與畫外音的整體上,令我感到不可思議。
3.以前一直沒辦法完全理解她,這次重看,居然是get到了。在胖子最後一次跟她說話那段,懂了她的心情。沒想到是這樣,終於明白了。
4. 觀影的狀況大概是《青春末世物語》後最佳,即使有些人晚到,三小時高品質,也是很難得。感謝有特別特典的加持。
5.沒想到可以活到現在,看到電影院裡滿滿的人要看《一一》。心情複雜的同時,又很希望這一波成功,可以讓楊德昌其他的片陸續登上大銀幕。
終於看完,三段式故事,由幾位演員主演,非常非常有意思的電影。艾瑪.史東、傑西·普萊蒙很棒,但這部片𥚃瑪格麗特·庫利幾乎每次出現都像是有吸住眼睛一樣的力量(當然是編導有意為之),如果看了《懼裂》想看她更多表演的人,真的可以看看這部。雖然故事對還不熟悉尤格·藍西莫x艾浮堤米思·菲利普的人來說,可能會有點難接受,但對於已經熟悉的人來說,能夠繼續看到他們合作仍保持在如此原始詭異的狀態,實在是開心得不得了。
1. 終於補完尤格藍西莫的重要成名作。可能是之前看到許多人觀影不適的體驗,而預先給自己打了超級多預防針,結果看得極順,遠沒有我想像中那麼over。
2. 這麼說好像也是有點不太對,應該說如果第一次接觸尤格格藍西莫或是從艾瑪史東與他合作中認識他,可能真的會覺得有點衝擊。但從《單身動物園》入門、被《聖鹿之死》給震過(艾瑪史東合作的幾部還是有導演一貫的批判風格,不過心理衝擊似乎還是沒有早先的作品大),回來再看到《非普通教育》大概就是佩服當時資源有限下的高度完成。
3. 透過在封閉世界中,有成人身體能力,思維與行動卻仍像孩童狀態的三位主角,電影簡約地展現絕對權威加上無法獲取足夠資訊使人像是被暴力訓練的狗勾一樣,無法正常分辨是非真假。偶有暴力發生,因他們受同等暴力教育,但無法擁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去衝出那個「家」。本片寓意可說是尤格藍西莫世界觀的基石。
4. 結局處理得好,幾乎是多一分少一分都不夠那個想像空間。很多問號都停在那裡,那個不知道能不能打開的後車箱中。
雖然前幾年室友有帶看看過28天和28週,不過都不太記得了,所以基本上是把《28年毀滅倒數》當作一部全新電影看。
看的過程可以說還是滿享受的,算是有從前看喪屍電影感覺—與現實有點關連又不太關連,偶有特別的幽默在其中。
看完之後,想了一晚上,對於畫面和劇情似乎不是很能滿足。畫面上不知道是否因為用太小的銀幕看,總覺得有點假假的,室友說是只有火假,但看的時候感覺畫面本身就有一種動畫感,不確定是否自己的問題。在網上查了之後,似乎都說是因為電影大量以iphone拍攝,銳利的色調與對比、超寬視角呈現,使部分人感覺像是動畫(但以正面評價為主)。
劇情方面,看完查了才知道是艾力克斯·嘉蘭編劇,其實有點意外。他之前自編自導的《人造意識》《滅絕》、《們》、《帝國浩劫:美國內戰》,都滿喜歡。這部竟然讓我感覺落差如此大,也是有些意外。不過若是後續兩部(聽說這是三部曲?)也都是他編劇的話,我可能還是會看。只是就是先降低一些期待。
至於導演丹尼·鮑伊,我覺得聲音方面的運用還是很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