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7日 星期二

去學習、去享受、去愛—BLUE GIANT 藍色巨星

 

最初是在高雄strada新店看到全套《藍色巨星》,現場翻看了兩集,從主角剛開始學吹薩克斯風開始。讀起來就是很日漫,帶領人去了解一個領域的那種日漫。

後來沒有繼續找來看完,就看到《藍色巨星》的電影上映。身邊很多朋友去看,都說好看。原本也想抓個時間去感受一下,喬不出時間,就又錯過。

週日晚間想找一部約兩小時的片來看(現在好多片都超過兩小時,有時真的沒有辦法切出時間好好觀賞),就點開了《藍色巨星》。

驚豔。一口氣看到完,尤其是後半,完全沒辦法停下來。

大家都知道日本動畫尤其實電影版越做越好,但幾波紅至現象級的動畫片我都沒看,所以算是有點與時代脫節的狀態。也許因此《藍色巨星》畫面和音樂的配合,帶給我極大的感動。畫面雖誇張,但透過剪接,給人一種確實如此的感覺;音樂在純粹聽時也許不特別感到強烈(畢竟我連爵士小白都稱不上),但順著劇情推展,會越來越能夠感受。

劇情方面,最棒的就是直接選擇了東京的故事,中間透過幾段拍紀錄片的方式,讓觀眾從更久之後的未來去看這段故事,極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三個角色的安排,正好是投入音樂的三種(頗典型)的類型:天才、從小學習的有才華者、熱情的初學者。後續故事也呈現出他們在音樂這條路上,可以走到哪裡,以及可以獲得什麼。

我特別喜歡玉田這個角色的安排。現實中可能很難有這樣的角色,因為是動畫,因為是一個有夢想的動畫,玉田這樣的角色可以成立,且為整個故事增加豐富度,也讓人覺得:即使不是天才,也可以去學習、去享受、去愛音樂。

2024年8月26日 星期一

柏格曼:大師狂想 Bergman:A Year in a Life

 


週末看了2018年的紀錄片《柏格曼:大師狂想》,收穫良多。

當年在金馬大師影展看了《處女之泉》、《第七封印》、《芬妮與亞歷山大》,買了一本他的傳記,沒讀。因此看這片之前,對柏格曼的認識極少,卻仍可以跟著這片的敘事慢慢進入那個「柏格曼狂熱」的時代。

這部片以1957年為一個軸線,慢慢開展出柏格曼的一生。對於沒有經歷他全盛時期的影迷來說,這部片給了大量資訊、多元觀點、充滿歷史感且不造神。尤其是講起他自傳與各種訪談的不可盡信、曾長期相信納粹與錯綜複雜早年感情部分,完全沒有那種「洗白」的意思,反而透過各種訪談去呈現出一個人在時間中,豐富且無法完全理解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不是以一種八卦的方式,而是不斷重建他創作與生命之間的關係。

在電影後半甚至以對比柏格曼在1957年與晚年導演自己創作舞台劇,突顯出處在正要走向顛峰與名滿天下(同時經歷喪妻的嚴重低潮)的他,狀態的差異。這種沒有粉絲濾鏡的拍攝方式,使已經離那時代遙遠的我們,可以對柏格曼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有全然不同的體會與感受。

然而多元觀點並不是去打擊他的名聲,而是講述他作為人的人格問題,於創作上的力量,如何改變電影世界,影響整個電影史的發展(也許紀錄片中沒有多加著墨,但會去看這片的人,應該都自己腦補起來了吧?)

此外,個人以為配樂與旁白也為本片加許多分,觀看起來完全沒有沉悶感。沒看的時候,完全無法想像。影迷不可錯過。

2024年8月19日 星期一

失敗卻成謎的行動—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


有很多片待看,但就是缺乏動力。在平板上滑來滑去,忽然看到《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就點開了。奇妙的一部紀錄片,更奇妙的是我竟然一口氣就看完了。

三島由紀夫,很不熟的作家,知道他極有名,但年輕時讀他的書沒印象也沒感覺,直到最近才因脆友推薦借了《春雪》回來,慢慢慢慢地讀。那細膩到爆炸地描繪少年心理,人與人關係的複雜,日本國家與貴族心境如此不熟悉的東西在他的筆下栩栩如生。原以為會感覺很隔的一切,在小說中,自然展開。不過,讀得實在慢,目前也才五分之一。

翻看作者簡介,對於三島由紀夫最後的選擇感到非常不解。上網查看了維基之類的文章,更加覺得詭異:如此一位小說家,年輕成名,對人性獨道觀察,並且思緒清晰到令人敬畏的人,為什麼會以這樣的方式結束生命。不懂,真是不懂。

《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看似沒有直接關係到他人生終點的紀錄片,卻仍努力回答這個存在所有讀者心中的疑問。

片中三島由紀夫接受當時全共鬪學生的邀請前去與千人辯論,有電視台錄下了影像,多年後被剪輯,補上了活下來的人的訪談及背景脈絡說明,領觀眾盡可能去接近當時情境。

說是辯論,其實更多是在對話。三島由紀夫極富幽默的方式講述自己對他們的認識,接著提出自身立場與觀點,與其中的幾位討論近乎玄學的問題,接受挑戰又不以純邏輯方式去回應。總時間不長,他離去時帶著笑容,似乎滿足。

一年多後,他發動一場行動,由他自己組成的民兵團,佔領自衛隊的一個地方,對自衛隊員進行演說。行動失敗,他與同行者一人切腹生亡。

如果純看最終這事件,會不明白他到底期望什麼?他真的認為他的行動可以改變什麼嗎?當時的日本人可能不會知道,如今的我們更無法明白,但回到《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的時間點,回到他陳述自身的理念,回到那個共產主義在各國興起的年代,回到日本受到美國強硬控制的戰後,三島由紀夫所講述,也許還是會浮現出一個輪廓:日本的精神能否被日本人認真地看待並延續下去。而他對自己的期許是不要只是寫作和講述,要行動。

三島由紀夫在世時已名滿天下,即使整個行動在凡人眼中看來幾乎是不可理解的必然失敗,甚至他自身可能也早有自知之明,就像《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片中所說,他預言了自己的命運。他行動的意義最終展現在人們不斷思考他行動之謎上,或許我們亦可以說,他的選擇並不能說完全失敗。成功的行動成為歷史,他失敗卻成謎的行動則成為思想。

2024年8月16日 星期五

移民第一代的心境—之前的我們Past Lives

 


《之前的我們》在院線的時候,就看到不少人好評推薦,並且一週比一週多。當時看了很多次預告,都沒有任何心動,總覺得故事對我來說少了點吸引力。又看到許多好評都拿「因緣」詮釋展開,心裡覺得實在膩。

放了好久,久到室友忽然訂了車庫。無聊的平日晚上,《夢想集中營》太悶、《破墓》片長太長,這部片閃過眼前,片長兩小時內,堪稱完美。

第一幕,那個聲音從問觀眾,你覺得他們三人什麼關係?整個興趣都來了。接著進到回憶,不拖也不煽情,把人生前半分成三個十二年,然後靜靜地拍兩人關係在時間之中流變。

說是愛情嗎?是,也不全是。是愛情的部分大概就是第二段,不是的部分是其他全部。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留在韓國的男孩長大成人,往紐約找長大成人的女孩,說起自己是獨子,沒有更多錢和地位不能結婚。

他們之間的對話不多,不像是真有什麼火花,要也是純然喜歡的情感。男子第一次是因為當兵時想起女孩,第二次是因與論及婚嫁的女友分開想起女孩。從他們少少的話中,可以感受到女孩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勇敢向前進,逐夢踏實,而男孩喜歡上的是她那樣的特質。多年前他沒法說什麼,多年後他仍無法說。

作為一個看故事的人,我不能不去想這對於韓國社會或思想對比於美國(也許還有加拿大)社會與思想之間的落差。女子跟丈夫說男子是非常韓國的韓國人,跟他一起時,總覺得自己沒那麼韓國,又好像更韓國一些。

亞裔美國人近年正夯,原以為這片就是一部類似這樣那樣的愛情故事。沒想到全可連上亞裔美國整體討論的範圍中去想:移民第一代的心境,與見證移民第一代人的感受。

女子跟男子說,她已經把小女孩留在男孩那裡。男孩長大成人,來找的她,已經不是原本那個女孩。移往多倫多,再移往紐約,結了婚,拿到綠卡,成為美國人。韓語只有用在媽媽與兒時玩伴對話與夢中,英語才是她熟悉的日常。男子則是中規中矩,當了兵,讀完書,學了工作會用到的中文,交了女友,論及婚嫁時仍住在家中。兩個人的人生,美加與韓國的人生,不是哪個比哪個好,而是每個人有自己的路。走著走著,也許還能刻意的見面,但見了更明白,過去就像夢或是說前世一樣。在這一世,他們就是只能如此。最後男子說,來世再見。

2024年8月13日 星期二

全新的人—蒼鷺與少年

 

終於在串流上完食,也終於了解到當時評價與票房,除了宮崎爺爺這金字招牌與一字排開的豪華陣容外,這片根本像是客美多,廣告與內容不符,但大家(?)都很滿意。

也許不應該這麼說,一定還是有失望的人,但整體來說,《蒼鷺與少年》仍是一部非要宮崎駿才能做出來的片。在成長故事之中,夾帶著對人生、社會、夢想的思考,走向異世界繼續作夢,或是回到現實世界,腳踏實地地生活。故事不講選擇,而是經歷。沒有經歷就沒有成長,人和人的關係因而改變,人和自己理想的關係也因而改變。

回到原初的地方時,看起來是一樣的人,其實已經是全新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