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

超乎想像的-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


跟《 艾瑪.》一樣,在疫情影響下沒能進電影院看的《隱形人》終於出DVD了!連假前得知這消息,立馬在政大展燕庭看到借回。

不像許多資深恐怖片迷,我個人沒有看過舊作,對劇情一無所知,純粹是因著上映期間在臉書上看到各種好評與討論,而對這片越來越有印象。

實際一看,深深覺得又是布倫屋好眼光。電影演不到一半(基本上還是女主角被精神攻擊到炸的部分),就已明確感受到電影對於定格空景、神秘視角精準的掌握。一度想說:就算劇情不行,光是這樣拍攝的方法創造出驚悚度就已經令人難忘。

然而,實際的狀況卻超越當時我所想。前半故事只是被動舖陳、營造氣氛和預備場地,後半故事打出了更漂亮的一手,加上最後一場戲收到一個讓人無話可說的境地。看完徹底明白,為什麼這部片當時討論度如此高、評價如此好。

女主角伊莉莎白·摩斯的表演更是嚇死觀眾(至少我)。好幾場獨角戲都讓人無法想像她怎麼做得到(到底是看到什麼可以這麼驚恐,又做出這麼多不合人體工學的動作?),從第一場戲到最後一場戲、從第一個眼神到最後一個眼神,都沒有絲毫放鬆。

雖然在網路上查圖片時看到好些討論到角色喻意,但個人以為拍得好、故事好、女主角演得超級好,就值得馬上手刀衝去租回來看~

#不要等了馬上看起來
#雖然在我的版上我好像一直都是比較慢的人啦哈哈




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改編自珍奧斯汀作品的新版《艾瑪.》


看到第一版預告就非常期待這次的版本...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女主角艾瑪由安雅泰勒喬伊主演,其他的音樂、服裝、對白也都頗能抓住人目光。不過上映的時候,遇上了疫情正燒的時候,考慮再三,沒有去電影院看。沒想到全球疫情後來大爆發,這部片也就速速出了DVD,本來想說要借,結果查了catchplay+剛好看到它上架,火速加入片單。

新版《艾瑪.》沒有讓我失望。輕快的喜劇節奏卻把角色關係與內心、當時婚配不能忽略的等級問題(無論是男性和女性都不能不考慮的現實?)展現得極為生動活潑,加上一而再、再而三的彼此誤解...即便我不是珍奧斯汀的粉絲(沒看過原著,也不是每部改編都追,所以離粉絲還有非常遙遠的距離),仍感覺到珍奧斯汀在故事後面微笑(到底XD)。



安雅泰勒喬伊的大眼睛一直讓我覺得這個喜劇快要變成恐怖片,還好有比爾·奈伊和米蘭達·凱薩琳·哈特·戴克(居然就是《麻辣賤諜》裡讓人無法忽視的超強配角!!!)讓整部片保持高度幽默(~給這三個選角滿分~)。

至於「漂亮,聰穎,富有的年輕女性」、「十九世紀的英國婚配與愛情」,我覺得就這樣了...已經看過《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的人,就算沒有看過《艾瑪》原著也都可以想像劇情會/要怎麼走(雖然結局還是有點小驚喜,但...也就這樣)。

#安雅泰勒喬伊粉必看
#珍奧斯汀粉必看
#其他人就隨意啦(喂)

2020年6月16日 星期二

西班牙科幻驚悚片《絕命大平台》


週末室友租了2019年西班牙科幻驚悚片《絕命大平台》。

雖說是科幻,但不是什麼先進科技,而是用一個神奇讓人充滿想像的垂直封閉世界作為舞台,深入探討「資源極度有限、階級變換不定的狀況下,人性會如何?」

這部片最令我喜愛的是它並不提出什麼終極解方,也沒有主角威能爆發,反而以一種懸疑、具有極高詮釋空間的方式作結(這點可能不親民,但是我愛):我們不是神,我們能做的只有把我們的訊息傳出去。或可以改變什麼,或許也沒能改變,可至少在這短暫的生命中,我們盡了所能,去試著把想說話透過「反向的操作」留了下來。

#推薦喜歡科幻驚悚的朋友一看

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村上春樹故事與角色形象的再現-燃燒烈愛Burning


終於看了2018年李滄東的《燃燒烈愛》(Burning)。

我知道李滄東最初應該是聽到他的《生命之詩》,但當時並沒有留下什麼印象。後來看到非常文藝的年輕朋友追起李滄東的電影(除了《生命之詩》,還有《綠洲》和《密陽》),她非常愛,且極度推薦我一看。這次我才把李滄東的名字記下,但在白鹿洞看了又看,始終沒有一個補完的動力。

然後就是2018年李滄東拍了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掉柴房〉(收錄於其短篇小說集《螢火蟲》)的《燃燒烈愛》。在台灣揭起頗多討論。猶豫再三之後,也沒有進電影院看,但應該是李滄東電影中題材最吸引我的一部。

上週忽然又想起這片,在catchplay的串流平台上看到有片,就加入片單,打算找一天空檔好好把它看了。

看完之後,回頭爬了些文章,覺得影評與網友對這部片(包含改編的異同)的討論都已經很夠(我自己看了也覺得長了不少知識)。一度覺得沒有必要再寫什麼(可能就寫一句:推薦給跟我一樣還不認識李滄東的朋友),後來想想,好像還是可以寫些比較無關的個人想法。

第一個是跟大家一樣關於「改編」的看法。我不確定我是否有看過村上春樹的〈燒掉柴房〉(就算有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也暫時沒有想要重看的動力,因此我只是在想很久以前就想過的一個問題:短篇小說似乎真的比較適合改編成電影。最初看到這個想法應該是讀關於李安的《斷背山》或是《色戒》的討論,對於這樣子的說法留下挺深的印象。後來看片子看多了之後,心裡好像對這樣的說法產生頗多認同。中長篇小說改編成電影的過程時常需要濃縮故事,主力放在主線劇情推動上,而短篇小說卻有足夠的空間留給電影編導,讓影像去增添故事的可看性,而不只是「把故事說完」。改編村上春樹作品的電影《東尼瀧谷》與《挪威的森林》,是我瞬間可以想到最適合的例子。也不是說有很成功的長篇改編,只是個人覺得難度很高,商業類型(大眾文學)的改編難度又比文藝型的難度更高。


其次是關於村上春樹作品裡的角色。而對我來說,《燃燒烈愛》的成功在於它可以是一部完全的電影,不需要是改編。當它被稱作改編村上春樹作品時,我能想到的更多是「村上春樹作品裡角色形象的再現」,而不是單篇故事的改編。爬文之前我並不曉得〈燒掉柴房〉三位主角的年紀和身份都與《燃燒烈愛》不同,但我卻可以感受到兩位男主角都是村上故事中常見的主角與配角的形象:男主角李鍾秀沉默、孤獨、擅於觀察並且有寫作的能力等特質,與第二男主角班像是活在異次元的上流社會、多金而無所事事的同時充滿空洞虛無的神情。因此,對我來說,《燃燒烈愛》雖然可以給完全不懂李滄東也不讀村上春樹的影迷看(至少可以看到韓國社會現實的困境),但讀過大量村上的我看到的是李滄東對村上故事本質的理解和再現,而我相信懂李滄東的朋友可以看到更多李滄東的個人觀點和詮釋(這部份我不懂,所以只是讀別人看到的)。

基於以上兩點,我把我的心得改成:推薦給想要認識村上春樹或是李滄東的朋友。

#因為這部片我會想要再看看其他李滄東其他作品
#李滄東眼中的韓國社會真的令人感到悲憤
(其實其他地方可能也是,只是我們不見得都能看見)

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作為「成長故事」的「愛情電影」—愛上變身情人The Beauty Inside


(本文全劇透,未看勿入)



2015年的《愛上變身情人》是滿有名的電影。忘記當時有沒有想看這部片(大概覺得不過就是一部愛情電影),最近因為工作需要,在網路上查了簡介,才發現不單是netflix有片,最近還要重上大螢幕。

昨天想說來看看這部片到底是在紅什麼(查資料時,發現後來還有電視劇版本),結果意外覺得好看。

確實,它就是一部有奇幻設定的愛情電影。男主角因為不知為何從成年那一天起就會每天變換外貌,男人、女人、老人、小孩,甚至是外國人。每天都會變成不同的樣貌讓他痛苦,但至少他能夠做家俱(有自己的品牌),還有一個可以接受一切的媽媽和唯一的好友(也是創業的同事)。直到遇到了女主角,男主角才出現想要與某人共度一生的念頭。

然而,就像所有愛情故事一樣。熱戀過後,現實就會浮現。兩人能否繼續下去的關鍵並不在於他們是否相愛,而是在於「無法與人說的現實」。女主角雖然喜歡也愛男主角,但這份關係中有太多不確定,使她害怕不安,並且無法向他人坦白。漸漸她承受不了,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醫生)的幫助,最後因為用藥不當而讓男主角發現她的狀況。

要繼續在一起呢?還是分開?男主角在從母親那知道自己的狀況源自於消失的父親之後,作出了離開女主角的決定。而女主角也算是默默接受,回到了平凡的日常,找回了生活的步調。直到一切歸復平靜之後,女主角回想一切,了解自己想要那份關係的心其實仍是勝過放棄。接著兩人重逢,決定步入婚姻。

講起來「十分公式/太過夢幻」的故事,拍成電影卻意外能讓人投入,意外的讓人去想故事中兩位主角的情境。男主角的困難在於他無法改編自己的設定,他只能是他討厭變化的自己(雖然偶爾變帥哥時很不錯)。女主角的困難則是無法確定身邊的人是同一個人,並且無法向他人說明一切。如果把奇幻的部分拿去,「愛情故事」也許本身一直都就具有「無法改變設定」與「無法向他人解說」這兩種特質。因此故事特別講述兩人過程中心境上的轉變:男主角從想著自己要脫離孤獨的狀態,轉變成為女主角健康和未來著想的狀態;女主角從勉強自己去接受導致不安失眠的狀態,轉變成能真正感受自己、說出自己想法、並且主動行動的狀態。我想這是這部「愛情電影」作為「成長故事」,特別能抓住人的地方。

#考慮合理性的話過不去的地方太多了
#但作為腦補投射和發揮想像的作品
#我覺得電影拍的不錯
#女主角也是越看越覺得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