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上跟姐姐到台北工作之後,回高雄的時間越來越少。雖然台北的電影資源遠超過高雄,但還是挺想念高雄充滿熱情和親和力的電影館與努力發展出自己風格的電影節。
今年高雄電影節發展出許多主題,先前只略看了能回高雄幾天的片單。選的幾部,後來不是沒買到,就是又忽然決定不看了。原以為這次就要跟高雄電影節擦身而過,沒想到回高雄這天,朋友推薦了電影節在正港小劇場放映的「與山&石碇的夏天」。
《石碇的夏天》我有點印象,好像曾在哪聽過。一查發現是鄭有傑導演的作品,由黃健瑋主演的短片,有點心動想看。一併放映的《與山》則是沈可尚的作品,雖看題材並不特別有興趣,但也沒有減少我看的動力。
朋友說這是用十六釐米現場放映,跟其他電影很不一樣,更加強我的興趣。我沒去過正港小劇場,以前也沒看過十六釐米的片(至少就我印象中是沒有)。確定有票,就決定看了。
頗如預期,《與山》不是我的菜,《石碇的夏天》則頗得我心。
《石碇的夏天》讓我喜歡的是它講了一個簡單自然、貼近生活,卻很有魅力的故事。其實就是透過一個想要出國遊學卻被迫回家顧店的大學生與一個魁北克到石碇教暑期英文班女孩,表現台灣青年、外國女孩的文化差異以及地方文化的氛圍。電影沒有刻意談什麼深刻的思想,而是透過角色互動,將人物的形象、處境、習慣和心理狀態呈現來,帶觀眾用自己的經驗去理解和感受。演出男主角小志的黃健瑋將大學生血氣方剛、對父母、祖母與老家的不耐、對於外國和外國女子的興趣好感抓得很好,看得過程不需要他說什麼,就可以與他同步。中文講得很好的外國女子Elisa,大概是這電影的重點,然而更讓我喜愛的則是配角的阿嬤。
似乎有人說過最難拍的是老人和小孩。能夠將老人和小孩拍得好,那其他的應該就不成問題。在去年的電影《太陽的孩子》裡,我看到鄭有傑拍小孩,拍得不錯,但我怎樣也沒想到在更早之前這片,他已經將老奶奶拍得如此真切、如此可愛。如果說Elisa是這片的活水,那小志的阿嬤則是這部電影裡的水缸,能夠將水裝起來,讓人看得更清楚。正是小志、Elisa與阿嬤這樣的組合,讓這片產生一種貼近生活感受的魅力,使在呈現的議題能自然展現而不顯得過份用力。
看完之後,朋友問我之前有沒有看過金穗獎,我說沒有。其實我一直是不太看短片和學生作品。最近是看了《Face Taiwan我們這樣拍電影》之後,對「純十六影展」和台灣電影低谷期出現的導演最初作品產生興趣。說真的,我還是不太有耐心看短片和學生作品,但我越來越了解,在台灣能夠做出精彩長片的導演,多少都要經歷各種長短片的試驗和學習。也許他們的才華,必須先用這樣的方式被人看見(即使那是很少一部分人)。
又,電影放映的時候,可以聽到後面帶子轉動的聲音,現場空位還很多,感覺就算坐滿,每個位子也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整體感受十分美好,有一種不同於現在看電影的氣氛。我想這樣的環境大大提升了我對「純十六影展」的興趣。希望將來還有機會再看到(雖然空位實在有點多啊,囧臉)。
(圖片來自高雄電影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