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4日 星期五

黑豹2 Black Panther: Wakanda Forever

 

在D+平台上分了三次看完。整體來說覺得還不錯,水中世界和角色很棒,可以看出劇組的用心設計(這大概是室友說沒有去大銀幕看可惜的地方),不過除此之外,好像就沒有特別讓我有什麼強烈感受(因此也覺得沒有在院線看不可惜),似乎也不太期待漫威未來的作品(蟻人大概也是等串流上架再看看要不要看)。

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為什麼要請這些人演這部電影?—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在D+上看《阿姆斯特丹》,雖然順利看完,卻覺得無比空虛。字幕上來才發現(或說想起)它是大衛歐羅素的作品。

整部片的賣點是一個接著一個大明星熟面孔,但......也就是這樣了。大衛歐羅素就是這麼會收集大明星,而他確實是有實力說完這整個故事,並且讓人不知為何地看完。可看完的感覺就是:到底為什麼要請這些人演這部電影,幾乎沒有任何非他們不可的地方。

看完之後,我跟更不喜歡這片的室友說:忽然覺得像《巴比倫》那樣讓我不喜歡(但中間又有喜歡的部分)的電影還比這部好,至少是激起感覺,會在心裡留下印象的作品。

即使為了那一段喜歡的地方—巴比倫Babylon

 


本來覺得應該不會去看的《巴比倫》,因為週六的風和日麗而接受室友的邀請,衝了國賓長春。

看完三小時的長片,我問室友:覺得如何?

他說:很好。

我尷尬地說:我覺得很不喜歡,幾乎只有一段喜歡。

後來聊了一個晚上,最終心得是:即使為了那一段喜歡的地方,進大銀幕看這部片都是值得的。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不進大銀幕看,我可能根本看不到喜歡的那段出現。

究竟是哪一段呢?

(以下爆雷,未看勿入)

其實就是從黑白默片時代轉向黑白有聲時代的錄影現場。瑪格羅比反覆演出同一場戲,那一場戲對比於瑪格羅比第一次演出黑白默片的那場戲,展現出電影史上一個重大轉折:聲音時代的來臨。

當時我腦中想起了此前看的一部好萊塢女性從業人員的紀錄片,印象中片中提到默片時代女導演其實不少,但聲音時代的來臨,使得拍電影需要更集中資本,需要更嚴格的統籌,大電影公司變得更為重要,而女性導演的機會自此以後便越來越少。

得知這項知識與在電影中實際看到兩種拍片方式的對比,心情完全不同。知識使人理解電影史的變化對產業中的資本與性別結構產生影響,在電影中則可以清楚地看到默片和聲音時代延續的技藝與遭遇的困境(無論是現場拍攝、演員表演方式、幕後人員的狀態)。

因此,我覺得光是可以看到電影史的這一段,就值得去電影看這部片。

與此同時,我感受到,這是部影迷取向的電影。就像室友後來說起蒙太奇的起源、最後快閃的電影片段那樣,大概是越了解電影或電影史,越能夠欣賞的一部電影。

此外就是,室友後來查到,原本導演似乎是希望由他合作過的艾瑪史東來演出女主角,但最後由瑪格羅比演出。其中原因是檔期或什麼不曉得,但以結果來說,我們都覺得很好。室友甚至表示:這是瑪格羅比的代表作。

2023年2月13日 星期一

HBO紀錄片《成為巴菲特》

看了2017年HBO的紀錄片《成為巴菲特》。基本上就是一個簡單的傳記片,有助於了解巴菲特,但其他的部分的知識則很有限。不知道有在投資股票的人能否學到更多?(個人覺得不能)

印象最深的話是他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無法去計算,需要靠經驗累積,我想我比50年前的我更睿智。

2023年2月3日 星期五

有機會再看一次吧—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期待很久的《伊尼舍林的女妖》終於上映。衝第一天下午場次,看完不像看完《意外》那樣激動地喜歡,也不像《殺手沒有假期》那樣想找人聊聊,而產生一種古怪的感覺。

回家後室友問說:你覺得我會喜歡嗎?

我說:很難說,這是一部很奇怪的片,我猜不出來。

而我真的猜不出來,甚至連我自己都不確定自己喜歡嗎?可看完的那一刻,心底卻有一種強烈的念頭是:絕不要去看這部的影評。記錄自己看了這片之後,也不想要分享什麼看法(因為我大概知道電影裡的角色關係會被如何分析,但個人傾向卻是不分析它們)。

過了一週,還是想寫點東西留給自己:有機會再看一次吧!看看知道劇情的狀況下,這部片會再帶來什麼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