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夢想很豐滿—關於夢(性與愛)Dreams (Sex Love)

 


在看《關於愛》的時候看了這部預告,當時在想:啊,這部網路之前在影展的網路討論度和評價好像最高,但好像比較浪漫一點,可能不是我的菜?

看完:就像大家說的一樣好看呢!

把暈船寫得如夢似幻,穿插入媽媽、外婆與最後致暈者本人的觀點,讓單薄的少女青春愛情變得很立體,既悲傷又快樂(還有許多活過一個年紀才懂得的幽默)。好喜歡詩人外婆,感謝這世界有她,全片最愛就是她那天梯之夢。

此外,片中將寫作從一股衝動、為自己寫、捕捉記憶、留作紀念、給身邊最信任的人讀到出版成書與其後可能發生的種種,算是另一種「夢」。無論是情感線還是寫作線都讓我看見講述「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可以如此溫柔。

(以下爆雷)

1.故事中的媽媽第一時間讀到作品時,想到女兒小時候的樣子而產生不適,覺得女兒可能有被「性侵」(因所寫內容描繪到許多身體);而相對應的老師那一方讀完卻在想自己是否被「性騷擾」。這組特意的對比,給我感覺非常當代的感覺(尤其是歐洲一些自認為在各種社會議題與性別意識都更加清楚的地方)。在女主角的主述裡,這是一個單戀失敗中間夾有成人與孩童的距離(以及師生關係),在媽媽保護女兒的心中女兒是否有可能是被騙了,而在老師看來自己被單方面戀慕但沒有真正被了解或認識(更無從發展出有親密關係或是愛)。電影劇情設計讓觀眾可以看到這些不同角度,除了對故事有全然不同的看法外,也可以感受到現實世界的諸多可能性,並非在黑與白,某人對某人錯之中。界線固然重要,但不確定造成的某種狀態,似乎也是值得細細切分開來討論,特別是在電影或小說這樣的作品中。

2.青少年真的是寫不爛拍不完的一個題材,有某部分的純真,正在快速變化,有時行為看起來還童稚,內心卻已蛻變。媽媽與外婆作為對比,特別是她倆在山間對話,討論《閃舞》的內容,顯示出上一代的青春期,亦有她們成長的故事。

3.隱隱存在一種個人成長背景差異導出的思維方式。例如女主角友人說羨慕女主角家有自己的山屋、女主角的母親與外婆都是相對開明,所以女主角可以保有許多空間,實際上的空間與情感思想上的空間(也許不是其他同儕所擁有的空間)。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強大的無力就像是她喝乙醚—帶針的女孩Pigen med nålen

 

預告看起來就有一種令人窒息的沉重,正片把那感覺開到底,在精準細緻的黑白影像中,整理出最深最痛最無法直視的歷史事件。比所謂恐怖片更恐怖,但若想看恐怖片的人必定撐不到最後。接在漢德克《夢外之悲》後看,更強烈感受到二十世紀前期歐洲地區整體性的創傷。

跟在院線看過的家人討論了一下,更多梳理了這部片的明顯優點:首先無論預告或宣傳都把主線故事會如何發展隱藏得很好,讓觀看的時候心理有諸多不確定。雖然角色才那幾個,但基本猜不出下面會怎樣發展,直到最後都意想不到。其二是那歷史場景,透過黑白鏡頭與慢速度的推移,極近距離地去呈現嬰兒的臉、戰後傷者的臉、生產的畫面、餵奶的畫面,可以說是對歷史場景的一次不可致信的再現。其三是關於女主角線作為一個二十世紀初可能識點字,但仍屬中下層的女性,人生的侷限,強大的無力就像是她喝乙醚以為可以止痛的那種不知如何才是好。

整片看完,以為殺嬰案可以說是這故事的核,但在核之外的果肉是一個困苦甚至畸形的時代。人們去馬戲團看表演,看那戰爭造成的臉與身體;我們看電影,則是看那戰爭造成的時代塌陷。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奧斯陸城市電影—關於愛Love

似乎一如預期地無法超越個人對《關於性》的喜愛,思辨大抵上是有意思,但觀影感覺偏扁平,頻率算是沒什麼對上。反而透過故事,對奧斯陸有更多好奇與想像,譬如男性護理師的比例這麼高嗎?像foodpanda的外送都騎自行車!甚至立馬看起了奧斯陸地形與氣候。若說是城市電影,它可說非常成功。

想起來頗為合理的是「性愛夢」作為三部曲,之間的連結就是這個城市與人,這些出場的角色會出現在同一個廣場和同樣風景,面對不同的人生問題。三個主題可以說都是被討論到已經有點難在出什麼新意,因此「關於性」的有意思似乎多是來自於兩位主角簡約而細膩的表演,讓人生卡頓感隨著敍述與時間,慢慢消解。「關於愛」出發點似乎也是如此,醫療現場到渡輪通勤,落在一個生活與意外場景的區間,對白依然是頗有巧思。然而由城市慶典串起全場,使整個故事所指涉的性與愛,略顯得「力圖表現開放實際仍放不下」的尷尬。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某一種人生片段—納米比亞沙漠直播中Desert of Namibia


比想像中令人感到煩悶,但悶到一個地步卻生出了一種獨特的魅力,如同女主角一般木然、煩躁、思行不一、莫名其妙,諸多反常發生於類似解離狀態中。或許正是這樣的視角,讓這部電影與慣常的日本片產生極大分歧,看到結束有一種還好沒有錯過的感覺。

算是近期看完電影最有想看影評的電影,但看了好些影評,卻還是沒辦法完全平復觀看的心情,於是又問了印象中有看過這片的朋友聊了聊。

以主線的戀愛關係來說,原本男有具有一般而言的「溫柔」、「體貼」、「對自己好」、「對自己誠實」甚至是外貌上的「乾淨」、「帥氣」等,女主角另結新歡似乎僅僅是「因為想要」,倒也不見得有什麼真正的理由。所謂的「分手」,也只是搬走,然後消失。其他的疑點,像是對人際關係、工作沒有什麼執著,隨口說出「謊言」、「攻擊傷害男友」也沒有感覺任何問題。如此種種狀況,不斷堆疊,可說是無謂並且虛無的時間流逝。

忽然在一個打鬧之中,鏡頭轉移,亮桃紅色背景中女主角的視角,轉入到一個空間,只有她在小跑步機上,四面是燈,她一邊跑一邊看著那個發瘋中的自己。此前的一切至此,有了奇異轉換。

不是躁鬱症、不是邊緣性人格,也有可能精神醫學診斷不斷變化,無法規類的什麼。醫生無法確定,女主角也不明白。與諮商師討論,提到「原生家庭」、「反芻思考」;回到家與男友對話中直接講出「創傷」。究竟是什麼呢?

鏡頭再次回到打鬧現場,男友問餓了嗎?從冰箱拿出了前男友做好的漢堡排,兩人一起吃了。女主角接了一個視訊,說著「您好」、「聽不懂」。男友問了她什麼是「聽不懂」,她回答了。電影在女主角特寫中結束。

故事於我最大令人好奇的點在於女主角在做這做那的選擇,因著這好奇可以一路看到最後。看到最後,才明白:也許沒有真的為什麼?若以電影名稱回想,則理解到女主角觀看自己做這做那的時候,像是她無聊時看著手機裡的直播畫面(如同電影中與片尾放映的那段納米比亞沙漠),看自己在自己生活中展演,看自己又怎麼了,看自己無謂的話語對別人造成的效果,看、看、看。明明是自己的身體,自己的生活,卻沒有感覺。我私以為是一種類似解離的狀況,在沒有外力的狀態下時常解離,呈現一種靈魂出竅的意識。

為什麼會處於那樣的狀態呢?看完我比原本看的時候更加好奇。與一樣看過這部片的友人深聊之後,發現她的朋友們更能直覺性地理解這片中的女主角,甚至可以說是「很像」。我回想了身邊的人,似乎真的沒辧法想出一個「很像」(頂多是某段讓我想到誰)。也許這就是這部片精準的地方,山中瑤子確實拍出了她想呈現的世代或者說某一種人生片段。

總的來說,這部片於我是一個開啟視野的電影,很難說喜歡,但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未來有機會還會想二刷。比較無關而有意思的是電影裡出現幾位濱口愛用演員的客串,算是讓這部片少收讓我笑開的場景。

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不點破的技藝—關於性Sex

 

1. 這是一部就算是不小心知道故事是什麼也不影響觀看的電影。純粹去看由演員,他們互動、表情,感受他們的想法與思索他們的內心。在看到這部片之前,我一度以為這種不點破的技藝已經失傳(??),只有在老一點的電影才能看到。

2. 每個人會被故事吸引的點一定都不同,有時候需要在對的時候看,電波頻率才對得上。在看《關於性》以前,根本無法想像這部片能有什麼有意思的地方,看完內心:挪威人吵架都這麼理智冷靜、思考都這樣清明嗎!?連面對中年危機都如此嗎?太強了(重點大誤)。看的過程中會不斷加入角色立場去思考,當時他們的感受是什麼,要怎麼去辨識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從所遇到的困局(表面來說,一個人困局大,一個人困局小,但同這故事一路走來,終是明白,無論困局大或小,都是必須認真反覆去處理才能明白)。而最深深給我重擊的是近期領悟到的一件事:人需要朋友,真正可以深入,完全信任的朋友(中年人有沒有比過往更需要朋友我不知道,但人到某年紀會清晰感受到朋友漸少,許多事無法與人討論,容易陷入某種無法說,無法形成一個以自己感受為主的敘事。因為腦中的問題,當它還在腦子裡時,沒辦法被完全地整理出來,同時也就不真能令自己看清)。電影或者著重於男性對於自身的性與性別的思考,但隨著電影推移,友誼的關係在我眼中比其他任何都還顯目。

3. 三部曲分別為「性」、「愛」、「夢」,這部一看完就立刻明白,三部應該都以這三主題構成,只是偏向方向不同。正因如此,才會對評價似乎更好的後兩部更加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