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時代的詭異與悲傷—夢行者保羅Dream Scenario

 


印象中沒有看完《我恨我自己》,所以當初《夢行者保羅》上映時沒有動念去電影院看。週六看完《客製化先生》之後,覺得自己似乎有點開了胃口,想要多來點諷寓現實的作品。《夢行者保羅》自動跳進我的腦中。沒想到還真的是我想要看的那種電影。

《夢行者保羅》有A24的高品質製作,延續了導演對社群亂象、網路爆紅效應、迷因與取消文化等問題的觀察,用荒謬劇的方式展開,可以說是沒有冷場的一部多議題電影。雖然故事偏向意想天開的路線,議題深度非其所求,但那點到為止的集體潛意識、新創產業圈、連夢都想要參與的科技發展等都我覺得十分起勁。觀看時對於推動主角情緒變化的那個「還在腦中那本關於蟻群理論的書」,對我來說更是非常精彩的畫龍點睛之筆(抄襲者的說詞可以說是某種範本?)。總覺得在這電影中能看到多少現實,就有多理解這時代的詭異與悲傷。

然而我覺得本片最大的成功在於請了尼可拉斯凱吉~他的演出讓這部一開始就注定悲劇的電影,有了足夠吸引人看下去的趣味。

品味、空間與人際—客製化先生 PEACOCK

 


之前只上映一下下就下片了的《客製化先生》觀後:

1.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導演是奧地利人的關係,各種音樂的安排,妙不可言。

2. 「情感商品化」自然是故事核心,然而電影拍出來那些品味、空間與人際之間的張力,才真是精華所在。真實世界的扮演作為一種服務,呈現社會對人際角色的期望。可當扮演不是服務而出於自發性,人永遠可以更加接近期望。至於扮演與真實自我之間的距離,最終會是分裂、耗損還是合而為一,就十分難說了。

3. 導演對那些品評音樂與藝術的人似乎有很多個人觀察,可最終還是讓藝術作品在奇怪的地方展現它的力量。或許是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藝術家很難不存在的一種矛盾心理。

今年大片幾乎沒有打動我的狀況下,竟然被這樣一部喜劇基調的現代悲劇現場給touch到。也許歐陸這種諷寓電影,就是為我這樣的人存在。

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需要點耐心的電影—那個女孩A Girl Named Ann

 

1.不愧是上映時在同溫層中有些討論的電影,在永和大雷雨、網路不穩以致於被暫停N次的狀況下,我還是看完了(這對很多人來說沒什麼,但對我來說,實在難得)。

2.預計要看所以當時沒有真看什麼文章(等等寫完再來慢慢看),果真讓這部需要點耐心的電影,更具吸引力一些。

3.個人看完不覺得是那種非看不可的電影,但所講述的內容卻是很值得一看。

4.呈現的方式極為樸實,似乎更加突顯出這故事本質的悲劇性。只在少數地方點了點議題,有點試圖要多說些什麼,最後仍是收住(非常感謝導演的判斷)。

5.終於解禁可以來看別人寫了什麼!

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

吸血鬼:諾斯費拉圖Nosferatu


完食了在國外似乎頗有好評,但在台灣沒有什麼聲息的《吸血鬼:諾斯費拉圖》。此前看過導演的《女巫》和《北方人》(很明顯是為了安雅?),《燈塔》則是挑戰了幾次都沒有成功(雖然聽說也有安雅),非常可以理解導演的想法,在幾部片中反覆展現。整體美學想是導演的長項,對於古裝的設計與歐陸深山的景色是這時代不容易的講究。

講這麼多其實這片終究不是我的菜,深究起來還是對於電影所呈現的1838年德語區(特別去查了一下,巴伐利亞王國的維斯堡小鎮,嗯,翻作德國大約是方便今年理解)不夠信任。那世界也許確實存在科學理性與中世紀傳說之間的交替氛圍,導演顯然也有意將這部片列上全片討論的焦點。然而,劇中對白透出的思想、糾結的問題仍給我非常美國而不歐洲的感覺。

如同早幾天看畢的友人所言,本片大量米奇可能比吸血鬼更恐怖。但作為一個現代再詮釋之作,仍有其可以觀看並思考之處。

2025年6月5日 星期四

戰後美國與建築藝術—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


花了一個下午看完《粗獷派建築師》,歷史魂與藝術魂有點重燃,喜歡各種光影鏡頭的呈現,看到最後有一種卸下重擔、豁然開朗的心情,真的唯有如此的電影長度才能做到。然而俗的角色有夠俗、蠢的角色有夠蠢、壞的人有夠壞,還是令我非常意外!總覺得有點復古味道,目前無法確定是好是壞。

看完之後跟已經看過的朋友聊,簡單看了些網路上的討論,才總算是把看時的內心疑惑解開:這不是一個傳記片,故事主角確有所本,但是非一個人(可能有一個較為核心),而是二戰後在美國發展的猶太裔建築師的經歷融成。

整個故事要傳達的歷史情境與角色所象徵的集體氛圍,可以帶出許多的討論和想法。無怪年初奧斯卡最佳導演與影片頒給《艾諾拉》時,有不少人為本片叫屈。當初只看了《艾諾拉》,無法對這樣的討論有什麼想法。事隔多月,補完《粗獷派建築師》後,似乎可理為何會有那些討論。

以電影而言,《艾諾拉》各種調度與整體表演更精準,好看度絕對是極高,在大獎競爭上可以想像其優勢。不過奧斯卡畢竟就是一個獎項,放長遠來看,《粗獷派建築師》所呈現的世界與觀點(甚至AI技術的運用),可能在戰後美國、建築藝術的討論中被拿出來放映和討論。